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及其对现代史学的启示

徐霞客首先是以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载入史册,著称于世的。徐霞客对于地理学的记述和研究,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前,我国地学的水平,具有里程碑性质。这是我们对徐霞客一生论述的贡献中,首先应该肯定的。然而,我们还要注意到他对历史学所作的贡献。尽管,这种贡献较地理学稍次,但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一、《游记》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述

游记的史学价值就在于它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述,是明末社会情况的直接信史和忠实记录。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民族、阶段斗争的情况,也记录了手工业、农业、商业、宗教,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向我们展现了从江南水乡到西南边疆的社会生活和风俗的长卷。它弥补了“正史”所难以反映的社会底层生活情状的缺陷,并且把历史研究扩展到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领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首先,《游记》比较客观地描述了现实的阶段斗争状况。明末农民起义的资料不乏记载,但南方农民起义的资料较少。《游记》如实地记录了他在南方旅行中所见所闻关于农民起义的线索,起到了补充或印证“正史”的作用。

例如,《游记》所记,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三十日,徐霞客在湖南宁远获悉,宁远之高梁原,“为盗贼渊薮。二月间,出永州杀东安县捕官,及杀掠凉水湾、博野桥诸处,皆此辈也。出入皆由牛头江,必假宿于韭菜原、蟠龙洞,而经九疑峒焉。其党约七八十人,有马二三十匹,创锐罗帜甚备,内有才蓄发者数人,僧两三人,即冷水坳领上庙中僧。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见朱惠荣校注本《徐霞客游记校注》第26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引文同此书,只注明页码)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支农民武装的规模、活动方式、装备、人员构成等方面的内容。

同月初八日又记,当他行经楚粤交界的黄岑岭,游完野石岩时,“方拽襄就道,忽北路言,大盗二百余人自北来。主人俱奔,襁负奔避后山,余与顾仆复携囊藏适所游穴中,以此处路幽莫觉,且有后方穴可他走也。余伏穴中,令顾仆从穴旁窥之。初奔走纷纷,已而路寂无人。久之,复自北而南者,乃下问之,曰:'贼从章桥之上,过外岭西向黄茅矣。’乃下岩南行,则自北南来者甚众,而北去者中不前也。途人相告,即梅前司渡河百四十名之夥,南至天都石坪行劫。”(第275页)次日,徐霞客“询之土人,昨流贼自章桥北小径,止于村西大山丛木中,经宿而去,想亦有所阚而不敢动也。”(第277页)这支农民武装宁愿露宿“大山丛木中”,不扰百姓。徐霞客笔下的“流贼”,并不都是青面獠牙、可恶可恨的。

徐霞客在旅游中,先后四次遇盗,二次被窃,耳闻目睹的盗警及被盗现场达31次。可见这一时期,社会已经动荡不安,所谓“盗贼蜂起”,农民起义遍及各地,并不虚言。

其次,《游记》描述了西南各兄弟民族生产、生活和保卫边疆的动人事迹。

西南边疆在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徐霞客游历经过了瑶、壮、苗、布依、仡佬、彝、纳西、白、回、傣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游记》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斗争,都有叙述。

《游记》记述居住在云南保山大寨的彝族同胞,生活艰苦,“所居皆茅”,但勤劳刻苦,垦山种地,“五鼓辄起,昏黑乃归;所垦皆硗瘠之地,仅种燕表蒿麦而已,无稻田也。“主要依靠”煮大麦为饭”。

《游记》记载徐霞客丽江之行,对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木增有较详细的记录,非常有趣。(江应 教授曾论。“元、明、清土司制度,施行区不限于云南,但以云南境内所设置的土职最多,职官种类也最完备。”(《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司与土官》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而明代丽江木氏土司是云南三大土府之一,史称“传世最远”,土地广大,而且“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称首云。”(《明史稿》云南土司二,丽江)》游记对此作了很好的记录。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二日,徐霞客应木增的邀请去丽江,经过四天旅程,他们于二十五日进入丽江辖区,遥望漾共江深峡两岸峰峦层叠,一条道路通向山脊,脊上有雄关高扼,状如锁钥,就是出入丽江必经之地的邱塘关。没有木土司的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关,即使是皇上的诏命也只送达此地而止,显示了土司的威严和割据性质。对此,《游记》记录,“扼丽江南北山之流,破东山之峡而出为漾共江,此山真丽之锁钥也。丽江设关于岭脊,以严出入,又置塔于东垂,以镇水口。……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远方来者必止,阍者入白,命之入,乃得入。故通安诸州守,从天朝选至,皆驻省中,无有入此门者。即诏命至,并俱出迎于此,无得竟达。”(第929页)木氏所居之天生寨,“居此二千年,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第930页)

木增对徐霞客十分尊重,与之多次交谈,设盛宴招待,赠以白银,银杯,纱缎,酒果等。木增非常重视汉文化,曾亲自编纂辑录一些札记,分为六卷,名《云迈淡墨》。他恳请徐霞客为之作序,并代为校正。徐霞客接连两日,“校类分标,分其门为八。以大把事候久,余心不安,乃连宵篝灯,两夜始寝。”(第935页)

木增还请徐霞客指教他的儿子撰写文章,又再求修《鸡山志》,徐霞客允诺。徐霞客丽江之行,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非常钦佩,这是17世纪30年代汉族与纳西族之间的一次可贵的文化交流。

再次,《游记》描述了各地风俗习惯和人民生活状况,成为我们了解明末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

例如,《游记》记录了广西隆安地区农村及小城镇房屋建筑及其民风民俗,颇有特点。在汉族地区,“其村民始瓦屋,有台凳,邑中始为平居,始以灶,与土州截然若分也。”而民族地区,“土人俱架竹为栏,下畜牛豕,上与卧处之所托焉。架高五六尺,以巨竹捶开,径尺余,架与壁落俱用之。以方板三四尺铺竹架之中,置灰火,以块石支锅而炊。锅之上三四尺悬一竹筐,日炙稻而舂。舂巨木刳为小舟形,空其中,以双杵捣之。妇人担竹筒四枚,汲于溪。其筒长者四、五尺。亦有纺与织者。织亦有扣有综,第不高而平,妇人趺坐而织,纺亦然。男子着木屐,木片为底,端绊皮二条,交于巨趾间。岂交趾之称以此耶?妇人则无不跣者。首用白布五、六尺盘之,以巨结缀额端为美观,亦间有用青布、花布者。妇人亦间戴竹丝笠;胸前垂红丝带二条者,则酋目之妇也。裙用百骈细裥,间有紧束以便行走,则为大结以负于臀后。土酋、土官多戴毡帽,惟外州人寓彼者,束发以网,而酋与官俱无焉。惟向武王振吾戴巾。交人则披发垂后,并无布束。间有笼毡帽于发外者,发仍下垂,反多穿长褶,而足则俱跣。“(第551-552页)这段细腻的描述,将3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民间风采展现了出来。”

对于云南的民风民俗,《游记》亦有记载。如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二十七日记录了云南安宁地区男女老幼的发型:“入北城门,见有二女郎,辫发双垂肩后。此间幼童女,辫发一条垂脑后。女郎及男之长者,辫发两条垂左右耳旁。女仍用包髻,男仍用巾帽冠其上。若佃则辫发一条,周环于脑额,若箍其首者。又有男子未冠者,从后脑下另挽一小若螺,缀于后焉。二女郎“手执纨扇,嫣然在前,后有一老妇随之,携牲盒纸锭,将扫墓郊外。此间重十月朝祭扫。家贫不及者,至月终亦不免也,南中所见妇女,纤足较好,无逾此者。”(第835页)从发型看民俗,反映了地区、时代和民族的特点。

对于著名的云南大理三月街的风貌,《游记》亦有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十五日记录:“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有观音街子(即三月街)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闻数年来道路多阻,亦大半矣。”次日,入演武场,俱结绷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场市。……观场中诸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等。(第993-994页)三月街的集货贸易,至今不衰,且更发扬光大。

《游记》中常有插页附录,专题记叙该地区之历史。如《永昌志略》记述了云南永昌(今保山)地区之历史沿革,从汉迄明,简明扼要;尤其介绍了永昌之现状,永昌卫府,领州一(腾越)、县二(保山、永平),仍统路江安抚司、凤溪、施甸二长官司。还分别介绍了州、县、司之沿革。(第1128-1129页)又《近腾诸彝说略》记述了云南腾越(今腾冲)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情况,鉴于边疆地区的复杂情况,徐霞客甚至提出建议:“自后当重其责以弭变,庶于腾少安云。”(第1130-1131)反映了徐霞客对祖国边境地区的关心。

《游记》对各地僧人、道观、寺庙记载颇多,提供了有关宗教方面的大量信息,对鸡足山寺庙记载尤为详细。正因为如此,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大量引用《游记》资料,认为这是“最佳史料”。

这些只是举例性的,却是非常珍贵的实录性的历史著述。价值就在于它的资料的原始性,实践性和真实性,是其它历史资料所无法取代的。

二、《游记》对现代史学的启示

在论及《游记》的史学价值时,还必须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游记》对现代史学的发展,留下了诸多的启示。

第一,重视实际考察,注意实地观察和记录,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徐霞客的早年,“磊落英奇,目空万卷,少应试不得志,即肆志玄览,尽发先世藏书,并鬻未见书,缣缃充栋,叩如探襄,称博雅君子,人能言之矣。”然而,他却认为:“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下上,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吴国华:《圹志铭》,见“校注”本第1233页)这比那些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在旧纸堆里讨生活,更使历史有真实感,更能创造出有新意,更深刻的史学著作。当今的史学,除了广泛吸取各方面的信息外,也应提倡走出书斋,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吸取新养料,丰富史学的内容,创作出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深刻丰富的现代史学著作、作品来为提高史学水平,普及历史知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服务。

第二,扩大史学研究领域,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诸方面,并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游记》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从政治、经济、文化、山川、人文一直到民风民俗,扩大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从而使其史学价值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过去的史学较多地局限于统治阶级上层的政治活动和宫廷生活,对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方面,接触甚少。《游记》突破了这种局限,游踪遍天下,“欲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徐霞客传略》,康熙《鸡足山志·高隐》,“校注”本第1244页)徐霞客曾说:“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二经,山、川两界,自记载来,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钱谦益《徐霞客传》“校注”本第1243页)扩大史学研究领域,穷究源流,为现代史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野。

第三,艰苦的攀登精神,自强不息的刻苦意识,追求客观真理的热烈情怀,不怕艰难困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也为我们史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为现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徐霞客的旅游中,“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其言游与人异:持数尺铁作蹬道,无险不披;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能逢食即吃,能与山魈野魅夜话,能袱被单夹耐寒暑。尤异者,天与双趼,不假舆骑;或丛菁悬崖,计程将百里,夜就破壁枯树下,即然脂拾穗记之。”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曾说:“譬如吾已知,幸无以家累相牵矣。”在湘江遇盗,行芨一空。与他同行的静闻被创斃,他仅以身免,然而仍乐观地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校注本”第1237-1238页)徐霞客之行“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置丛菁,攀援而上,悬度绠级,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貜父为伴侣”。(钱谦益:《徐霞客传》,“校注本”第1242页)没有艰苦的探索和坚韧不拔的努力精神,只在书本里讨生活,抄来抄去,是没有出息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游记》对现代史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讨论《游记》,重要的不仅在于回顾,而是在于未来。继承和发扬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将有助于推动我们的科学事业。

三、《鸡足山志》是徐霞客的一部重要史志著作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应丽江土知府木增之请,创修《鸡足山志》,这是他直接写成的一部重要史志著作。于是,他在当年八月第二次登上鸡足山,自五月到次年正月在悉檀寺替心纂修半年之久,成稿四卷,后因病中止。这部志稿已毁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非常可惜。(参见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鸡足山志》第10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版)不过,我们还可以从《游记》中窥见其概貌。

从《游记》中获知,在所有名山、寺院中,徐霞客两入鸡足山,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与僧人过从甚密,所记寺庙建筑,僧人风俗习惯以及山川风貌甚多。当徐霞客“初入鸡山抵大觉,四顾山势,重重回合,丛林净室,处处中县,无不恰称”。(第904页)其记鸡山碧云寺的风貌颇有趣:“寺乃北京师徒所建,香火杂沓,以慕师而来者众也。师所栖真武阁,尚在后崖县嵌处。乃从寺后取道,宛转上之。半里,入阁。参叩男女满阁中,而不见师。余见阁东有台颇幽,独探之。一老僧方濯足其上,余心知为师也,持而待之。师即跃而起,把臂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且诠解之。手持二袜未穿,且指其胸曰:'余为此中甚忙,袜垢二十年未涤。’方持袜示余,而男妇闻声涌至,膜拜不休,台小莫容,则分番迭换。师与语,言人人殊,及念佛修果,娓娓不竭。”(第885页)又记迦叶殿风光说:迦叶殿“此旧土主庙基也,旧迦叶殿在山半。岁丁丑,张按君谓绝顶不可不奉迦叶,遂捐资建此,而遂移土主于殿左。其前之长天阁,则天启七年海盐朱按君所建,今易名多宝楼。后又有善雨亭,亦张按君所建,今貌其像于中。后西川倪按君易名脚蘧庐,语意大含讥讽。殿亭四围。筑城环之,复四面架楼为门:南曰云观,指云南县昔有彩云之异也;东曰日观,则泰山日观之义;北曰雪观,指丽江府雪山也;西曰海观,则苍山洱海所在也。”(第888页)记录翔实、细微、既有历史叙述,也有现状描述。

虽然徐霞客撰《鸡足山志》全书今已不得见,但《游记》中保留有《鸡山志目》《鸡山志略一》、《鸡山志略二》等篇,可窥其大概。

《鸡山志目》将全书分为八卷,目录是,一卷“真形统汇(此山之纲领也)”,二卷“名胜分标(胜概本乎天,故随其发脉,自顶而下分也)”,三卷“化宇随支(功业本乎人,故因其登陟,自卑而上升也)”,四卷“化宇随支”(同上),五卷“化宇随支”(同上),六卷“神开原始”,七卷“宰官护法”,八卷。“艺苑集成”。“志目”后附有:“徐子曰:志图经者,志山川一款;志山川者,又有图经之全例,不相假也。兹帙首真形,次名胜,次化宇,渐由天而人;次古德,次护法,则纯乎人矣;胜事天之余,艺苑人之余,故又次焉。此编次之大意也。”(第1183页)徐霞客修志的格局,对后世诸多启发,实有筚路篮缕之功。

当然,我们承认徐霞客一生旅游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历史,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科学家,他无法回避当时的社会现实(必要时也要追溯历史),并随其游程把它们记录下来。徐霞客也许没有想到的是,他对于当时现实社会的记录,成了后世研究明代历史的第一手真实的记录,并且给予了现代史学诸多的启示。这就是《游记》不可取代的史学价值。

原载于《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0)

相关推荐

  • 徐霞客、孙髯翁、杨慎三人“五一”云南游,行踪泄露~

    图源:云南发布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 有着很多让人向往的旖旎风景 也有许多可供给人们选择的旅游方式 文艺小资的丽江大理 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 田园风光的罗平与喀斯特地貌的保山 ...... 你瞧,西南边陲的 ...

  • 徐霞客在大理找到了精神家园

    徐霞客一生有重友谊的高尚品德.他不仅醉心于山水,而且广交四方名流.他的朋友黄道周说他"游满天下,所交多一时贤豪长者".母亲王孺人从小就教导他:"男子生而射四方,远游得异书 ...

  • 徐霞客情缘大理

    宾川县与云南睿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拍摄一部以徐霞客与静闻和尚结伴朝觐鸡足山的感人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朝山·朝山>,希望以微电影.微视频的形式进一步挖掘.弘扬徐霞客文化,讲好大理故事 ...

  • 【杨陆】云南的一张名片——拜谒省垣“徐霞客纪念馆”

    在昆明西山碧鸡关之麓."碧鸡秋色"石牌坊下的高峣,有座"一门两贤"--将明代两位对云南怀有深厚感情.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合祀于此的"昆明杨升庵.徐霞客纪 ...

  • 试论徐霞客的旅游特色

    试论徐霞客的旅游特色 孙艳梅, 周小泉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他22岁开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其足迹遍及大半 ...

  • 关于弘扬霞客精神提升旅游品位的调研报告

    根据政协大理州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由州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以"弘扬霞客精神.提升旅游品位"为主题,在分管副主席带领下,于2019年4至5月,对徐霞客大理游线进行 ...

  • 一张图告诉你,为什么徐霞客是世间少有的探险家

    明代"驴友"徐霞客一辈子到处自助游 写写游记.发发攻略,自得其乐 但这种生活在古代可不太受关注 对平民百姓来说更属于不务正业 读书人崇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qu ...

  • 秋游 | 跟着《徐霞客游记》游云南,寻觅宝藏美景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里面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云南之行,他 ...

  • 5月19中国旅游日读徐霞客游记之滇游趣事

    ********引子******** 癸(gui,第三声)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这是徐霞客 <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日期是明万历四十一年," ...

  • 中国旅游日|一起读《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记”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 ...

  • 李祁《徐霞客游记选译》

    李祁翻译的<徐霞客游记> 请输入标题     bcdef 基本信息 英文书名:The Travel Diaries of Hsü Hsia-k'o(<徐霞客游记选译>) 译者: ...

  • 名家介绍 | 李祁:《徐霞客游记》英译者

    名家介绍 | 李祁:《徐霞客游记》英译者

  • [转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原文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原文-译文 (2021-04-27 07:18:42)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原文-译文作者:黄耀新        ...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原文

    2021-04-27 07:18:42 原文地址:<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原文-译文作者:黄耀新              游黄山日记 徐弘祖 [原文]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 ...

  • 《徐霞客游记》溯江纪源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江.河为南北二经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纪籍,见大 ...

  • 《徐霞客游记》游鸡足山日记后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二十九日 为弘辨师诞日,设面甚洁白.平午,浴于大池.余先以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①块,累累丛肤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状.半月前以为虱也,索之无有.至是知为风,而苦于无药.兹汤池水深,俱 ...

  • 《徐霞客游记》游石房洞山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仍取木胆肩负之.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①之者,其下亦 ...

  • 《徐霞客游记》越高黎贡山日记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十一日 鸡鸣起,具饭.昧爽,从村西即北向循西大山行.随溪而北,渐高而陟崖,共八里,为石子哨,有数家倚西山之东北隅.又北二里,乃盘山西转,有峡自西而东,合于枯飘北注之峡.溯之,依南山之北,西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