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何做到“上善若水”呢?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初次听到这句话,难免会让人觉得,这又是哪位狂人在自命清高了。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有着“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之称的杨绛先生所说,大家又会肃然起敬。这不是对先生的偏爱,事实上,这的确是先生一辈子的主题词。作为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妻子,她陪丈夫经历过穷困潦倒的日子,但面对高昂的稿费,她毫不留恋的全部捐给清华大学,资助贫困学子。

世人尊称她为“先生”,她也不被名利所惑,就连如今仍无法超越的译作《堂吉诃德》,也是她忙中自学,抽空整理出来的。总之,对于先生而言,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因情之所起,非有丝毫争名逐利之心。这种高层次的生命体验,不争不抢、优雅温润、善良从容,正是“上善若水”的真实写照。

何为“上善若水”?我想大家对这四个字并不陌生。但要说起它的出处,不得不提起老子的“水智慧”。在《道德经》的第八章中,有一句话是“水智慧”的精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为:“崇高的人像水一样。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又不与万物争利,甘愿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

简单的理解,我们做人要像水学习,像水一样活着,看似平淡,也能在朴实无华中,造就别样的浓烈。只是,一个人要怎么才能做到“上善若水”呢?这还得从“水智慧”中去领悟。首先,将整句话拆开来看,其实正是“水”的两种优点,一为“与世无争”,二为“谦下自处”。01若能学到水的这两种优点,离开悟就不远了。1.与世无争:“利万物而不争”正如南怀瑾大师曾说的:“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我们看生活中的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皆有自己的边界。它们前后相随,循序渐进,如遇坑洼之地,前面的水会自动填平,后继的水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正是这种不争功、不争利的品质,才换来永不停息的水流。所谓大道至简,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争得多的人,一生过得疲惫不堪,焦虑难眠;反而不争不抢的人,余生只忠于自己,活得像自己,一生落得自在清闲。

2.谦下自处:“处众人之所恶”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都喜欢站在高处,不仅视野开阔,也默认为是地位的象征,但老子却鼓励我们学习水的“下流”。众人皆知,无论是奔腾入海的河流,还是缓缓流动的小溪,皆是自上而下流动的。这种自居下流的品性,是大度能容的美德。一切水源自上而下流入大海,其中的淤泥、细沙、石子等杂物皆被大海吸纳了。但正是吸纳了这些,才成就了大海无边无际的伟大。正如俗语所说:“ 水惟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即水要善于往下流淌才能汇聚成大海,山不自恃高大才能接近天空。我们做人也是如此,要懂得不显山不露水,不要锋芒毕露。太过自满的人,看似聪明,占尽先机,但容易招致祸患。反而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处世,到哪都受欢迎,更容易成为世人心中的高山。理解完这句话的含义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个人如何做到“上善若水”,与世无争、谦下自处。在老子看来,要做到以下七个善:02做到这七善,你就是上善若水的人

1.居,善地: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在老子看来,水能够非常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往上跑,而是顺应自然往低处走,在低处自然汇聚成海纳百川的大海。这是一种“甘居下地”的智慧。晚清名臣曾国藩时代延续两百多年,长盛不衰,便深知此理。一次,曾国藩老家建新房,家人画了份样图,传给曾国藩看。曾国藩一看,就觉得规模太大,便以书信回复道:“乱世而居华屋广厦,尤非所宜,甚至是取祸之道。一旦名声在外,则乱世恐难幸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