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了关于city的知识,能减少作为citizen的困惑吗?|于若林·早茶夜读820

820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积累了关于city的知识,

能减少作为citizen的困惑吗?

文/ 于若林
80后

━━━

非常抱歉,最后一期读书会作业(也)要取这么一个矫情的标题。我无意从词源上分析city和citizen的语义流变及关联,回顾这一年读书会的阅读和思考发现:“城市”不只是阅读关键词和观察对象,它是现代文化身份认同的根基。

代际之间的观念和生活习惯矛盾,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现象。父母和子女对生活方式的认知与理解差别,笼统说是时代导致的,细察来自生活环境的变迁。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集体主义时代的组织依赖和市场经济时代的自主选择(或说放逐漂泊),即使处于同一城市空间,两代人的身份因环境的变化而差异化,对时代的认知和价值判断难免发生断裂。

城市作为空间,为居住者提供了道路、住宅、商业市场、公共空间和工作场合,在这之上,城市还意味着一系列对社会运转模式的共识:

分工。城市经济的组织不像农业社会那样以家庭为劳作单位,分工不断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人们对商业交换的认可,性别平等的觉醒,以及对阶级差距的觉察。在城市中没有人能完全自给自足,也正因为这样,人们的生活和视野比农业社会丰富得多,“发展迅速和形态多样”才符合我们对现代城市的认知。

闲暇。分工和城市的时间管理使生产不再严格受季节限制,给居住者带来了可以自主寻找乐趣的闲暇,广场、剧院、图书馆等城市公共空间因此诞生。闲暇同样是哲学发生的前提,即使是崇信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也属于居住在城市的哲学家的思想成果。闲暇成为一种常态,还隐含居住者对生存的信心和安全感。城市里的人几乎不需要担心天灾导致的饥荒,因粮食产量锐减饿死的人口,都是农民。

流动。城市的包容源于它对流动的接纳,那些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发财致富的故事,放在城市背景下才最有诱惑力。相比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因为人口流动产生的需求和机遇会带来更多超出预期的可能。流动也意味着“不确定”,而对不确定的担忧,正是当下社会的主流焦虑之一,值得玩味。

张琪凯个展"不确定的岁月"作品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我们对社会有以上共识,我们是对城市生活笃定自信的citizens吗?这正是我想向每一个我遇见的城市居住者提出的问题。

今晚二条

我们痛恨的,正是无法挣脱的

随手荐书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大禹是羌族人?沙汀的墓搬到了北川?| 喜欢什么,就沉下去了解| 我们是一家,怎么成三家人了?| 自从开始读城,每次旅行都是久别重逢| 读城这一年的几个“最”| 我和这个世界,我和你| 没心没肺的隔膜| “植物人”“读城”手记| 千古明君养成指南| 复盘:我的夜读2020| 躺平时,要甩甩手|  藏在心底的厄里斯魔镜| 2020的作业拖到2021再补| 读城这一年| “读城”与读诚,“读法”与读法| 尝试,变或不变,都挺好| 好在,还是坚持下来了| 不给稿费,开天窗还要罚款的组织|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