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秋声远 淡淡云水间---国画新气象

李战欣

1988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女画家协会理事

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作品赏析

《深山藏古寺》34x34cm

《山外青山楼外楼》34x34cm

《空山新雨后》34x34cm

《洪波雾上归何处 远山江影映我心》34x34cm

《松风野郊》34x34cm

《书中自有乐》34x34cm

《秋声远》34x34cm

《山外山》34x34cm

《读书图》28x68cm

《访友图》28x68cm

《长亭晚秋》25x48cm

《寒林清幽处》25x48cm

《清泉石上流》25x48cm

《悠然南山处》25x48cm

《远山江色照晚亭》22x124cm

《远山江色照晚亭》局部

他笔下

隐去人物形象后的动物们,

依旧带着仅属于人间百态的眼神,

画中停着的仍是他自己。

还是被他耍了,

以致颠倒了主角与配角的次序。

再转念,那画

不正印证着莎士比亚的那句话?

其实他的画与莎翁没关系,

莎士比亚只是个符号。

渡 ║ 70cm×140cm ║ 绢本设色 ║ 2014年

风云2 ║ 65.8cm×139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谁是谁的主角

文/刘梓封

莎士比亚说:我并不想让观众在那些悲喜人生的剧情里照见自己,我更期望的是他们透过不同角色,看到各自生命状态下灵魂的伟大及渺小。这段话套在沈宁的画上,也通。但他似乎并未关注于对灵魂的阐述,也没有试图用画面照进谁的内心,因此他与这句话的最大关联或只停留在“不同”。

骨迷路 ║ 100cm×184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天赋与顽劣往往可以划等号,沈宁如此,既聪明又顽皮,还要与众不同。而他却从不挑战固有的水墨格局,只是有些淘气地对传统与规制进行挑衅。

戏谑的、调侃的、对传统图式进行解构的,甚至有悖礼数的画面层出不穷,以此标示出自我思想意识的独立。一系列略显晦涩、稍嫌出格的画面成了他的符号,他俨然是这座“中式祠堂”里那最不遵纪守法的“叛逆少年”。

太平图 ║ 60cm×100cm ║ 绢本设色 ║ 2012年

我拒绝承认他是刻意而为,不过是青春期末梢收尾阶段荷尔蒙依旧旺盛而激发出的灵感与“斗志”。他并不贴合于什么主义,更做不到对风潮趋势的“从善如流”。

水墨本体上仍恭敬顺从,不愿割离在绘画语言与艺术表现上的穷追不舍,以致阻碍着他通向观念性的纯粹。

这些画面本非“当代”,只是某一时段深植下的图像记忆与娴熟地表现技法在普世价值观的边缘处达成的一次协作,进而呈现出某种具有主义表征的非主义行为下的图式形态而已。

宠物3 ║ 32cm×64cm ║ 绢本设色 ║ 2012年

“中式祠堂”才是最好的玩耍空间,他赖着,赶也不走。总有人为他的画贴上情趣标签,拒绝探究画面内容下的深刻与内涵。其实那富有情趣的情境画面兼具着观赏性与艺术性,又充满观念意图与现代感。精道的线条、优雅的色彩基调、纯熟的造型能力与巧妙的空间构成,才是成就如此画面的根本。

故事叙述的游戏初衷里显出了深刻,恰巧,这更像是一种意外。殊不知这种虚设当代意图而遮蔽了语言技巧的作品反倒更具艺术性,且立于鄙视链的顶端。角色开始发生转变,他貌似不再叛逆。

佳节 ║ 42cm×52cm ║ 绢本设色 ║ 2012年

梦蝶 ║ 51.5cm×81cm ║ 绢本设色 ║ 2015年

他将自己隐去,换成“它”的独角戏。沈宁愈发对绘画语言的极致有所苛求,造型的、姿态的、线条美感的、节奏转换的……同时又为它们附上情感,添上可以洞彻世界的眼睛。

他要为它们加戏,以报答它们作为配角时所承受的诸多鄙夷,它们曾经是那般忸怩作态、荒唐不羁地立在舞台之上,哪怕仅有的一次带入情绪,也要被他刻画出来。

信仰论2 ║ 59cm×98cm ║ 绢本设色 ║ 2014年

万有引力 · 国家动物博物馆图鉴之一 ║ 179cm×89cm ║ 绢本设色 ║ 2012年

他又对我强调了一遍:我是人物画家。愣住,继而恍然大悟。

他笔下隐去人物形象后的动物们,依旧带着仅属于人间百态的眼神,画中停着的仍是他自己。还是被他耍了,以致颠倒了主角与配角的次序。再转念,那画不正印证着莎士比亚的那句话?其实他的画与莎翁没关系,莎士比亚只是个符号。

夜盲 ║ 138cm×69cm ║ 绢本设色 ║ 2015年

鸟兽册页8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鸟兽册页2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鸟兽册页22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鸟兽册页27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鸟兽册页30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鸟兽册页13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鸟兽册页28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鸟兽册页29 ║ 40cm×40cm ║ 绢本设色 ║ 2017年

未知之歌 ║ 40cm×240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沈宁

1976年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工笔花鸟画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作品多次参加国家或文化艺术机构举办的各项展览并有获奖。

“他的科学精神就像达芬奇,致力于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肌理、构成、透视、明暗、构图等零碎的知识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他的画面特别注重块面与线条的安排,黑白与疏密的节奏,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关系。……他的实干精神像米开朗基罗,即便画一张小画都会自我纠缠,反复琢磨,日以继夜倾注十天甚至半个月的时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对薛俊华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睿智多才的艺术家,出版有《工笔花卉·重彩法、淡彩法》《工笔花卉·墨彩法、粉彩法》《工笔禽鸟·水禽类》等。并长期从事摄影和设计,并且为很多画家制作了展览用的海报和画册。

薛俊华

1974年生于上海

1994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

199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02年结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

2007年结业于上海中国画院高研班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中国画院中青年艺术家沙龙成员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画家

本文选自《书画世界》杂志2017年6月号

文 / 孙 匀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着实费了一番踌躇犹豫的。工笔画历经千余年的陶铸,已臻极成熟的样态和境界,其特定的表现形式也已深入人心。在我有限的赏画评画经历中,我发现若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做一比较,其发挥解读的空间相对要小,尤其是对于目前偏重形式创造的大趋势来说。但老友薛俊华与我相交十多年,他每每所展示的画作所带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终究还是让我鼓起勇气妄做评论一番,以博好友一笑。

古人讲“文若其人”,画亦若其人。如果仅从外表看来,薛俊华温文尔雅的外表却让人很难将其与艺术家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才华横溢、睿智多才的艺术家。我每每觉得他就像一位地质学家抑或是博物学者,从他的外表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是太多的理性与清寂。薛俊华就如他的画一般细腻婉约、不激不厉。初见薛俊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气质儒雅, 神态安逸,透露出民国书生般的谦和,同时,深邃的双眼中透露出艺术家的敏感与灵动。

常说“第一感觉”非常重要,用在人际交往上就是所谓的“眼缘”,用在看待艺术作品上,那就是“惊艳”。不同的画作给人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有的明快,有的晦涩,有的强烈,有的委婉。

薛俊华的工笔花鸟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欢喜”,由衷地让人感到快乐,不由得使人想起那个遥远的、令无数画人墨客心驰神往的时代 — 宋代。

在那个时代,由于出了一个酷爱绘画且造诣极高的皇帝宋徽宗,当时大批民间画人被召进宫廷成了御用画家。在优渥的条件下,他们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工笔花鸟画即是其中的一大分科。宋代以降,文人画兴起,工笔花鸟画逐渐式微,直至元代钱选、明代陈老莲等大家的手下才得以重放异彩。薛俊华上穷碧落,直追传统,梳理了大量能看到的历代花鸟画作品,终于从古人的工笔花鸟画中找到了知音,寻到了灵感,并最终消化、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一些工笔花鸟画,似乎有被西方静物画同化的趋势,画面满满当当,繁复无比,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而宋以来的传统工笔花鸟画工整、细腻,一丝不苟,直面写生的对象,偏又巧加剪裁,往往花取一茎,石采一角,却处处体现出一种平衡之美。

薛俊华笔下的花朵是如此娇艳欲滴,小虫和禽鸟是如此鲜活,妙就妙在细细一看,却又大多是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的寻常品种,毫无甜俗之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吧。想象中的宋人花鸟画如果不是历经年代的熏陶,以致纸、绢变了颜色的话,刚刚画好的时候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要做到这一切,绝非一日之功。就说线条吧,这是中国画的灵魂,在工笔花鸟画里尤为重要。而薛俊华笔下这样漂亮挺括的线条,看来看去也只有在宋人小品以及钱选、陈老莲等大家的画里面才能看到,足见薛俊华在这根线里花了多少功夫。好在天道酬勤,他的功夫没有白费,他终于成功了。

人们喜欢说,画画是修身养性的事,画工笔画尤甚。其实说反了,只有修好心、养好性才能画好工笔国画。正如薛俊华自己体会到的:“创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这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失去了它你就失去了艺术的基础。”

所以他认为,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之一的“应物象形”,首先要求绘画作品要有生活基础,不能凭空杜撰,是“师法造化”。这一条并不是仅仅对写生提出要求,而是贯穿作画的每一个环节。反之,有些人下笔往往潦潦草草,还美其名曰“写意、泼墨”,是“新文人画”。其实这就是没有章法的“乱涂一气”,充满了做作和矫情,那类画是不能带给人“欢喜”的。

薛俊华欣逢在这个真正“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个时代包容任何题材、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以至让我们看到幽远、典雅的工笔花鸟画重新吐露芬芳。他的工笔花鸟画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举办了个人画展,但是他一直保持着平常心,始终保存一份童心,保持敏锐的感觉和恬静的心态,廿余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他那一方田地,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精神传承的意味和文化渊源。

作为一名"70"后画家,古典滋润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古典的中国元素尽可以信手拈来,但是造型,色彩和意蕴又充满时尚感性,精致的美人与青花下是画家一场尽情尽兴的玩味与游戏,线条的起讫,水的晕泽,墨的浓淡,色块,形状,平衡,对比,古典,时尚,意趣盎然。

美人,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最有生命力的主题。战国时代,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对美人的追求,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在面前展开的《青花·美人》系列,也是画家的一种无法言说的理想。

创造力也就是艺术家的生命力,这已经是李晶彬从2005年开始创作的小唐人系列的第五个子系列了。还是那些熟悉的精致优雅的小唐人,画中的人物看起来都不是真正的唐朝古人,但是小唐人这一简洁的形象包含了几乎一切的古典中国的元素。

画家似乎偏爱灰色,而且是运用灰色的高手,调制出一种很特别的灰调子,也调制出了一份朴素宁静的情调。画面上最让眼睛流连的却是那一片片残缺的青花。青花那种不扎眼的光泽好像只有女人兰心蕙质才具备,所以她是中国瓷器中的才女。此刻,她静静的绽放在美人的身体上。

单纯的线条与青花影象的重叠,简洁与繁复的对话,这应该就是画家的内心演化出的美的心灵景观。灰色、线条、青花氤氲出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她仿佛是那么意外的熟悉。

李晶彬,1970年生于石家庄,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於1998--1999年进修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于2005年成立水墨工作室.随后其作品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使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位水墨画家。

唐,一个丰满的时代,每一件存留下的故物间无不流淌着线条与造型的美。这美来得素雅简约,与大众所“熟识”的繁华盛世形成反差。不那么富丽奢华,所以并非高不可及;不那么繁复精微,所以并无距离感可言。这才是真正的雍容之美,铅华散尽,余下的是那般素质与天然。

唐,一个丰满的时代,与物之充盈无关,与体之丰腴无关,与文化的交融及碰撞亦无关。唐是身与心的疏放,是自由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对自然之美的诠释与解读——这是李晶彬视界里的大唐。

因此,他笔下的“小唐人”便拥有了这般丰满。她们雍容闲雅、温文大方,既无华贵之容,也无奢佚之态。看那丰盈的体姿、饱满的脸庞,所展现出的不正是绮罗粉黛失颜色后素质天然的美吗?线条,依旧显得冰冷,但所刻画出的衣纹与身姿却柔软而温暖;造型,趋于程式化的脸,矜持内敛又傲睨万物,但仍不失自由与恬淡。

再作探析或许不难发现,线条与造型的处理手法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李晶彬在时代符号的表象之外所设下的隐语,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后的尴尬表情。

所以画面中的女人们都目无点睛,耳无门;口不开合,身不动。她们漠然无视、缄默不语;她们充耳无闻、顿足不前。那原本可以肆意伸展的空间被挤压得越发狭小,丽日晴空下本该温暖的世界也被冰冷所包裹。冷灰衬着霜白,传统对比现代,他用精神世界丰沛饱满的大唐照进我们思想干涸、冷漠茫然的现实空间,并通过这样的画面击碎我们无边的欲望。

“小唐人”,一个明显而确切的时间节点,但这个“唐”的符号却绝非具体化的时间概念。性别,女性的体貌特征其实并不显见,因为她们仅是内心世界里依然憧憬着美的我们的代言,是每一个除去华丽色相后的人的精神本体。那美,不是欢愉高歌,不是灯红酒绿,不是繁盛浮华,不是缤纷绚烂……而是真实的自我。

艺术家作品专辑系列

张艺工笔作品

如果局部还没看过瘾

那就把作画步骤图也呈上

张 艺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人的一生

只要有一件事情

真正做好,就是成功!

我乐意为一张画

花上数月经年的时间

我爱这种磨砺的过程

享受过程远比完成作品更快乐!

画友名家评说

人生是一段寻找理由的旅程。

当奢侈找到了理由,就成为质朴的讲究;

当游戏找到了理由,就成为真诚的追求。

张艺奢侈地活着,付出时间和热情,不求回报。

不用替张艺担心,她有自己的一套理由。

她那双善良的眼睛能看出这世界的美丽,

她以真情予人温暖。

张艺游戏般地画着,如此专注,画出真实的自己。

“画如其人”并不简单,这是勇敢的姿态——真诚而毫不矫饰隐瞒。

多年的教学、舞美工作经验被她小心保管着,并成功地将其与工笔画传统技法揉合,形成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特色。从《毕业生的初夏》、《仲夏之梦》到《飘动的云》,她从容淡定地描绘出至真至切的校园生活、甜美青春、人性温暖。

罗寒蕾  2012.8.30

当人们在我的画中

看到天使般纯净的孩子

看到她珍珠般的双眸

有那么一瞬间的感动

我也就满足了

生活中有快乐

也有惆怅

在渐行渐远的记忆中

我想抓住,渴望以图式

记录生命中那些难忘的片段

当一张空白的

无生命的画纸

经过数日的情感投入

能够让自己变得心动和不安

情不自禁地爱上画中人

感受到她的呼吸

闻到她的味道

嗅到花的清香和听到草原的风沙

张艺的作品以表现年轻女孩子,女大学生的成长生活状态居多。她对青春期女孩子们的内心拿捏与把握恰到好处,这与她从事多年大学艺术教学工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整日里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学习、写生、创作,使张艺准确的把握住了这些女孩子们的心性。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一回眸,那出尘的风姿,清纯的倩影,无不洋溢着青春的律动!一根根线条,一层层渲染,无不包含着张艺对绘画的那份痴情。

她年长我一些,但是却极为谦虚,每每相见都硬是要我给她的作品找问题提意见,每每见到她那双充满期待的真诚的大眼睛,都让我汗颜,让我自省······

张艺,生来就注定了与绘画的不解之缘,以她超乎常人的艺术洞察力,感知力,加上天生聪颖与勤奋,下一张作品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孙震生  2014年7月

局部

无论是轻风拂过的热带雨林傣族女,或是专注于配饰裁剪的服装学院的女大学生,张艺特别善于在纷繁中为自己营造出一种纯粹的仪式感。

她的许多画中人物有青春朦胧的不可名状,也有一种如隔凡尘般的专注与忘我,这正是张艺本人秉真虔诚为艺的一种绢上的映照。

方政和  2016.7

这看似平常却又实在不易,我还注意到张艺绘画的两个显著特点:

首先。张艺的绘画功力深厚,对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不断进行人物写生,同时并不排斥对其他绘画艺术的学习,只要有益于自己的创作,她都乐于学习并融入自己的绘画中。

二是在绘画题材方面,张艺多取材于她最熟悉的大学生,所描绘的很多场景也源自美术教学的课堂。个性鲜明穿着时尚的大学生们,纷纷进入她的画作中。

张艺在作品中竭力表现她们青春、充满朝气的形象和学习、生活、活动的状态,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知性的美好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刘灿铭

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

张艺的印象:

如今女性艺术家愈来愈多,而张艺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女性是天生的艺术家。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观察有天生的优势,而在运用纤秀形色表现这个世界以及她们的感受时又是从容优雅的。美其所美,赏其所赏,独具韵味。

上述所说,张艺亦然。而且张艺的工笔画清刚单纯,概括生动,极富匠心。她将独特的艺术形象优美地呈现出来。我欣赏并乐与同好共享。更祝她艺术长青。

梅墨生   2013年4月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

局部

少女是纯洁善美的化身。一位女士,如果能够在心灵深处终生保存少女情怀而不离弃,她一定永远充满青春气韵。

一个女画家,如果也能这样永葆少女情怀,她的艺术一定也会永远充满青春活力和优雅气质。我看张艺的工笔画艺术,就有这种感觉!

王仲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主编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仼

局部

《春夏秋冬》200×190cm

获“美丽辽宁”作品展金奖

为了能画出最细致灵动的画作,付滟经常跟学生或者画友出去写生,深入生活。描绘丰收景象的时候,她会到田野中观察麦子、谷子,不惧日晒风吹。

描绘花朵的娇柔的时候,她会到花园观察花朵从含苞待放到阑珊凋蔽的不同姿态。付滟说,曾经为了画好荷花,她在莲花湿地公园里一坐就是一天。

“发自内心的观察,

发自内心的创作。

我追求的不仅仅是画面形式上的唯美,

而是艺术上的感情投入、

心灵感应和灵魂创作。

只有真正反映内心情怀的作品

才是有生命的作品。”

付滟说。

付滟

生于辽宁省铁岭市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现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辽宁省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

铁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铁岭工笔画研究院专业画家

一级美术师

《艳阳秋》中国画 220×172cm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那时,为了画作的意境效果,付滟每次临摹都是使用绢本,尽管价格不菲,她却并不吝惜。“第一次看见绢本绘画时,我就被打动了,在我看来,绢本的柔和与古画的唯美相结合所产生的效果与心理享受是无与伦比的。”付滟说。

付滟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的入展作品名为《艳阳秋》,大气的画作中是滔天的谷浪,东北特有的丰收景象,气势宏大而又不失细腻温和,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画家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而她的《秋月含情》、《馨香》等花鸟,却又极尽温柔,美好得像一首情歌。

由于对古画的热爱,和对绢本的情有独钟,再加上女性特有的细腻,使得付滟喜欢唯美朦胧的绘画效果,所以在纸本创作的时候,付滟也努力营造这种风格。

《生生不息》200×200cm 中国画 2011年

全国民族百花展入选

辽宁省庆祝建党90周年获铜奖

《厚土》220×175cm

入选工·在当代第九届工笔画

《春归》

中国画 2012年入选中国当代花鸟画展

《花之语》

180×220cm  2016年

《国色天香》

140×180cm  2014年

《春风吹又生》 180×180cm

《早春》中国画 2008年

“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优秀奖

《清秋》   90×170cm

入选2007年全国工笔画展

《华露秋芳》

90×170cm  2007年

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优秀奖

《素月映辉》

120×220cm  2005年

《醉秋图》

120×220cm  2006年

《玉茗清梦》 90×170cm  2004年

《清香》

《荷》

付滟说,女性具有追求唯美、细腻的天性,虽然有许多绘画作品粗狂大气,浑厚壮阔,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心灵以撞击,但是我还是追求一种相对平静、淡雅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更适合女性的角度,也和我的性格和成长历程符合。同时也能让观者有一种淡然宁静的心理感受。

我希望通过追求唯美、静谧、平淡和清新的绘画风格,使作品如涓涓清泉一样,慢慢沁入人心。付滟表示在以后的绘画生涯中,将坚持这种风格,坚持这种适合女性风格的唯美画风,并继续思考如何加强这种风格,钻研如何更朦胧,更唯美。

既能驾驭宏大壮阔的画面,也能表现唯美朦胧花鸟,这是付滟作为一名女画家所独有的优势。

《笑舞春风最丹红》 合作

120×240cm  2007年

《鸟鸣惊醒春华梦》 合作

120×240cm  2007年

《娇羽鸣春》 180×180cm  2005年

《花瓶之一》68×90cm

《馨香》180cmx180cm

《幽香》辽宁省美协成立五十周年展览  180×180cm

在北京城郊的一座山旁,“隐居”着艺术家王冠军,他在这里种花、种菜、养鸟,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似乎看起来一点都不“青春”。

但他的画却让每个看了的人都备感亲切,因为那里有着我们心中永远珍藏着的青春年少。

作为一个工笔画家,王冠军在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了一系列生活在当代都市中的同学少年,塑造了诸多当代青春文化的符号和表征,最终形成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王冠军风”。

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之半窗晴翠》

中国画 290cmx190cm

《锦瑟华年系列之半窗晴翠》(局部)

这种永远年轻的生命特质源自于哪里?“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植物,在我的概念当中,草木皆有情,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的。

那么花开花落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包括我养孔雀的过程,其实也是跟它们交流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好,能够让我感受到很多。”

在王冠军看来,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与艺术的创作过程非常相似。他也将其对待动植物的温柔与善意,尊重与呵护,注入到他笔下的人物之中。

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往事如烟》

2013年 190x290cm 纸本设色

王冠军

1976年生,黑龙江望奎人。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国家级美术展览评委。

对话王冠军:

采访者:王老师,您好!能否跟我们讲一下您个人的艺术成长经历?

王冠军:我三四岁的时候开始画画,那时一直以自学为主,1998年,我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在那里7年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

采访者:您一直以青年人的状态作为创作对象,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主要关注的是什么?

王冠军:我最初画当代都市青年,初衷是想表现自己的这种生活状态和自己的思考,但在创作过程中,随着思考的深入,年龄的增长,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和渗透,我开始思考如何去吸收传统,并用于自己的创作。

王冠军《女人三十》

2009年   220x120cm   纸本设色

《声声慢——云染素笺花解语》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采访者:能否举一个例子或者一件作品,然后介绍一下作品里的传统元素。

王冠军:例如《恋恋花间》这幅画,创作之初我想表现的是一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统怀旧情致,虽然使用的依然是现代都市青年形象,但在画面的构图和色彩上,我还是希望它能够把人带入到古代诗词的意境中。

技法上,我也采用了传统中国画里常见的表现方法,如勾线、分染、罩染、皴、点等,造型上则采用了写实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作品能够更加符合我们现代人审美习惯。

《少年游系列—踏云行》

2009年

90x140cm

纸本设色

王冠军《少年游系列——一丝风》

2009

140×90cm

纸本设色

《少年游系列——声声慢》

2008年  90x140cm   纸本设色

《少年游系列——江南春》

90x140cm   纸本设色2005年

《少年游系列一·归去来》

140cm×90cm  设色纸本

采访者:除了传统的技法外,在您看来,您作品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冠军:实际上我觉得应该不算是创新,我的作品暂且可以把它定义为写实工笔人物画。造型上,我吸收了西画的造型表达方式,比如说用结构去塑造人物形象;构图上,我采用了与中国传统画有所不同的焦点透视;技法上,借鉴了中国画的平涂、分染、罩染、皴、点等,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语言。

《flora系列三》

50cm×7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采访者:您在生活中特别关注植物,但您的作品主要描绘的却是人物,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王冠军: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植物,在我的概念当中,草木皆有情,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么花开花落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

所以,在我欣赏它们,或摆弄花花草草时,确实对它们赋予了很多情感,并从中得到了很多东西,如我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有很多都是来源于植物。

包括我养孔雀的过程,其实也是跟它交流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好,能够让我感受到很多。

另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其实跟我们的创作过程非常相似,让我收获很多,接下来我也准备要用一段时间去表现它。

《锦瑟年华系列七·多雨季节》  300cm×190cm

采访者:技与道这个话题特别适合于您来谈,所以能够先谈一下您的观点,您是如何看待技与道之间的关系的?

王冠军:我觉得技与道的关系,现在大家谈的比较多,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大家很看重道,我读书时,老师也一直强调不要对技术过于关注,因为我们最终的追求是道,但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哪个都不应该轻视,都很重要。

我认为技与道,很难把它拆开来谈,它们是一体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们没办法孤立地把技放下,孤立地去谈道,也没办法把道放下,孤立地去谈技。

在中国画的创作当中,我很想强调一下技术的重要性,就像戏曲艺术家们平时的基本功训练调嗓子、压腿,中国画家们每天要勾线、染色等,它们的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几乎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中国的艺术特别注重技术,因为里面程式化的东西很多,例如中国画的创作,就讲究线条、色彩的应用,而且要求也非常多且复杂,甚至我们在勾线一根线时,要有虚实、浓淡、干湿,要有笔锋的藏跟露……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扎实的、旷日持久的训练,根本就没办法达到。

那么,这是属于技还是属于道?所以我对道与技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去训练基础,这是不能偏废的,经过训练最终“由技近道”,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个人对技与道的理解。

《锦瑟华年系列--今夜不回家》

190x290cm  纸本设色  2011年

采访者:您平时创作过程中对于技法有没有刻意地做哪些训练呢?

王冠军:有的,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技法上很下功夫,直到现在每天在画画之前,我也要在纸上先把手画开,先练熟,基本功真的是不能偏废的。

就像我们看八大山人的作品,首先你会被他精湛的笔墨所打动,笔墨是什么,他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

采访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在毕业后选择北京画院?

王冠军:我毕业时,因为一直没有找工作,也不太有找工作这个概念,当时正好赶上北京画院招聘,就投了一份简历,我觉得像画院这种地方,是比较适合我的,我喜欢安安静静的,一个人安心地画画,需要有足够的创作时间。因此,我才在北京画院投了一份简历,并很荣幸地被录取,然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

采访者:北京画院的氛围和传统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王冠军: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能够在北京画院工作,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这里,不但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大艺术家,还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这就为一个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而且北京画院十分支持画家创作,画家可以无需太多顾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作,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些都让我在北京画院工作之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连续创作了一系列大幅作品。我对北京画院心怀感恩。

王冠军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

2008年 290cm×190cm 纸本设色

画稿

采访者:您在创作之外还要进行一部分教学工作,能否谈一下您的教学工作,您在教学上比较偏重什么?

王冠军:教学上,我给学生安排的课程主要是临摹、写生、创作这三个部分,上半学期以临摹、写生为主,下半学期以创作为主。

在上临摹课时,我会让学生临摹一些古代的优秀作品,学习传统;写生课上,我会给他们示范如何把古代优秀的传统技法,包括古人对造型的理解应用于创作中去;下半学期的创作课上,我会跟他们强调要关注当下、关注时代。

当然创作是比较自由的,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优长去进行创作,我只起到辅导的作用。对于个人创作,我觉得其中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传情,古人讲究创作要传神,其实和我所说的传情类似,就是强调情感的表达。

总之,创作过程中,我们要继承传统而又不局限于传统,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吸收外来艺术而又区别于外来艺术,我一直以这个准则作为我的创作主导思想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剪辑、文稿:蔡春伟 张凯 刘倩 佟欣鑫)

《经典情怀系列一此情可待》

2006年  60x60cm  纸本设色

王冠军的作品以刻画当代都市文化中的同学少年为主要题材,他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形式结合个人在技法上的创新,塑造了许多当代青春文化的符号和表征,为日后的时代留下一份我们这个时代鲜活的视觉印迹——而这一切,恰恰是通过以往被认为是无法表达现实题材和当代题材的中国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在今天,王冠军的工笔人物画已经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中间一个杰出的象征,更成为许许多多同辈或者比他更年轻的青年艺术家取法的对象和争相仿效的符号。

而这一切并非王冠军的有意为之,他仅仅是在一条符合自身艺术性格的道路上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的内心独白,顺理成章地表达出自己性格中深层的那种青春的气质和自然的理想。

——祝帅

《经典情怀系列二  几度夕阳红》

60x60cm   纸本设色 2007年

《经典情怀系列三  一帘幽梦》

60x60cm   纸本设色  2008年

我没否定过传统中国绘画,因为画到现在我依然坚持以线造型、三矾九染,非常在意形式和意境,我的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祖先的、传统的血液,我只是觉得我们的艺术创作应该跟上时代,而不是对新生事物视而不见。

西画于我而言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多出一种选择,从而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而已。我从不反对传统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在多元发展的今天,把它做为一种选择当然没有问题,但它不见得就是唯一。

《风花雪月系列一—恋恋花间》

50x80cm  纸本设色2009年

《风花雪月系列二——望尽天涯路》

50x80cm  纸本设色2009年

现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中国绘画单一的意象造型观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只是关于造型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得清的,这个话题真的好大,以后有机会愿意和同行们一同探讨。

《声声慢---云染素笺花解语》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声声慢---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至于工笔画该怎样画,这么多年过去了,学术界也还在争论。我想其实只要搞清楚自己的选择就行了:若你只是想做个一心继承祖业的乖孩子,那你就好好地守护着并把它一代代传承下去。

若你把分得的家产作为创业资本,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一下你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成功经验,这其实也并未违背创业之道;若你不屑继承祖产,有胆量、能力和机遇,自立门户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表面上看你是离经叛道,然而大家骨子里流的依然是同一个祖先的血液,所以只要你做得好,亲人们也都应该为你高兴而不是太过于拘泥于形式才对。

《声声慢---待月西厢下》  2012年  45x45cm

《疏影1》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我想以上几点应该是无所谓对错的个人选择。在艺术创作上,没有人规定你必须怎样,绝不能怎样,也不应该这样去规定,因为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更何况我们的目的是美而不是形式。

艺术本身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思辨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陷入东方民族主义或者西方中心主义。中国绘画需要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多元艺术文化土壤,发展的时代必然会产生新的技法和新的样式,排斥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不断的吸收各种营养会更加壮大。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静看八方》

40x40cm    纸本设色 1998年

《联通无限》

200cm×200cm  设色纸本

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绘画也不例外。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新生事物在不断涌现,我们既不能回避,亦不能对新鲜事物视而不见,更不该套用传统理论去审视当代,优胜而劣汰,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辩证的继承、合理的吸收,兼收并蓄能够让你壮大、发展。

在考上美院之前,我尝试着探索我现在的一些方法,因为当时我发现用传统的工笔画技法去表现现代的服饰、建筑、包括许多日常用品真的很吃力,古人只创造了适合表现古人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技法,面对纷繁芜杂的现代生活和新生事物,用古人的技法去表现显然力不从心。

《水木年华》  270cm×250cm    设色纸本

《水木年华》以工细写实

具有创作性的表现技法塑造人物形象,

作品注重挖掘现代青年特有的精神气质。

在写实的基础上传达出写意的自然情绪的流露,

作品意味隽永,令人深思。

特殊技法介绍

牛仔衣质感的表现

画牛仔时用类似山水画中的斧劈皴

用白云笔反复多遍顺向皴出

笔中水分不宜太多

皴时要由淡到浓深入

锦瑟年华:系列之四——流星划过

线条的表现力其实是有限的,比如在画衣服时我们很难用线条去准确的区分出皮衣、牛仔衣、水洗布和呢毛料的质感。

用颜色也同样无法区分,因为传统的分染和罩染只能让大家看到颜色的变化而不是质感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喜欢这个过程,在画画上我很任性,不愿意拗着自己,我们活得已经够辛苦。一笔笔的皴,一笔笔的点,那过程令我开心、陶醉,时至今日依然如故,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淡品相思局部

前面提到线的局限,其实不只是质感,在造型上线也不是万能的,比如画人物的脸部,颧骨和颞骨怎样去表现?正面的鼻梁和半侧面的鼻梁内侧又如何用线去表现?仰视的下颌骨又如何用线去体现?

在这方面古人到底给我们留下多少值得我们继承的成功经验?有过实践操作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不吸收一点西画中表现结构的办法,我们真的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你很难想象造型艺术不去解决造型问题还叫什么造型艺术。

我一直在想,在多元化艺术土壤中成长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宽容些?实践证明,形与神之间并无冲突也无矛盾,何以不能兼具?若既有形似又可传神,何乐而不为之呢?我们真的应该踏踏实实的沉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而画。

人物

纸本设色

85cm*140cm

2005

人物纸本设色

85cm*135cm2005

记得在我读书时,美院开构成课,我们开展了对抽象绘画的研究,每天尽情的研究米罗,分析康定斯基,探讨蒙德里安……我记得课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很高,但我发现那并不是我想要选择的方向,因为它背离了我的初衷——我只是因为喜欢才画画,我只是想画我自己和我的同龄人在那个时期的状态,我们的孤独、失落、苦闷、怅然、期盼、幻想、渴望……

而这些只有用工笔的、写实的绘画语言才能够准确、充分的表达我的所思所想,从那时起,我就不再去在意我的选择是入时还是过时,我的那点探索到底有多大意义,是否合乎法度,也没有太多考虑过它会不会被先生们和观众们所接受,我只是任性的按自己的想法去画而已,这过程让我开心,让我明白了我生存的意义,我想于我而言这也就足够了。

人物

纸本设色

87cm*135cm

2005

工笔画的创作过程的确是一个苦中有乐的过程,从最初的构思开始,你就先要经历无数次的肯定与否定:意境的传达,构图的经营,形体的塑造,线条的组织,笔墨的运用,色彩的设计,黑白的安排,虚实的处理等等在起稿时已经需要尽可能考虑到,因为落稿之后便开始在画面上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哪个环节出错都会前功尽弃,只能从头再来。

然而这世间有什么事情能好过它呢,过程中那份美好的感觉真的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亦无法用语言描述,你必须亲自去体验才行。

锦瑟年华:系列之四——卡通一代

锦瑟年华:系列之四——卡通一代 局部

戴顺智,1952年出生,北京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国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幅作品被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美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山泽水牛之状,野性筋骨之妙

——戴顺智“戴牛”评述

文/范扬

中国的绘画对画马画牛有着独特的审美情感。如果说画马大都是缘起战争征伐、出行游猎需求的话,那么画牛则更加贴近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根本所出。

在商周及春秋战国时候的青铜器中,就有着精美绝伦的犀尊、牛尊。两汉画像石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牛耕的图像。汉魏陶俑中,牛的造型已经相当成熟完善。汉魏时期嘉峪关的彩墨砖画里,也有着不少牧牛的图画。应当说,在中国画奠基搭架的时候,牛的图像图画就已经紧贴着时代的步伐在早期中国画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三牲牛,必得有牛。而战争之事,不能无马。

百牛过江

124cm×124cm

纸本设色

2019年

历代以来,画马名家辈出,而画牛高手,亦代有才人。唐人之牛画,已成为画科专题。韩滉《五牛图》是为稀世名笔,光照千秋,是为历代牛画之楷模,唐代戴嵩擅长画牛,有“戴牛”之谓,戴嵩尤擅画斗牛,画史有故事传说。宋代阎次平,画水村牧放图,又画春夏秋冬四时牧放之水牛,确实牛画高手。唐宋时期,牛画挺牛,名画名作辈出。明清以降,文人画兴起,山水画是为大宗,花鸟涂抹亦为草草,逸笔者居多,而具备扎实功夫之画牛名手顿失,传世鲜有佳作。反而是民间年画中的“春牛图”,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

牧牛图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近现代又有高手再出。潘天寿画水牛,牛背如山夕阳斜;徐悲鸿画水牛,笔法质朴而有山林之气,黄胄画水牛,率意简略且生机勃勃;李可染的孺子牛则成为其画作的专题。可染之后,时至今日,承接唐宋气脉,弘扬牛画精神者,又有戴顺智“戴牛”也。“戴牛”一出,一洗万古凡牛空,重现千古牛画风采。

牧归

纸本设色

2020年

戴顺智,自小在京郊密云乡村长大,喂牛于棚厩,牵牛走田埂,骑牛游山野,牧牛在沟渠。山林草木,树石阡陌,与牛与人融于一体。农家心结,牧牛情境,溶于血脉之中。后来,戴顺智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六年,科班出身,硕士毕业,作系统学习,打扎实基础,具有很好的造型本领和深厚的专业功夫。他深入生活悉心探索,特别是他对山民的本真,有着忘不掉剪不断的情感,正是这种对山民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观察和理解,才形成了他“ 独持偏见”的创新符号,他将山水画技法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融于人物肖像画创作实践之中,其画作画风已为世人所知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江南春雨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创作的基础来源于长期的修为,艺术的灵感则往往来自于契机的偶得。十余年前,戴顺智到广西写生,山林乡野道中,忽见有农人牛群迎面而来,牛蹄奋扬,牛背耸动,如山峦之沉厚,如江河之汹涌,气势逼人,气象磅礡,此情此景,顿时令戴顺智血脉贲张,心旌摇动。儿时记忆,现实感动,交融奔涌,牛画图像,近在眼前。这一刻,引发了戴顺智画牛的冲动,成就了今日画坛之“戴牛”。让戴顺智感动的是牛的憨厚,牛的朴实、牛耐得寒暑辛劳之品格,这正是戴顺智自身性格得写照。

山林小憩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戴顺智笔下的牛,是山林野溪中无拘无束,悠闲自适的牛。“戴牛”的状态是人、牛,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有着一种安详自在的品格。戴顺智画的牛和可染先生的牛,在精神取向上是通同的,但是在笔法墨韵上却是和而不同的。应当说,今日之“戴牛”上承唐宋,有唐人韩滉牛画的厚实,有宋人阎次平的茂密。也巧,戴嵩画牛,世称“戴牛”,而今日戴顺智画牛,再立“戴牛”名号,重振“戴牛”雄风。戴顺智画牛贵有古意,而又能别出心裁。

牧归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2000年后他有意避开近现代几位画牛高手画风对他的影响,转向潜心研究学习宋人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技法,宋人那种质朴严谨,简括清新的艺术气息深深的吸引和影响了他。翻看戴顺智近些年的作品,能深切的感受到这种变化。他继承了宋人返璞归真和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把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巧妙地蕴含在精妙的笔墨之中,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蒙蒙细雨中牛的世界,牛的家园。如前所述,戴顺智的写实功夫,造型本领,已是明清诸家之不能。戴顺智的孺子牛,人物,山水和牛画的有机交融更是难得。他独特的戴家“牛毛描”,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真切而细密,质朴而厚实,确实与粗笔写意的一派画风拉开了距离,具备了“戴牛”笔墨的独立审美意味。

茅舍江村暮

纸本设色

2020年

当今时代,熙熙攘攘,名利场中,人心浮动。能够安安静静地摆下书桌画案,气定神闲地作画写心,这已经很不容易,而戴顺智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画家,他的牛画,具山泽水牛之状,有野性筋骨之妙,不受拘束奴役,在大自然中得其所哉。

伏水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我有“戴牛”,张之素壁。

我有“戴牛”,清新静气。

我有“戴牛”,心生欢喜。

牛象征着财富,股市向上叫作牛市。

牛带来了春耕的信息,播下种子,播下收获的希望。

牛的精神,隐寓着我们民族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

冬去春来,九九加一九,“戴牛”遍地走。

一犁耕罢朝来雨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相随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牧趣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牧秋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溪边牧放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醉草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牧趣

55cm×5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牧儿归

34cm×34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归来饱食黄昏后

34cm×34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牧春

34cm×34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夕阳归路

34cm×34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梨雨

34cm×34cm

纸本设色

2020年

犊不惧虎

34cm×34cm

纸本设色

2020年

(0)

相关推荐

  • 因心造境 以境传情 ——陈湘波的水墨艺术世界

    陈湘波 陈湘波,湖南人,1986毕业天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4年获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编辑出版委员 ...

  • 年度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叶华

    [艺术简历] 叶华,1965年出生于新疆.祖籍浙江青田.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 作品<清秋&g ...

  • 学院工笔展。二

    学院·经典 全 国 美 术 院 校 中 青 年 小幅工笔画作品展(第五届) .............................................................. ...

  • 抢鲜看 | 十一届工笔画大展艺术家推送Vol. 7

    2021年即将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以呈现.检阅近年来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成就和学术水准为目标,推介和发现中国当代 ...

  • 今品入微 · 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作品欣赏

    前 言-Preface- 工笔画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画中以一种精细典雅的绘画形式存在,有着"有巧密而精细者"的特点,无论在绘画技巧与思想表达上都着一套严谨的规范模式.传统工笔画始于战国 ...

  • 【画廊推荐】画家李战欣:悠悠秋声远 淡淡云水间

    李战欣 1988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女画家协会理事 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庚    子 ...

  • 赵秋芬:黔山风光云水间/邵东县作家协会荐稿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黔山风光云水间 赵秋芬 五一节,去年去了荔波,今年又来铜仁,目的是追随云水的脚步,能亲近黔山秀水. 在亚 ...

  • 转:娉婷云水间,一念天涯远

    文:左岸云   来源:山花烂漫 秋风吹掉旧叶子,注定会有新的故事上演.这个世界,痴情的人总不会因失恋而减少.人生如戏,开场相逢,谢幕花落.时光总是如梭,但思念会很长.人间清欢,是一场灵魂的聚散离合.总 ...

  • 悠悠禅心云水间

    云水禅心 李志辉 - 如是道 云水间,禅意萦绕,清透心扉 云是水的梦,水是云的情,云天相依,山水为伴.衣袂飘动,行云流水,丝雨飞花,盈盈含烟,自潭中隐隐而来,氤氲而开.袭云踏雾,掬水泼月,清心涤尘,濯 ...

  • 「润之兰 • 文学纵横」第2期同题:云水间 / 潘志远

    云 水 间 作者/潘志远 1 拜水所赐,我看见了世间乱象,那么多拥挤,那么多扭曲--我无法一一抚平. 一抬头,一切便恢复了秩序,树站在那,楼房站在那,老死不相往来. 只有一些人窜来窜去.人是最怕孤独的 ...

  • 一叶扁舟云水间

    一叶扁舟云水间一景  2021.4摄 一叶扁舟云水间一景  2021.4摄 一叶扁舟云水间一景  2021.4摄 一叶扁舟云水间一景  2021.4摄 一叶扁舟云水间一景  2021.4摄 一叶扁舟云 ...

  • 心若淡定,何处不是云水间

    蹉跎时光,等一朵花开,等一场诗意的轮回,心若向阳,岁月无恙.看透了一些事,也懂得了人生,走过一些远路,才明白了珍惜.人活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想一些好的事情,放下一些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心若淡定,何处 ...

  • 借母溪,一个美得让人心疼的地方。一一诗与远方群移步红尘外,归来云水间

    我们是纯户外线,借母溪完整穿越,纯纯粹粹的陶冶在大自然中,不是两头打卡式,住宿借母溪村,享受与世隔绝的静谧乡间. 借母溪"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借母溪乡,毗邻张家界及小溪国 ...

  • 【斋月征文3】意林·寻你在斋月的云水间

    寻你在斋月的云水间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意林 站在云端,我与四月同步,与谎言,讥讽,嘲笑,与誓言同步. 亦然我与我的信仰与斋月同步-- 三十载河东,三十载河西,仅仅是河东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