如果爱,请深爱。
文 / 迈爸
喜欢踢球的人,都知道,踢球时正确的触球部位是脚弓(脚内侧)、脚背和脚外侧,唯独不应该用脚尖,因为脚尖踢球的方向性最差,力度也不够。
但一个最开始接触足球的孩子,都会用脚尖来踢球,因为这样最简单、最舒服。但舒服不等于正确,从小学到初中,作为一名校队非主力球员,教练花了大量时间训练我们的基本功。事实证明,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那些传球基本功的动作要领,是大量专业前辈们总结提炼出来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切换到教育领域的问题,同样如此。
基本功是必要的,必须的,是需要遵循一定科学规律和方法路径的。几乎所有课程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反复检验学习效果,通过错误来发现问题,然后实现信息的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强化认识和记忆。
正确的踢球姿势,刚开始练习就是不舒服的,但你不跳出舒适区,只会用脚尖『捅球』,那就注定不会有进步。学习的问题道理相同,注定是需要跳出舒适区,因为你要在更高的高度上去寻找新的舒适区。
如果刚开始就一昧强调学着有兴趣,好玩有意思,最终恐怕只能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舒服着,但不会有什么层次上和系统上的提高。就像踢球因为脚尖捅简单好学,就只用脚尖,那恐怕永远学不会踢球,更不用说成为职业球员了。
没有追上热点,今天刚看前段时间热播的 BBC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只看了第一集,英国中学孩子们的表现很糟糕,这也许跟制片方选择的学校有关。但那个校长却有一个不愿意承认的事实,那就是高福利的国家政策,毁掉了孩子们的斗志。他承不承认没关系,按下不表。
这里其实可以探讨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关于『自由』,教育上的自由问题。
众所周知,包括片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国的学生普遍自由一些,开放一些。在教育问题上,关于自由,我认为需要有亮点需要区分并引起注意:1.选择权的自由;2.学习方法上的不自由。
当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所理解的范围内,做出自由选择的时候,他其实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简单对比中西方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我们以表格来呈现:
课程选择的自由 | 学习方法的自由 | |
中国学校 | 否 | 否 |
西方公立学校 | 是 | 是 |
西方私立学校 | 是 | 否 |
如果进一步对比大学阶段的教育方式:
专业转换的自由 | 学习方法的自由 | |
中国大学 | 否 | 否 |
欧美大学 | 是 | 否 |
中小学阶段,我们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无比重视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等『有用』的课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是主流价值,进而演化为数学、英语必须要学好,各种辅导班应运而生。
能学好当然是好事,怕就怕有些人天生不是学数学,或者不是学英语的料,无论什么原因吧,总之自己不愿学,也就从来学不好,这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妨碍他们其他方面才能的培养和挖掘。
朱自清1916年报考北京大学预科,数学只有0分,但作文写得非常漂亮,文字优美,情感细腻,得了满分,所以被成功录取。钱钟书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无锡辅仁中学,之后报考清华大学,其考试成绩国文、英文俱佳,据说英文是满分、国文接近满分,但数学却只有15分。按说这种情况是不能录取的,但主考老师汇报了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罗校长因为爱才便破格录取了他。
马云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中考大学考了3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有1分,第二次21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陈丹青有个学生,要报考他的研究生,结果英语怎么考都考不过,只好作罢,后来去国外发展的很成功,英语也没有成为障碍。
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过分强调基础知识重要性的时候,忽视了给孩子更多最开始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学或者不学。你如果选择了要学,那么好了,就应当全力以赴。
你可以选择爱或者不爱,但如果爱,请深爱。
朗朗从小学钢琴的经历,从来都不是那么轻松的,但他选择了坚持下去,这才是真爱,真爱才会有美好的期待和结果。
中学到了大学,今天很多高中生填报志愿,仍然仅仅是根据专业名称和对这个专业的想象来填报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到了大学之后,当发现确实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时,换专业几乎不可能。带来的结果,要么疲于应付,要么放弃。
相对来讲,欧美大学换专业要容易一些。大学给你充分的选择自由,但在选择之后的学习上,并不会降低要求。学生在充分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又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完成学业,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与他们的差距之一。
球,要么踢,要么不踢,真喜欢踢,那就按照正确的姿势来,哪怕才开始不得要领很难受。钢琴?要么不练,要练,就要按规律来,不断挑战舒适区,做好实践检验『一万小时定律』的准备。学习,要么不学,要学就要有规矩,数理化不可避免的要面对题海,做好准备。
简单讲,如果爱,请深爱。
爱与不爱的权力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感情问题如此,教育问题亦是如此。
2015年11月2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