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94:我国稻谷供需关系
(2019全国文综Ⅲ卷,3~5)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3~5题。
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来源于以下论文:
该组试题的图像来源于论文《我国稻谷供给与消费平衡的时空格局》(自然资源学报,2018年第33卷第6期)中的“图5 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平衡变化(b)2014年”,并且图例信息完全保留,只是将彩色图像转为黑白图像。试题的设问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格局变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图像放大如下:
第3题的设问旨是考查读图获取信息——空间格局的观察能力,且与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的设问思路相似。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稻谷传统主产区主要位于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稻谷产量较低,而华北地区的北京和山西、西北地区的青海和西藏则几乎没有水稻种植。因此,黄河下游区虽然在图中是属于稻谷供需结余低于0的范围,但不符合“已不再成为”的题意,因为黄河下游过去与现在都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
第4题的设问通过比较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安徽省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条件的认识,与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题“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的设问思路较一致。两题的答案都与黑龙江省的人口与耕地特征有关,可以从人教版地理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表4.2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2002年)”的表格数据中找到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积数据。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积(0.31hm2)约为全国平均水平(0.10 hm2)的3倍。因此,该题的设问与选项的设置都与教科书的活动材料相关。
第5题设问的依据可以参考论文中的分析“水稻种植北移的变迁会给水源并不充足的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同时还会影响我国粮食流通的效率和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反映的是东北地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和稻谷净流出地区。2014年广东文综卷第9题以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为背景,考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对我国水稻种植和产量重心变化的影响。其设问依据是论文《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13第68卷第5期)的研究结论——近3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等省,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因此向东北方向迁移约230 km,产量重心向东北迁移约320 km,表现为“北进东移”的态势。东北地区除了满足自需外,60%以上生产的稻谷外调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并预计数量将保持继续增加态势。因此,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供需格局发生变化,导致运输成本上升。研究表明,由于2012年以来,我国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相对较高,而东南亚一些国家稻米价格较低,我国大米进口量持续增加。因此,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并不会导致稻谷出口数量扩大。流通效率是单位时间从生产领域通过流通渠道到达消费领域的商品数量。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形成“北稻南运”的格局,不利于稻谷流通效率的提高。“储存难度”这一选项的设计可以参考论文的研究结论——2014年我国稻谷的库存消费比接近70%,显著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警戒标准。这与我国稻谷产量持续增加,人均大米消费量降低,以及大米进口量增加有密切关系,与水稻种植重心的变化关系不大。
关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变化,2009年广东地理第3题依据论文《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西部水稻、玉米种植范围对温度的变化的响应》(地理科学,2008年第28卷第1期)的研究结论——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北移约1个纬度,同时出现玉米种植区被新增的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替代的现象,进行设问考查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热量条件。该题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角度进行设问,实质是考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同时也解释了东北水稻种植变化的原因。
关于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发生“北移”,导致我国粮食供需格局变化的考查,早在2007年上海地理第39-46题就出现过这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第43题通过表格数据——我国南方与北方粮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的对比,引导考生得出——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北粮南运”的结论。该组试题的背景材料——包括表格与图像,均引自刘玉杰等人的论文《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资源科学,2007年第29卷第2期)。设问的依据可参考论文的表述:我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并且该论文于2007年3月出版,距离当年6月高考的时间较近,时效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