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杭师大培训之旅

美丽的杭师大培训之旅

叶璐璐

冬日杭城,寒意漫洒,天朗气清。一周的杭师大培训落下帷幕,带着收获,带着思考,静下心来写这份总结。

总觉得不经消化的知识永远不会入脑。事实也是如此,5天高强度的培训,听到了很多好的做法,让人激动。其中有位老师说:“不要听听激动,想想心动,回去一动不动。”趁着心动之际,赶紧落笔写一写。

五天的培训,围绕“习惯”展开,有教研员们关于习惯的理论知识,有学校关于习惯的具体做法,有深入学校的调研考察,活动内容很丰富,专家们侃侃而谈。整理思考,我觉得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两方面去做:一个是学校层面,一个是班级层面。

学校层面 谈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我认为要有学校层面的努力。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有具体的序列,也有相应的方法,要有具体的目标,相应的计划,有效的执行,惩罚制度,更需要一个悦纳坚持的过程。

习惯养成的内容要规范化,我觉得小学阶段的习惯可以分成三大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可能不够准确)在习惯的提炼上,可以参考《小学生守则》,及根据学校实际整理出要培养的习惯,并进行相应的划分。

习惯养成的内容要细化。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但提出的要求往往抽象、不够具体。所以我认为习惯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离孩子的实际生活更近一点;要求小一点,以小见大,不要“口号”式;要实在、具体,不要抽象。总之,在给孩子提要求时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出习惯养成的细目,每个年段根据习惯养成的板块有具体培养的内容。

习惯养成的内容要序列化,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序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应该是有序的。如果不按照养成教育自身的系统来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养成教育变得混乱。习惯养成的内容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易到难,由低入高,按照科学的序列计划出具体的时间和内容,要做到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但仅仅有习惯养成的内容,远远不够,它更需要有相应的计划,实施的细则,检测的标准,一套完善的方案才是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部分。下面摘自一所学校的做法:

除了这些,更为重要的是坚持,一个学期养成的习惯不在多,而是真正的落实。我们常说“21天成就一个好习惯”,这个观点是不正确。有位专家说:“好习惯的形成大致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此时是刻意,不自然,老师需要经常提醒,学生会觉得不舒服。第二阶段7—21天,此时是刻意,自然,老师还是要不断提醒,但学生会比较舒服了。第三阶段21—90天,此时是“不经意、自然”当过渡在这个阶段,他就已经完成了自我的改造。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句“口号或一个指令”就能做好,是一个一个序列慢慢养成,需要规划、需要方案,需要坚持。

班级层面  谈习惯

班级中,老师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是学校活动的执行者,是习惯养成中的落实者。有学校层面的颁布就要有班级层面的落实,习惯养成才能落到实处。在习惯的养成上,不仅考验学生,更考验老师。每天去监督、去提醒、去表扬,这已经是一项花精神的事,更重要的是坚持去做这件事。学生的习惯反反复复,这时就是老师耐心的一场持久战。

有了坚持做基石,班级学生习惯的培养,也需要老师用创新的做法去吸引。如班级“好习惯银行”,用数字来代表钱,一周好习惯坚持下来,得五分,可以往“好习惯银行”存5元。存到一定金额,换礼品,得荣誉。像这样一些有趣的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能促使他长久去坚持这个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直观、显性的数字让学生看,也需要一些清晰的表格罗列,让学生看懂自己的加分和减分,更需要一些惩罚给予警示,当一些不遵守的同学反复出现时,就需要寻找到一种方法去刺激他遵守习惯,如“减去他很想做的事情(玩耍的时间),给予他不喜欢做的事情”。

班级层面的习惯养成,要依靠老师的智慧,也磨砺老师的耐心,更考验做老师的方法与技巧。

习惯的养成,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但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若能真正做好,不仅是学校品牌,更是特色。有什么教育,比培养出一群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更好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