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
眩晕通常都被归类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或良性阵发性的位置性眩晕,其基本原因都认为与内耳迷路受到刺激和前庭疾病有关,但1950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并将颈部紊乱伴发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又因其症状与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
国内常将颈性眩晕归咎于颈椎病和颈椎失稳, 认为是一起由颈椎病所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甚至,有的学者把这种颈部肌源性的眩晕称为一种新的疾病综合征。
20世纪,欧美逐渐将骨骼肌源性的疼痛病症归结于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形成了疼痛触发点,造成肌肉长期的肌力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MFP)。而某些颈部特定肌肉的力学不平衡不仅仅会导致局部的疼痛,也会产生头晕、眩晕、定向、定位功能障碍。通过在临床长期是实践与观察,触发点研究者发现引起颈型头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颈部肌肉痉挛可以造成眩晕和头晕,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可以有效缓解眩晕。在临床上,我们通常以针刺和推拿手法对颈部特点肌肉的触发点灭活,不仅能使机体各部的疼痛得以缓解,同时也可以有效眩晕、头昏重感以及[定向、定位功能障碍。我们将其归纳为八点,称之为“颈八针”。
根据国内外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发现,胸锁乳突肌触发点的产生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头夹肌、颈夹肌,颞肌、二腹肌等,颈八针就主要来源于这些肌肉中的触发点。
颈部8针定位图解:
1定位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头夹肌和颈后肌触发点,后上内刺头后大斜和直肌。
2定位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斜角肌、提肩胛肌、颈夹肌、斜方肌颈角和颈后肌下部触发点。
3定位在锁骨上窝,用手抓住斜方肌,针刺手抓部分向中内外的斜方肌触发点。
4定位胸锁乳突肌中内侧,用手抓提该肌,向中上下穿刺该肌触发点。双侧共8点,因而称颈8针。如果从前穿不到枕肌、头后斜肌和大直肌(因肥胖)再加第5点.
5定位枕颈交界处,直刺,针尖注意以骨为界线。
治疗方案:
准确找到触发点的位置是治疗的关键,治疗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采取针灸、湿针、刃针、推拿、牵张等方法都可以起效。我们简单介绍临床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湿针疗法:定点后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直径0.4mm牙科针头,长75mm,抽吸1%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经皮对这些肌的触发点向各方向反复穿刺,穿到触发点会看到或固定手指上感到这些肌肉抽搐。如果患者有不能耐受的极度酸胀感时,及时滴注2-3滴利多卡因约0.2 ml左右。如此反复进行穿刺治疗,直到患者没有肌肉抽搐为止,每隔7-14天治疗1次,2-3次治疗为一疗程。
②针灸治疗:常规消毒后,用0.3 mm直径,45-75mm长带套管的银针,经皮对定位点的这些肌触发点进行不同方向的穿刺,在引出局部肌肉抽搐位置进行反复穿刺,直到肌肉抽搐消失为止或病人无法忍受穿刺的疼痛为止,每隔2-3天针刺一次,5-7次一疗程。
③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颈部肌肉时,定位肌筋膜触发点是重点,在靠近骨面的位置,用一手指以2-4kg的力顶压;可捏住的肌肉,以拿捏法进行推拿,肩背部以顶压和揉法;时间30s左右,力求使触发点软化。用此法,患者坐位,操作者一手扶住患者前额,另一手拇指和食指分别点(揉)按枕项线,和颈4-7,胸1-2棘突两侧,即颈部肌肉附着处,拿颈部颈夹肌、头夹肌,和头后大直肌反复数次约3min。接着点揉两侧的胸锁乳突肌,点揉左侧胸锁乳突肌需头后仰,再向右侧偏,让胸锁乳突肌充分牵拉,右侧则头后仰,再向左侧偏,左右反复数次,约2min。然后揉拿两侧斜方肌,依次揉至肩胛内侧缘的菱形肌、肩胛提肌,约2min。
病例分享
邱某,女,43岁,主诉:头晕伴沉重感3月;现病史:患者3月来反复出现头眩晕症状,发作时伴视物旋转,恶心欲吐,缓解期自觉头晕重感,走路有踩棉花感,步行不稳,经当地多家医院诊治疗效不明显,仍有上述症状,遂经朋友介绍至我处。来时患者缓慢步入,自诉头晕重,步行不稳,不敢晃动及转侧颈部,精神憔悴。既往颈椎CT及MRI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3/4、C4/5、C6/7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双侧侧隐窝未见明显受压,椎管横径、矢径正常。查体:颈部活动不受限,转颈试验(+),颈后伸实验(+),胸锁乳突肌压痛(+++),头夹肌压痛(++),枕下肌群压痛(++)。治疗方案采用针灸针穿刺颈八针,方法同前所述,针刺结束后配合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夹肌、斜方肌等肌肉牵张拉伸治疗。治疗一次后患者自诉头部感觉轻松,颈部活动自如未诱发眩晕症状。该病例共治疗四次,隔日一次治疗,患者头晕症状完全缓解,随访2月未再复发眩晕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