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一百六十一。(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我们先翻译一下这段话的意思,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就是清阳之气积于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的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的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我们再详细讲一下“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指的就是大便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所以中医学的词汇又把飧泄称为完谷不化。䐜胀合在一起指的就是胸膈胀满的意思。(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张介宾在《类经·阴阳类》里注解为:“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䐜胀。”张介宾对于阴阳五行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所以他把这些理解都注解在《类经》《类经图翼》里。我们前面讲了,清阳是要往上升的,因为积阳为天,浊阴要往下降,积阴为地,这是正常的过程。如果清阳不能上升,阳气肯定就衰了,阳衰则不能升清,阳气衰弱之后不能消化水谷,食物就无法被肠胃消化。这就是老百姓讲的吃什么拉什么,或者是中医的词汇,叫做完谷不化,这就是在《黄帝内经》里所讲的飧泄。飧泄这个词在前面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里讲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这里出现过飧泄,在讲这段经文的时候跟大家讲过,飧泄实际就是完谷不化。讲的是若与秋气相逆,肺气不收。肺气不收,脾中阳气就不足,到了冬天就容易飧泄。还有一篇经文《金匮真言论》里也讲过:“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飧泄在这里讲的也是完谷不化的意思。为什么阳气不足会有飧泄?就是我刚才讲的脾胃,脾是体阴而用阳,胃是体阳而用阴。它两个正好一个是五脏之一,一个是六腑之一。(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脾胃居于中焦,脾主升清,脾是主升的;胃主降浊,胃是主降的。脾要有阳气来运化水谷精微。古人认为脾胃就像锅一样,把水和谷放进锅里,锅要是热就能把水谷煮熟,身体就能够吸收消化。锅的热度其实就是脾胃的热度,就是脾胃的阳气。所以阳气要是不足,就会完谷不化。临床中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就是他的脾胃不好,脾阳不足,吃什么拉什么,多见于中老年人,或者脾胃虚寒的人。脾胃虚寒的人有个特点是什么?就是胃特别寒,一吃点凉东西或吃的不合适了,脾胃就出现问题了,就容易腹胀、腹泻、完谷不化,这就是脾中的阳气不足,这时候应该怎么补阳气?要是单纯的补脾胃阳气,用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合在一起叫理中汤。如果阳气不能上升,就是脾胃的升清功能不好,用补中益气汤,这就是治疗这一类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