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要有“文”还要能“化”
校园文化要有“文”还要能“化”
(此文作为乡村学校办学经验分享专栏文章发表于《中国民族教育》,感谢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民族教育》赵小雅总编辑的关注。发表文章略有修改,题为《用人文景观讲好校园文化故事》。)
校园文化不能只是广告公司的复制品,它要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文章可以写。不仅如此,它的故事还要能达到育人的目的,那就是以文化人。
2015年9月6日来到这所乡村小学,眼前的景象的确不容乐观。校园似乎与工厂差不多,一扇扇用铁皮包起来的教室门,走廊、楼梯等地面满是黑乎乎的污渍,看起来毫无生气。
其实,一所学校不在于它的建筑有多么豪华,只要用心下功夫,是完全能够让它散发出一种文化力量的。
一句话的力量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校园广场的舞台上,竖起了一块广告牌背景。以当地油菜花和儿童喜爱的城堡当底色,亮出了“桐小,梦开始的地方”一句话。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喷绘广告牌。举办的每一次的活动,都会以它作为舞台背景,拍出来的照片开始有了鲜艳的色彩。每一次的活动通讯报道,都会有这张照片,有这样一句话。
慢慢地,同行们就开始关注到我们学校举办的活动。开会碰在一起,就会聊起这个话题:桐小,梦开始的地方。它既是你们学校学生的梦,也是你这个校长的梦。的确,从这句话开始,我们学校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家长的朋友圈里,出现在通讯报道里。
用书来装扮校园
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学校的角落利用起来,把废旧的桌子柜子用起来,用五彩缤纷的书籍让校园亮起来。
美术室里有许多柜子杂乱地堆放在一处,阅览室里的书籍从架子上一直堆到每一张桌子上。所有这些,完全没有整理过,当然也就发挥不了它的作用。于是,我把美术室里的柜子,整理出来,移到每一个楼层走廊尽头,装满一柜柜的书,外加一张木头条形凳子,这里立即成为学生课间驻足的地方。
我们给每一间教室的走廊墙壁上,安装了一个用木条定制的书架,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上了油漆。组织学生从阅览室把一册册书,封面朝外地摆放起来。顿时,走廊的颜色也鲜艳起来了。
农村学校往往像一些不会整理的家庭一样,到处都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以至于一些空间都成为了杂货间。刚来学校,我就去熟悉每一个角落,通过“断舍离”的方式,把一些长期堆放杂货的空间整理出来。
经过一番整理,一个30平米的教师书房就呈现出来了。没有钱,就大家一起自己动手:油漆,是一个科学老师和我用周末的时间刷的;墙壁上的画,是美术老师画起来的;桌面上的摆件,是一些老师家里带过来的;吊灯,是我们请家长来安装的;图书,是我们申请市图书馆流通站,自己到图书馆借来的。这样一个过程,正向我给老师们读过的绘本《石头汤》一样,每一个人都出一份力,这个世界就变得美好起来。
因此,我们这个教师书房,被大家正式命名为“石头汤”书房。
我喜欢学校是图书馆的样子,不仅要有老师的书房,也要有学生的阅览室。我把原来在二楼的图书室,搬迁到一楼。一些好心人通过募捐的形式,给我们出资装修。我们把原来高高的冷冰冰的书架全部撤掉,改成了一个个小木屋型的书架。通过一些创意设计,把图书馆变了大样,成为当时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一周一节的读书课,就在这里诞生了。
我们以书为材料,将整个校园进行一番装扮,将一个毫无生机的校园,立马就变得有书香味了。
传承石传承精神
一次,好友给我联系到了一家公益机构。他们可以帮我们种植绿化,但是前期的基础需要自己做。学校里没有钱,怎么办?
这时,即将退休老党员叶小青老师得知后,立即跟我说:“校长,你只管做,我知道学校没有钱,缺多少我来补。”听完叶老师的这番话,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表达我的感动。
我想,叶老师的一片好心,怎么样让它发挥它更大的意义呢?于是,就想着在校园广场上置放一块大石头。之后的日子,叶老师与我一同到石头场去看石头,买石头,最后将石头运到学校里来。好事总是多磨,那天原本说好的下午6点运到的,结果到了凌晨3点多才到。黎明前,终于把这块25吨重的大石头安顿好了。
这25吨重的大石头,所带来的意义绝对要比景观更有价值。它不仅让老师们感到震撼,也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教育。每一届的毕业生,在毕业合影留念时,或站在石头旁、或坐在石头上聆听叶老师的爱心故事。我在想,这个故事一定要继续一代代传下去,让桐小的孩子长大后看着自己的毕业照,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个故事。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就会有更多的“大石头”。
四年过去了,叶小青老师也以瑞安市“最美教师”而光荣退休,但是这块大石头,依然默默地站在广场中央,仿佛天天向着校门口进来的桐小人,述说着这个必将载入校史的镇校之石的故事。
一块大石头,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我们将这个大石头取名为“传承石”。
让门成为艺术品
刚来时,学校的好教室门都躺在地上,经过维修才正常使用。不过,一扇扇铁皮包着的门,锈迹斑驳实在难看!
再说,铁皮包起来的意思,就是跟学生说随便你怎么踢,我都不怕了。看看隔壁学校真是有钱,全校一两百扇门比起我们的真是好太多了,只是样式旧了一些,可人家硬是给全部换成了崭新的门。
其实,要是有钱我也会把这些换掉的。现在想想,幸好我们没有钱。穷则思变,一次咨询了一位朋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可以给门做怎样的美容。她向我推荐了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格子画。我一看,太好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样子。
于是,暑假里叫来油漆工给所有的门全部重新上色。油漆工说,从来没有人叫他这样油漆过。我说,你是在画一幅幅世界名画。新学期开学,一扇扇红黄蓝的格子画门,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这几年来,每一次开学典礼,我们都组织讲解员给新一学生讲解门的来历,还让美术老师组织学生画蒙德里安的画。
几年下来,我们发现原来修起来的门,从来没有再被学生踢倒过,门上更是没有学生的脚印。看来,当门成为艺术品时,大家也都会珍惜起来。
历史文化连廊
当我们做出成绩的时候,教育局也给我们拨了一笔钱,让我们申报书香校园。于是,就有了历史文化连廊的构想。
这种木头连廊许多学校都会有,但是我们会有点不同。在连廊的地面,铺着一块块大理石砖,砖上刻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在连廊的右侧是几个介绍五千年历史的展板;在连廊尽头安置了一个书柜,书柜的两扇门,印有“开卷有益”四个字。开柜门,就像打开一本书一样。柜子里摆放的是吴涵碧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和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等历史专题书。
就这样,历史文化连廊又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成了学生喜欢去的一个阅读空间。
百草堂
学校有一座长满藤蔓的常年不大用厕所,拆掉怪可惜的,但是又没有用而且一直漏水,怎么办?
学校里有百草园,有中草药课程,我就想能不能把它改建成一个小型的中医博物馆。没有钱,就分几年施工完成。第一年,我们将厕所的漏雨透气的砖头屋顶改成木制的瓦片屋顶;第二年把坑位和内部进行了拆建,平整出一个近30平米的空间;第三年,我们有了中央彩票公益基金赞助,就花“重金”进行最后的设计和提升。
一座有中草药标本、书籍、陶弘景蜡像的小型博物馆落成了。这里成了学生对当地历史,以及中医学文化的学习的一个校内课外场所。
总之,我们就是通过这样一点点改变,来改变一点点,慢慢地把学校的文化做起来了。如今,我们有了包括“从百草园到教师书房”的景观游览路线;有了学生开演讲和故事会的“朴树下”;有了学生练习葫芦丝和口风琴的“桃花岛”;有了一棵大榕树——鸟的天堂;还有种满果树的“桃李园”等校园十大景观。
有了十大景观,就有了一支小导游和景点讲解员的队伍。每当举办大型会议,或者校外来客,就让他们带领着客人们,游览我们的校园十景。
去年暑期,担当者“面向未来的教育家”全国乡村校长研习营在我们学校举办。来参会的校长说:“这所学校从门口看起来,真的比我们中西部内陆的学校都要差,但是一走进校园就像打开一本书一样,让人畅游其中,可以细细品味。”
乡村学校没有钱,但是并不能阻挡我们对美的追求。校园要美,校园文化要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