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问学

文/

《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这是“学问”二字最早的出处。这里讲的“学问”作为动词是指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是学问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标、准则及方法,古人称为“道”。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古人的学问是求放心,现在人的学问,是对世界上的所有疑难问题能够尽知,即跨越时间空间的一切而通通明了。当然这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没有人很难达到,但却可以成为普通人的一个目标,虽然达不到顶点,却可以达到某一个层次。普通人所能做的就是对局部事物有个大概的明白;对于每个人来讲,这个局部是不一样的,因此也就产生了人在做人做事上的千差万别。

  

   《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作为名词是指知识,学识。

唐韩愈《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宋苏轼《登州谢上表》:“而臣天资钝顽,学问寡浅。”

就“学”与“问”的关系而言,清人刘开在《孟涂文集·问说》说得好: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他感叹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故特别强调“问”,批评人们不好问的原因是由于心不能虚,心不能虚好学之心就不诚,学问也肯定搞不好。

   另外,把“学问”颠倒过来“问学”也是一个重要概念,是求知、求学、践行的意思。

问学的意思是求知、求学。《礼记·中庸》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问学,是文化的积累,更是道德的修行。何为文化?辞书上的解释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据此,似乎一切现象都与文化有关。我们不妨从“文”与“化”的字面与内涵上做些探究,“文”在《说文解字》中谓之“错画也” ,错是交错、交叉,同纹理之“纹” 。《易传·系辞》提出“物相杂,故曰文” , 《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 ,许多东西、各种色彩聚集在一起,有章不乱,让人们感受到美好。“化”就是改变,《礼记·中庸》中有“赞天地之化育” ,是一种自然的化生长育。概括起来,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汇聚在一起,“美好和谐共生”的一种现象就是“文” 。用这种“美好和谐共生”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学广而闻多,博学而广识。换而言之,“尊德性”而成圣是目标,“道问学”而至诚为途径,是读书致知。

   在传统学问之道中,“问”的意义与重要性有时不亚于“学”。孔子喜欢“大哉问”的学生。为什么《论语》是经典?《传习录》成为经典?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孔子、王阳明学生问得好。学生问得好老师才能答得好,问得好才会引出重要的问题,答得好师生对话才能成为经典。换句话说,提问必须是有层次有深度的问,提问者就某一重要思考探索了很久,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样把问题问出来,就算老师回答不上来,也可以显示这个问题的重要。

问学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需要融会贯通。孔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一个人学会学习很重要,因为会学习才可能会有足够的知识。每个人都能在人生过程中获得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学习能力。今天,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无论在容量还是速度上都呈现指数式的增长势头。知识的更新越来越频繁,知识结构正在同时向专业、综合两个方向深入发展。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处的必要条件,但这也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你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技能。融会贯通与经世致用相得益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发展。

   《礼记·学记》有一段话说的很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善于提出疑问请教的人就像劈坚硬的木头,先劈容易劈的,再劈难劈的节疤(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等到时间长了,疑问就很容易得到解答;不善于提问题的人则与此相反。善于对待别人提问的人撞钟一样,敲的轻,响声就小,敲得重,响声就大,等到他敲到自然从容的时候,声音才全部发出来;不善于答问的人则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进入学问之道的途径和方法。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0)

相关推荐

  • 《中庸》注释(七)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道 ...

  • 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1-46)

    转:金华的博客 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1)律己宜严 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恕:宽恕.原谅. 困辱:困穷.屈辱. 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 ...

  • 《明心宝鉴》​​​​​劝学篇

    劝学篇 第九 凡二十三条 子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孔子说: "学问广博而志向诚笃, 好问爱思考, 仁德就在其中了 ." <礼 ...

  • UC头条:学问·学与问·问学

    什么是学问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标.准则及方法,古人称为"道".古人总是要思考或探索具体事情背后的"道". 笔者这里讲的"学问&q ...

  • 谁再问学书法临什么帖,就把这篇扔给他!

    学书法,就应取法乎上.溯本寻源.比如我们学魏碑书法,要到北朝的碑刻墓志中去找.学楷书,到唐楷中去寻找.学行书,我们要到晋代翰札中去找,这些都是"源",后来的发展都是"流& ...

  • 他曾随大师问学,却甘愿与孩童为伴

    他身体不便 却带学生游学四方 他未读大学 却成为大学教员 他没有背景 却追随大师的身边受教 阶级斗争年代 他一门深入古文字 进入首部<甲骨文字典>编撰组 他笔墨横姿,书法遒劲 人生同样酣畅 ...

  • 稷下问学|杜泽逊:蒋维崧先生杂忆

    蒋维崧先生原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75年担任<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主持山东省<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遂调至山东大学<汉语大词典>编写组工作.1983年山东大学 ...

  • 苹果打药防治病虫学问多,学起来!

    烟台电视台<绿色田园>栏目首播时间:新闻综合频道18:05 重播时间:公共频道19:42(周一到周五)//公共频道19:47(周六到周日) 次日重播时间:新闻综合频道06:30 // 12 ...

  • 在石门山参加“名家伴读·感知中国”系列大语文践行活动暨时代少年研修院曲阜分院校园小记者采风问学”活动(附19幅剪影)

    2021年6月20日,父亲节这天,我应邀参加在文化名山石门山举办的名家伴读·感知中国"系列大语文践行活动暨时代少年研修院曲阜分院校园小记者采风问学"活动. 石门山位于泰山之南,位于 ...

  • 处处留心皆学问,问遍千家事必明

    为人处世打油诗 人生有得失,取舍凭自己 送君打油诗,希冀有启迪 有啥别有病,缺啥别缺德 没啥别没钱,多啥别多灾 生啥别生气,吃啥别吃醋 忘啥别忘本,记啥别记仇 犯啥别犯罪,要啥别要命 记住这些别,还要 ...

  • 开学 | 班主任有话说:开学第一个月要狠抓,每天放学不要问学到什么

    快乐学拼音,轻松学语文. 马上开学了,很多学校录取开始报名.一年又一年,家长们心情复杂,终于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但每天又要开始辅导写作业了.学生们心情郁闷,怎么暑假还没过够,就又开学了.老师也没有多好过 ...

  • 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2021-6-29摘于360馆 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