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思考16 | 这些年事业中遇到的坑5———关系焦虑1 / 关系的基本面

上一篇文章,说到我搞明白一件事——
人呀,这一辈子,就生活在三个关系中: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社会等世界的关系,而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全部都在处理这三个关系,说到底人的世界,是关系的世界——烦恼不过是关系的困惑。
那么这个系列就来聊聊我在第二个关系中跌的坑,顺便把我工具箱里能处理关系焦虑的「工具」给大家抖落一下,你挑挑,兴许用得上。
做销售的时候,师傅告诉我一句名人名言:一个人的成功85%和他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没有关系,而是和他『人际关系』的敏感度有关系——戴尔·卡耐基
啥是人际敏感度呢,以前我以为到了年纪,跟人打交道这事吧,自然就懂了,再说学校里、家里也从来没有这种课可以学呀,所以揣着这样的「理所当然」让我吃了很多亏也忍受过很多委屈,当然也被误伤过,比如:
  • 我都说了对不起了,他咋还不原谅我呢?

  • 我咋总是好心办坏事呢?

  • 张三咋这么恶心呢,把咱俩的秘密跟别人说呢?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呢?

  • 我明明都搞定了这层关系,为啥单子还不给我做呀?

......
亏吃的多了,自然也长点见识,我跟师傅说,敏感度就是一种悟性,这种悟性叫察言观色、换位思考、投其所好。
师傅看到我进步了,很兴奋的又加了两条他认为更具体、更接地气的:即便投其所好了,也别傻呵呵的啥都说,要:
1、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2、话到嘴边留三分;
但问题又来了,如何分清人和鬼,留哪三分?
师傅看看我,摇摇头......
好在凭着那点悟性也能处理60~70%的问题,但渐渐发现,越往高走,能处理的问题越少了,而且有时候都不知道死在哪里。(写过这样一个案例,有兴趣可以看看《闭关思考66 |看见真实的自己有啥用 |社交场景2-合作》)
晕了吧唧的过了很多年,直到抑郁后正儿八经学了心理学,才把一些碎片化的认知链接起来,再加上这些年销售方面学的技能,算是形成了一个体系——<解除关系焦虑 提升精准表达>
今天先来聊聊「关系的基本面」——
我觉得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包含三个部分:自我、他人、情景,而这当中的连接就是:沟通。
自我,和他人分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关系的沟通中,我们首先彼此能看到的听到的是冰山上面的部分:口头表达、肢体语言、行为等,而冰山下面的感受、需要,价值观,或许我们能看到一部分,或许还会误解,甚至有时候会被我们直接忽略掉,更别说隐藏在冰山深处的源代码了。
什么是源代码——即「自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今天和他人沟通时,我会如此表达,根源是什么?
打个比方,如果你今天跟老公吵架,其实你不是跟他一个人吵架,你是跟他整个系统再吵架,这个系统包括他父母对他的影响,他的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等等。
情景,一方面是指关系的背景,自我和他人在这个关系中各自的角色,比如家庭背景中的妻子和丈夫、父母和孩子,单位背景中的老板和员工,领导和下属。还有其他关系背景,比如社会团体中的社交关系,供应商、销售和客户的关系等等。
另一方面,当你想和他人通过沟通发生连接时,情景还有一个意义即这个氛围是安全的、敞开的、信任的、自由的还是紧张的、封闭的、约束的。
再宽泛点,情景还指场合,私密的比如家里、公开的比如咖啡店、商业场合等等。
那么,折腾完这一套名词解释之后,就先聊我陷入关系焦虑的最大的坑是什么?
先跟他人扯不上关系,最大的坑就在于自己——口头表达和自己实际需要、想法根本不一致!!!
咋说?举个栗子:
老公晚上出去应酬,他有痛风,不能喝酒,我担心他的身体,想提醒一下,结果一出口成了这样:
你说你不为这个家考虑也就算了,咋一点都不为自己考虑,真是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老公一脸懵逼的看着我,一甩门走了,于是我看着门独自生闷气,还跟上一句:真不知好歹.......。
前段时间七夕,朋友圈嗮各种促销活动,还有各种恩爱秀,好吧,虽然觉得一把年龄了,老夫老妻的,也不太在乎这玩意了,但内心似乎总有种期待。
看到老公回家,好像啥事也没发生的样子,不知为啥就有股气:今天啥日子呀?
老公说,七夕呀。
你知道呀?
当然,我过日子从来都不糊涂。
MD,更气了......。
突然想起来一句话:痛苦的情绪都来自于别人。
是别人吗?此时此刻,肯定是怪不得别人了,怪自己——可为什么我的表达和内心真正的想法不一致呢?
源于我们的构成——源代码的初始编码,基本上0~8岁就已经形成了,后来的日子只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调整、迭代,以一种我们自认为更合理的、更能保护自己的方式出现。
也就是我们最终呈现的——沟通中的应对方式,包括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
而这种应对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回避型。
刚刚的两个栗子,都说明了我运用的是“指责型”的模式,老公那句:我过日子从来都不糊涂~~~,就是超理智型。
当然这四种模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情景」中,也会因自己的角色以及他人的角色不同而轮换使用,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和习惯的使用模式而已。
比如我就习惯用“指责型”,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家人和比较放松的场合中,如果真的切换到客户关系中,或许我就会用“讨好型”或者“超理智型”了。
但是不管哪一种,都不是「一致性」的沟通模式——
如何辨别自己和他人是在用哪一种模式沟通呢?一致性沟通有什么好处呢?
未完待续。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不定时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上一篇:出关思考15|这些年事业中遇到的坑4—心理成长5/ 如何走出人生的「无限死循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