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文(第三十辑)
榷文(第三十辑)
在《榷文》的第三十辑中,我向大家推出两篇写景抒怀散文,提到写景抒怀散文,我们通常的印象是过于抽象,不太好懂。但这里的两篇却不是这样的,文中的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文中的怀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因为文章的写景加入了叙事的成分,人在景中,景在事中,因为文章的抒怀融入了写景,景与怀合二为一。再者,这两篇文章的艺术性也很强,突出表现在它们的层次感和语言上。
风中的梧叶
文/王晨润
不知不觉,时令已到了中秋。此时的天气已褪去了浅秋时恼人的微燥,平添了一丝凉爽,甚至一早一晚,空中又有些许清冷的气息。
黄昏时,我在书房的窗前读书,书中优美的句子和空灵的意境让我如痴如醉。于是,在台灯下,我只是听到秋风吹动着窗外的梧叶沙沙作响,然而,渐渐这沙沙声扰动了我内心的安宁。
关上台灯,我从书桌前站起,伸个懒腰,望向窗外,窗外已是华灯初上,透过纱窗,我看到了街上的行人,一个个都裹紧了外衣。也许时不时还会有几缕凉风灌进他们的衣领,因为他们不由得缩了缩脖子,匆匆赶着路,也许他们还会抱怨这天气到了晚上怎么变得这么冷。这时候,一阵凉风突然从窗外吹来,我昏沉的头脑瞬间清醒了几分。我不由地向窗边走近了一点儿,看到窗边的那颗梧桐树的树叶被风吹动着,这无奈的梧叶有节奏的地敲打着窗户。皎洁的月光洒在树上,好似给它笼罩了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突然,秋风吹落了树上的几片叶子,它们和着秋风,打着旋飘向远方,宛如金黄的蝴蝶在花丛中追逐嬉戏。叹息之余,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心想,这便是秋风扫落叶吧,无助的梧叶便只会随风飘摇,毫不留情地从树枝上飞落,离开养育它们的树枝,随风远去。
猛然间,借着路灯,我瞥到了几片树叶,它们正凌乱地散落在树根周围,早一些落在树根周围的梧叶,有些已经嵌入土壤,在地面上若隐若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顿时我心里泛起了丝丝暖意。
又打开台灯,俯身,翻开书页。“树叶在秋天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它们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义无反顾地投入大地的怀抱,化作一丝尘埃消失在这世间,只为给养育自己的大树母亲增添一丝养料。它们离开大树并非无情无义,而是它们要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报答养育之恩。”书上说的这几句话真好,我想,树叶的这种博爱胸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称颂、去学习、去践行。
秋风,依旧不停地刮着,落叶,依旧在空中飞舞,而后投入大地的怀抱。此时的我,因落叶的情怀而感动。现在,纵使凉风扑面,我心中依旧温暖如春。
【江一点评】
读晨润的文章《风中的梧叶》,一开始我便感到周身的秋味,尽管现在已经是春满人间。可以看出,晨润写这篇文章是十分用心的。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晨润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孩子,而她的文章,也是如此,在文章的边边角角处,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精致的构思,不仅有文章内容的构思,还有语言的构思。比如,文章开头“此时的天气已褪去了浅秋时恼人的微燥,平添了一丝凉爽”,一个“恼人的微燥”就十分贴切,将浅秋的天气表现的十分生动、形象。这篇文章是典型的写景抒怀散文,然而,文中的写景却不是抽象的写景,而是具体的写景,因为文中加入了人的言语和行动,这便让文章变得灵动、形象起来。而且,文章的抒怀也不是抽象的抒怀,而是具体的抒怀,所抒之怀与所写之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巧妙的融二为一。不仅如此,这种情感,这种感悟,也不是混沌一片的,而是有层次的,一开始是无奈,再者是冷涩,当看到梧桐树下的梧叶后,则是一种感动,甚至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文章的最后部分也是别具匠心的,作者又设置了一个台灯下的场景,用书中的语言将梧叶的形象与精神作了进一步升华,又一次增加了文章的层次,也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那一抹黄
文/冯迪湲
淅淅索索,淅淅索索,一场秋雨一场寒。 清晨,我揉着惺松的睡眼,发现屋内是如此的昏暗,我以为时间还早,正要再闭上眼睛继续睡去,那已经清醒的耳朵却听到了窗外的雨声。我便慢悠悠地来到窗前,从窗中伸出一只手来接雨。那雨滴打在手臂上,那雨的身形、雨的体温,如一朵盛开的花迅速蔓延。很快,手臂已经湿了。不知为何,我感到今天的雨,格外地冷。看着匆匆那雨,我想也许是因为秋已经到来了吧。
冷风吹进屋来, 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忙把手臂缩回,关上窗户,又钻进被窝来驱除那丝丝冷气,有来自雨的,有来自秋的。
可是自小,我就喜欢雨,尤其喜欢听雨、看雨。所以在被窝里捂了一会儿,我又奔向窗前,欣赏着眼前的朦胧。看着这冷雨,我很是惊奇,为什么今年的第一场秋雨,竟是如此的大,雨滴打在窗户上发出的声响像是它们怒吼的声音。
再看楼前的那几排梧桐树,它们的枝叶随风摇曳。仔细看,它们脚下有一抹黄,显得非常扎眼。时节已经进入秋天,曾经朝气蓬勃的绿已变成了那一抹凄凉的黄,叶子和树相处的时间本来已经不多了。叶子希望能和大树彼此相伴再久一些,希望在摇摇欲坠的境况下再坚持一会儿,怎奈那无情的雨水随着凄风硬生生地打在身上,叶子们不止身体上难受,心里更是有说不出的苦楚。
梧桐周身的雨是那样的大,诚然,落下的叶子也不在少数。
看着看着,那雨渐渐止了,剩下的只有呼啸的风。于是,我下了楼,来到了那排梧桐树前,出乎意料的是叶子并没有被刮得到处都是,恰恰相反,它们都围绕在大树的周围,有的甚至已经被浅浅的泥水覆盖。它们像小孩子一样围绕在母亲的身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便是感恩,这便是大爱。仰望天穹,太阳已从层云中挣脱出来,又开始向大地洒射光芒,风也不再那么凉,我知道只因有了爱的温度。
不久之后,叶子已然嵌入到泥土中, 它们本可以选择随风飘摇,游玩世界,成为那漂亮的一抹黄,但它们没有,而是选择了奉献自己,将自己的绵柔之躯奉献给了母亲。它们没有抱怨大树给予的生命过于短暂,它们明白只有这样大树才会创造更多的生命。
又是一年春季的早晨,那树枝上的嫩芽挂满了晶莹的雨珠,嫩芽和雨珠一起被阳光照得闪闪发光。这一抹绿要感谢那一抹黄,当然,它们最终也会变成那平凡而又璀璨的一抹黄。
【江一点评】
迪湲的这篇《那一抹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是很高的。文章内容丰富,有雨中,也有雨后,有一抹黄,也有一抹绿。文章思想深刻,有感动,也有收获,有一种认知,也有一种行动。与晨润的《风中的梧叶》一样,迪湲的这篇也是写景抒怀散文,但内容却一点都不显得空洞。而是通过人的活动,将文中的景、人、事完美的统一起来。由人牵头,移步换景,尽管空间变化不大,无非是家里、楼下,但文中的景变化明显,而随景而动的情感与认知也随着发生变化,这是十分可贵的。而且,文章在写景时巧妙地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让我们不感觉到枯燥、抽象,而是觉得思路清楚、线索明晰,当然也能足够的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要做到这样,除了构思文章情节的功夫之外,语言的锤炼就是不得不过的一个难关,而迪湲的这篇文章的语言,无疑是很好的,开头部分,语言轻快而精致,如“那雨滴打在臂膀上,那雨的身形、雨的体温,如一朵盛开的花迅速蔓延。很快,手臂已经湿了。”看雨、听雨、摸雨,既轻快活泼,又具体形象,又如“那树枝上的嫩芽挂满了晶莹的雨珠,嫩芽和雨珠一起被阳光照得闪闪发光。”读来,如见图画,且图画层次分明。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