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病例分享:天生肌肉男?肌肉发达却僵硬无力
男性,21岁,肌肉紧张、活动不便20年。
出生后5-6月时,家人发现其打喷嚏闭目后不能立即睁眼,持续约1分钟缓解。1岁起逐渐出现肌肉发达,久坐后不能站立,姿势变换及突然启动时易跌倒,且笔直倒地,无法用手支撑。行走、跑步起动时活动受限,轻微活动后可减轻,较同龄人缓慢,起跳不能,上楼困难。18岁后逐渐出现说话,张口吃饭和吞咽感费力。病程中,冬夏无明显差异,无遇冷症状加重,无肢体麻木疼痛,无肌群萎缩,无肉跳,无胸闷心悸。
既往史无特殊。个人史:其母孕前服用避孕药物史(具体不详),生产过程正常,大运动发育时间基本正常。文化课成绩可,体育课无法完成,已大学毕业。无长期用药和饮酒史。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体健。反复追问,母亲偶有握拳用力后不能随即放松,不影响生活,遇冷有加重。
查体:颅神经(-)。四肢肌容增加,下肢明显,步态笨拙。双足背屈角度小于90度。肢体用力或叩击后未见明显“肌球”。四肢轻度活动后,肌力5级,持续20秒左右力量减弱,休息1-2分钟后肌力可恢复。双膝反射(+++),余腱反射(++)。病理征阴性。感觉、共济运动、脑膜刺激征无特殊。
辅助检查:CK 377 IU/L (24-195 IU/L)
患者初步诊断为强直性肌病
强直性肌病临床鉴别诊断表见下:
患者发病早,四肢均有强直表现,面肌也有受累,有加温现象、与温度无明确相关,无明显肌痛,有短暂性无力。临床考虑先天性肌强直可能性大。患者母亲中年也有手部远端受累,结合家族史,倾向于Thomsen型,但患者临床表型较常显遗传的Thomsen型的大多患者更重。
对该患者和父母我们完善了肌电图检查:
患者神经传导正常,可见大量肌强直放电(1A),其母亲在冰水浸润后,手部肌肉也诱发出肌强直放电(1B)。重复短时程运动试验 Fournier模式如下,可以区分不同的强直性肌病
I:先天性副肌强直;II:先天性肌强直(隐性为主);III:钠通道性肌强直和先天性肌强直(显性为主)。该患者单次短时程运动试验小指展肌有65%左右波幅的下降,并快速恢复,改变形式(1C)符合Fournier II型模式。考虑先天性肌强直(隐性为主),即Becker型可能性大。另外用于常用于诊断周期性麻痹的尝试从运动试验,可见患者小指展肌波幅在60min时有约50%的下降,90、120min后逐渐恢复。
该患者无明显低频重复电刺激异常,但高频重复电刺激可见递减现象。高频电刺激(10Hz)下降90%以上,可在2/3 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中出现,可被认为是其电生理诊断附属证据之一,但缺乏特异性。这种改变与先天性肌强直短暂无力吻合,并可用于评估药物对肌强直正在的改善作用。
患者下肢肌肉MRI可见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在T1w和T2w信号值轻度升高,STIR序列上无改变。符合之前部分报道中的肌肉病变。
该患者二代测序提示为CLCN1复合杂合突变,经Sanger测序确认,为母亲遗传的外显子15 c.1679T>C和父亲遗传的内含子5 c.697-2delA 突变。虽然患者一个突变位于内含子,但患者为Becker型表现,因此我们对RNA PCR结果进行了测序,发现该内含子突变导致了mRNA转录时外显子6跳跃。即可解释患者Becker型表现的原因。
患者初始给予美西律 100mg 3次/日;2月后电话随访,强直症状较前有所好转,未达满意临床改善,予拉莫三嗪 25mg 2次/日,美西律 100mg 3次/日。1年后电话随访,患者曾自行终止用药,自觉药物可部分改善症状后继续药物治疗,后患者自行根据说明书调整为拉莫三嗪 50mg 2次/日,美西律 100mg 2次/日。
氯通道突变导致肌细胞膜去极化后,恢复静息膜电位延缓,导致骨骼肌自主收缩后不能迅速放松。但CLCN1突变表型复杂。本例患者携带的c.1679T>C突变在东亚人群中报道较多。可像患者母亲一样,仅表现轻度肌强直,在部分患者的直系携带亲属中,甚至没有肌强直正在或肌强直电位。除肌强直表现外,在纤维肌痛综合征和“肌电图”肌病(广泛针极插入反应增强)患者中均发现有相同突变。因此对于类似不典型肌强直症状,尤其是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纤维肌痛症的患者中,建议行肌电图冰水试验和短时程运动试验。
该患者父亲来源的内含子突变致外显子6跳跃,导致CLC-1离子通道非跨膜区 区域4的缺陷。既往研究中,突变导致CLC-1通道Cl-的通过率降低超过50%以上才会导致临床表现。这种剪接突变在父亲身上没有发病,可能是由于对Cl-的通过率影响较小。
综上,这个患者不能仅通过临床表型和家族史简单归属Thomsen或Becker型肌强直,提示我们对类似疾病还需关注内含子变化和其对外含子转录的影响。而不典型的症状如治疗效果欠佳的纤维肌痛症和“肌电图”肌病等可能需完善更多肌电图检查并排查强直肌病相关的基因。此外该患者父亲的外显子6跳跃未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可以提示在部分CLCN1突变患者中,外显子跳跃可能成为改善临床症状的途径之一。
本文已经由Neurology Asia接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
Wu D, Yuan B, Guo Y, et al. CLCN1 mutations could lead to atypical myotonic symptoms and abnormities on electromyography[J]. Neurology Asia, 2020,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