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丨对留学生而言,节日的意义是模糊的

李鲁丨文

自从来到美国上大学,我已有三年未在冬天回过北京。偶然间在宋冬野歌的背景音乐里听到“请您抓好扶手,不要倚靠电梯,注意脚下安全,文明乘坐电梯”,北京地铁出站的广播,突然觉得甚是怀念。

与其说我怀念北京,不如说我怀念过去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瞬间,那些瞬间不会被常常回忆,但回忆起时却总能让我浮想联翩。这些瞬间包括:走出地铁口被刺眼的阳光照得认不清方向,却只听见黑车司机推搡着招呼出站的人群“小伙子您去哪儿”;冬日雪后的早晨,宁静得只听得见鸟叫和踩在雪上嘎吱嘎吱的响声,那时还没有雾霾,蓝天下的雪白得发亮,于是如果看到一块空地上没有脚印都不忍心去踩;鼓楼边的胡同里,零零散散的人坐在板凳上喝羊杂汤,冰糖葫芦的摊子还没搭起来,“糖炒栗子诶”的吆喝声却不知从哪传来,走着走着在灰白瓦墙间看到一抹朱红,才知道胡同走到了头。

尽管不起眼,但正是这些瞬间组成了我在北京十余年的生活,也是当我回忆起它们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如今在美国的生活和原来是那么不同。

由于初中和高中都是寄宿制,放假就意味着能离开学校,那个活动范围被严格控制的地方,所以节日里我渴望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然而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无论是春节、圣诞节,还是其他大大小小的节日,几乎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春节时家里来了各路亲戚,我却更愿意在自己的房间里上网,或是去热闹的街市上散步,远离任何嘈杂的、让人透不过气的环境。

大学到了美国,节日更多是一个人过。特别是中国传统节日,一方面学业繁重,无心顾及,另一方面美国人不过中国节日,没有气氛,自然也就没有心情去过。一年之中通常只有春节会一帮同学聚在一起做饭,其余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中秋,几乎都是在日常的忙碌中度过的,直到闲下来看一眼朋友圈,才知道原来某个节日就在今天,于是晚上去吃点好的奖励一下自己,便接着忙手头的事。至于美国的节日,例如感恩节,尽管节日氛围浓厚,学校也有充足的假期,但是因为家人不在美国,节日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和朋友出游,或是闲在家里,让自己喘口气的同时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

在美国,对于留学生而言,节日的意义是模糊的——就像对单身狗而言,情人节没有意义一样——如果家人不在美国,中国的节日就没有意义;又因为家人不是美国人,美国的节日也自然没有意义。固然,即使家人不在身边,我们也可以通过行动赋予节日其他的意义,比如和朋友出游、做兼职、看书,但是这些意义已然偏离了节日本身,使得具有独特含义的种种节日变成了如出一辙的假日。在这些假日中,我终于得到了小时候渴望的,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能在任何时候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但是年复一年,这种自由却让我彷徨,让我在文化差异带来的窒息中慢慢想起过去在北京的那些瞬间,回忆起在北京我以何种心情度过那些节日。

这并不意味着在过去我都是以无比快乐的心情度过那些节日的。事实上,在父母出差的中秋节里,我也感到寂寞;在亲戚朋友拥攘在一起的春节里,我也感到烦躁。但是现在,当节日的意义变得模糊,当我在大洋另一端度过无数个看似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假日,我却不禁怀念过去那些节日里留下的难以忘怀的温暖。

也许,这就是情怀。

即便我身处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活还是要继续;即便怀念旧时的温暖,我也无法回到过去。这种关于节日的情怀就像月光,只在特定的时候映照在我心里,留下一些倒影,但当太阳升起便戛然而止。等节日过去,生活回归原本的轨道,我也只能专注于当下,直到此时的感触化为关于过去的情怀,再于将来的某个瞬间将它想起。

作者:李鲁,21岁,现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有中文长篇小说《我去 中学》、英文长篇小说 Salvation(《救赎》)。现为《北京晚报》专栏作者。

如果你喜欢,请赞赏李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