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别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对于全国各地古玉器的鉴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点、坑口环境、风土习俗、宗教礼仪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备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鉴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为什么在古代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以及布衣百姓对古玉喜爱和痴迷?毋庸置疑,那就是因为古玉器有着迷人的美。人们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对一件器物的观察,能体味出器物本身由内向外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气质或精神,并且被这种神秘的气质或精神所吸引。器物所发出的神秘气质或精神就是这件器物的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神韵”。古玉器正是具有这种“神韵”的器物。当你面对一件古玉器时,你一定会被这件古玉鲜活神韵的外表所迷住。因为她是在我们先人们用“纯手工”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而诞生的,她是先人们心灵和智慧的结晶。我可以肯定,任何一件精美的古玉器,都会有一种迷人的“神韵”,假的古玉器的身上绝 对不会具有这种迷人的“神韵”。因此,我们收藏古玉时,面对一件古玉时要看它是不是真的古玉器,完全可以从有没有“神韵”上去观察体会。具体地说就是:远观其形,是不是美;近观其质,是不是润;细观其工,是不是精。
玉与玉石两词在使用有些混淆,早期和当前一些人们多把玉和玉石混为一谈,等同使用。至今在普通群众和工艺界和奇石界仍不予区分。但学术界多倾向于把玉和玉石分开,玉专指硬玉和软玉;而玉石则用作统称,包括玉和那些外观似玉的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贵美石。时代的变迁和洗礼并没有冲淡玉文化的发展趋势,时至今日,中国以四大玉石显著,分别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
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水平达到了,艺术水准却达不到。
时下热闹的古玩市场,不论是店铺里还是地摊上,随处可见“古玉”。从远古时期的玉石器具、象形玉等高古玉,到夏商周延至战国、秦汉唐“老三代”,直至宋元和明清近古老件,历朝历代各种制式雕工粗细的,均不难寻觅到。然而,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古玉呢?明眼人一看便知:多是仿古的。
由于玉是一种非均质的矿物集合体,本身就存在着密度、硬度上的差异,又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受到内应力的作用,再加上人工琢制过程中形成的砣痕锯迹,以及在未加成器之前即已存在的一些肉眼难见的绺裂和玉质本身的老化。综合这些,或被周围其它物质的渗透侵蚀,发生外观上的色变甚至质变。这种非原生玉质本身所有的次生变化,就是“沁”。而其表现出来的色变和风化侵蚀痕迹,我们称为“沁相”。尽管对于玉器而言,沁相本身是一种瑕疵,缺陷,但同时又是一种经历沧海桑田的外观标志,是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代古玉的鉴定,包括理论与实践结合两个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摸索,找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被固有的信条束缚,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