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故事原型!你不知道的“六女上坝”
2018-08-13
距离北京30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
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林场
它是守卫京津的一道绿色屏障
可这万顷林海,原来却是一片
“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丘
经过3代人55年的辛勤种植养护
才有了如今这片绿色的海洋
正在CCTV-1黄金档热播的《最美的青春》
讲述的正是几代人如何创造
“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传奇的故事
艺术源于生活
电视剧也映射了真实故事
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六女上坝”
剧中,由张思乐饰演的张曼玲
其原型就是“六女”中的陈彦娴
1964年,20岁的陈彦娴和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正在承德市读高中。
当时她们面临高考和上坝种树的选择,在两个极端的二选一中,她们毅然地选择了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最艰苦的塞罕坝植树造林。
自此,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了六个女孩的身影。
上坝后,六个女孩都被分配到千层板林场,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在这里,她们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吃“黑面”烙饼。上坝第一天,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亲自陪她们吃了第一顿饭。陈彦娴说,这是她终生难忘的一顿饭。
陈彦娴:“当时吃的是'烙饼’,咱们一听是'烙饼',这个饭挺好吃的啊,实际上当时那个'烙饼’用的面都是'黑面’,吃第一口都皱着眉头,也咽不下去,这就是所谓的'白面’啊,平时吃的就是'苦累’莜面。”
后来他们才知道,那已经是林场当时能拿出的最好的饭菜,林场职工平时根本就吃不到烙饼。
第一次倒大粪。 “原本在我们的设想中,上坝后就可以开上拖拉机或其他机器,神气地进行机械化造林工作了。”
可她们没想到,第一个工作是在苗圃倒大粪。
六个女孩不仅要忍耐难闻的气味,还必须跟上大家的节奏,流水作业,转着圈儿地倒,不停走动。一天下来,六个人都累得腰酸腿痛。
一些老工人笑着说,这几个女孩刚从学校过来,这些重活根本就干不了。
六个女孩不服气,大家商量后决定:别人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不信干不好!
此后,不管条件如何恶劣,她们几个始终没有抱怨过什么,坚持努力地克服困难,做到干啥也不比别人差。
第一次住马棚、窝棚。由于当时坝上条件十分艰苦,房屋不够住,大家就住仓库、马棚、窝棚、干打垒和泥草房。
“最难熬的是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嗷嗷叫的白毛风一刮,对面不见人,呼吸都困难。每走一步就要使出全身力气,羊皮袄穿在身上都给冻透了。”
第一次大雪中砍树。六个女孩与男人一样,参与了上山伐树工作。她们在没过膝盖的大雪中伐树,再拿绳子捆好,用肩膀拉着从山上向下滑。
在凛冽的“白毛风”中,她们的脸、耳朵都冻得起了泡。“在那种情况下,越是站着越冷,所以大家只能干活,比着干,看谁干得好、干得多。”陈彦娴说。
经过上山伐树那一个多月的磨炼,上至林场领导、下到普通职工,都对她们刮目相看,开始佩服这几个来自城市的女孩。
她们用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
第一次连轴转十几个小时。春天造林的时候,她们要将一棵棵带泥浆的树苗放到植苗机上,两手不停地取苗、放苗,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回到窝棚里,两眼发干头发胀,很多时候,穿着带泥水的衣服倒头就睡。
……
这些困难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不但没有将她们打到,反而更加激发她们的斗志。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她们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如今的陈彦娴已届古稀之年,退休后一直住在围场县的家中,屋中的绿植依然很多。
她说:“在塞罕坝看惯了满山的大树,所以我一直离不开绿色。”
现在,她们的子女接过这面大旗,在塞罕坝继续创造着绿色传奇~
(来源:电视剧最美的青春)
精彩链接
《最美的青春》今晚精彩抢先看↓↓↓
监制丨申积军
主编丨杨春果
编辑丨刘超、杨畅
致敬塞罕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