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记
寒
露
秋寒露重
请自添衣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是说人越长大会觉得时间流逝的越快,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只要从之前的记忆里调度出来就行,所以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个建议是跳出自己现有的框框,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所以,我申请来了台湾当半年的交换生,算是完成多年来希望当交换生的愿望,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份毕业礼物,再好好享受一回大学时光。
与台湾是大一的时候结缘,当时来台湾旅行时遇到一个民宿姐姐问我为何不来台湾当交换生,学习的同时还能来体验一下这边的生活,当时就心动了,但因为转系与课业关系一直耽搁到大三上才申请,运气很好,成功的申请到了位于台中的静宜大学。在办完繁琐的手续与证件后,终于在二月底再次踏上了这块在海峡另一岸的土地。
静宜大学是一所天主教学校,由美籍修女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所创办,「静宜」二字乃取自其中文名字「陆静宜」而来,同仁中常称她为盖夏姆姆,巧的是,静宜大学的图书馆就以盖夏命名,这座图书馆被评为全台十大必访图书馆之一。它逃脱“藏经阁”的思维,整体设计尽显温馨舒适的人文精神。总共有九层空间,几乎每层楼都有柔软舒适的沙发椅,甚至有一层楼的电梯旁安置了一块可供人睡觉的小空间,常常走过的时候,看到有阅读乏了的学生在上面小憩。除了舒适的座椅,丰富的藏书,盖夏图书馆处处充满人性化的设施,一楼设有文思诊疗室,有活动时,大家可以在这里畅聊有关文学的话题;二楼可以随时借阅影片来观看,有一人座,二人座,甚至三人以上可以开小包厢;几乎每一层电梯旁的小角落总是充满着小惊喜,有的是一间以作家命名的书房,摆满了他的书籍,有的是可供几人聊天的沙发或者桌椅,连墙顶的台灯都有不一样的小设计。置身在这样一座藏书丰富,又充满贴心设计的图书馆,仿佛只剩下一声惊叹,然后淹没于书海。
如果说每所大学的图书馆是这所大学的桥梁支柱,那么这所大学的老师就是大学的灵魂。正如吴冠中所说,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静宜的老师很重视学生。有一个上商事法的老师,因为喉咙问题,上课声音永远是哑哑的低沉的,他告诉我们说医生说可能要一个月静养才会好,但他还是不放心别人来代课,因为除了专业上的内容,他还有很多话要关照,他想我们过得更好,而不是仅仅把试考好。我和同学笑称他像留美归来的老博士,可是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位“老博士”喉咙还是没有好。
还有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因主任推荐,我曾email与她,希望进行一次采访以完成我的生涯作业。本未抱希望,却收到回信告知有空的时间同意我的采访,后来见面了,我才知道其实这位老师并未弄明白我到底想采访什么,却还是答应了。
这边上课的形式也与我之前接触的有所不同,更多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如何与实际生活结合。记得第一次上写作课学习写推荐信,老师直接让我们上网搜推荐信的写法,写完当场上交,我当时还一愣,已经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的我,那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仿佛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过了一会儿,才依葫芦画瓢的跟着旁边同学搜索起来。另外一节专业课的老师很喜欢在课上提一些我们已经形成思维定式的问题,当然,最后答案往往是不一定,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境会导致答案的不同,这种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思考问题时不再是非黑即白。
静宜建于山上,每天上课都相当于要爬山,风大雨大,短短几个月,折断了三把伞,宿舍的衣物还时常被鸟儿光临,尽管如此,静宜的点滴还是时常令人感动。晚归的时候,永远有绿色安全道路为你指引,有路灯上的紧急安全按钮为你护航;下雨的时候,会收到小心路滑的暖心邮件,还有宿舍记得及时收衣的提醒;进出电梯的时候,总会有人帮忙按着,防止夹伤;迷路的时候,总会有人帮你指引,甚至直接带路。
在这边的半年,我想我终于能慢下脚步,沉淀自己,然后再向前,开启下一段旅程。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