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教体育,体育老师教数学

数学老师教体育,体育老师教数学

作者:李广生

周三去高丽营学校调研,听了两节课,一节五年级体育课,内容是蹲踞式跳远,尹老师执教;一节六年级数学课,内容是应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唐老师执教。

体育课与数学课通常被认为是毫不相关的,即便教同一个班,体育教师与数学教师也很少有业务上的交流。通过这两节课的观摩,我发现,如果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体育课与数学课可以相互借鉴。蹲踞式跳远是运动能力,应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数学能力,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作为能力在培养方式和方法上有相通之处。请注意,是相通而不是相同。

教师告诉学生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学生理解并记住了动作要领,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蹲踞式跳远的能力,必须辅之以大量的练习,才能把技术要领转化为技术动作。体育教师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在教学时往往这样:1.讲解技术动作,2.示范技术动作,3.练习技术动作。讲解和示范用时很短,大量的时间用来练习。评价一节体育课,通常要看讲解是否清楚、示范是否准确、练习是否充分等。

同样道理,教师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并让学生理解记忆,也不意味着学生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进行必要的练习,在练习中促进能力的形成。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讲题环节投入大量时间,认为学生理解了解题思路,便能够应用这个思路解决相关问题。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学生确实理解了、明白了,而一旦应用起来又变糊涂了。我们误以为他们没有理解,继续讲,换不同方式讲,最后可能导致越讲越糊涂。我曾在课堂上看到过这样的镜头:老师看到学生解题时遇到困难,便招呼大家停下来,说是要统一讲一讲。一个孩子有些不耐烦的说:“您能不能待会再讲,想让我们想一会儿。”弄得教师很尴尬。这无所谓,真正可怕的是学生等着老师讲、依赖教师讲,不讲不会,一讲就会,过后还不会。目前,出现了另一种情况,老师退下讲台不讲了,“小老师”登上讲台开始讲。就本质而言,还是没有脱离讲。

体育教师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办?首先,他们绝不会把“讲”放在首位。他们也要“讲”,对技术和动作进行指导。但这时候,他们的“讲”重在点拨、强调和纠正,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其次,他们会进一步加强练。这次没有掌握技术,那就再做一次,还没有掌握,那就再做。

体育教师看数学课,可能会着急,心里想:你给他讲那么多有用吗,讲明白了他就会做了吗,让他自己去做呀,做的过程中问题不就暴露出来了吗?

数学老师看体育课,可能会觉得没意思,心里想:你干嘛老让他练,明明还没有掌握技术要领,你先给他讲明白呀,让他理解了、清楚了,不就能做好了吗?

实践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条件。无论是主要由肢体承担的运动能力,还是有主要由大脑承担的数学能力,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通过实践形成。离开实践,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何谓真知,其实就是转化为能力的知识。蹲踞式跳远的技术要领不是真知,应用技术要领完成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才是真知。解题思路不是真知,把解题思路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是真知。

数学教师应该向体育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重视实践的教学理念,学习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能力形成的教学方法。跳的远不远与跳的高不高关系密切,起跳高度是跳远能力的关键,如何才能让孩子达到一定的起跳高度?教师在起跳位置的前方,用小垫子搭起一个障碍,孩子在起跳时要越过这个障碍,从而形成必要的起跳高度。这就是用活动培养能力,这个人为的障碍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学教师一致说: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怎样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给出的例题和学习材料实在是太简单、太粗糙了,信息和问题非常明显的摆在那里,几乎不用动脑子就能提取并提出。既然如此,当然就不能实现对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师可以学习体育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个障碍,让孩子必须动脑子、想办法,才能提取信息并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能力提到提高。例如,可以把例题更加生活化、情景化,让数据信息和数量关系更加隐蔽,让可能提出的问题更加多样。

我问了几位数学教师,为什么教材给出的例题都不是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呢?大家告诉我,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习扫清学习障碍。

体育教师为孩子设置一个障碍,起跳高度就有了,数学老师为学生扫清了障碍,思维含量就没了。在活动设计的基本理念上,数学老师要向体育老师学习。

运动能力和数学能力毕竟性质不同,所以体育教师重视练、数学教师重视讲。但是,体育教师不能一味的练,数学教师不能一味的讲。在实践方面,数学教师要向体育教师学习;在讲解方面,体育教师要向数学教师学习。

技术要领,体育教师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像武功秘籍一样攥在手里。这件事要是交给数学老师来做,我想他们一定会这样:首先是把技术动作结构化,并对每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如:1.助跑——注意速度,2.起跳——注意高度,3.腾空——注意稳定性,等等。其次是把技术动作图示化,用几张图形象、生动、具体的展示,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就能让孩子对技术要领有清晰完整的认识。这方面数学老师有丰富的经验,值得体育教师学习。

体育课除了必备的体育器材,展板、挂图等教具也是需要的。手里拿三角板的是数学老师,脖子挂着哨子的是体育老师,其实,体育老师也可以拿着小画板,用更形象的方法给孩子讲解。NBA的教练不是都这样吗?

几乎所有的能力都包含思维的要素。思维是能力的内核,通过肢体表现出来,就是运动能力,通过写作表现出来就是语文能力,通过解题表现出来就是数学能力。所以,在能力培养中要时刻关注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安排一节“解决问题”,为什么安排这个内容,它的意义和价值何在?遗憾的是,即使教材的编者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把“解决问题”与“解题”等同起来,安排了大量习题,导致教师误以为“解决问题”就是“解题”。把“解决问题”简化为“解题”使技术含量提高,但思维含量下降,“解体”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下降,“高分低能”就是这样造成的。

体育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很多体育教师误以为“运动能力”就是“运动技能”,对技能的过度重视也导致体育课技术含量提供,但思维含量下降。教研员张老师听课时敏锐发现了在胯下传球游戏中蕴含的智慧,并指出如果让学生进行反思将大有益处。体育课不仅要让孩子越来越强壮,也要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体育老师教数学,数学老师教体育,不现实,但可以相互借鉴。数学老师向体育老师学习活动设计,体育教师向数学教师学习技术讲解,体育教师和数学教师都要关注思维的培养。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数学课上成体育课,不要搞题海战术;也不要把体育课上成数学课,在黑板上学跳远永远也跳不出黑板。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