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队伍主力军——70后如何担负起集邮传承接力棒?

生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的50后集邮者,现已退休,他们在改革春风吹拂下对集邮的繁荣做出的贡献至今没人超越。集邮接力棒传给60后时,正值世纪之末,集邮活动已经衰退,但60后不负众望,创造出2008-2011年的老票慢牛行情,让集邮队伍从不足百万增加到五百万人。当前,21世纪已度过20年了,由于文交所时期炒新邮升温,导致今天集邮再度陷入低迷,集邮活动也处于传承换代的历史时期,70后将如何担负起集邮传承接力棒呢?

说起70后,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代,也许有人不认同,不过有一点是别人比不了的,那就是:70后是浸在集邮大潮中成长的,所以说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童子功”。他们亲历了集邮带来的快乐,分享过集邮巨大红利,这里面不乏名牌大学高材生放弃了其他工作,专职投身到自己喜爱的集邮中来的;也有只买不卖,不改初心的铁杆邮迷;更多的是把集邮融入生活的集藏者。对于70后来说,邮票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了集邮他们的生活就会少了许多乐趣和盼头。如今70后开始面临集邮交接的历史节点,是蓬程独行,还是与人分享,这是集邮面临的发展方式选择题。

随着老集邮者逐步退出集邮队伍,集邮队伍锐减已经是现实问题。70后最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集邮队伍锐减的问题。这是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个,其它问题都会自动化解。观察过去的实践,会发现,只有集藏者受益了,集邮队伍才会增加。当前最主要矛盾就是集邮亏本导致集邮队伍锐减的问题,为此管理层开始研究新邮销毁来盘活集邮市场的可行性。对此场内资深邮商说了大实话:“无论怎么销毁,都抵不过新邮不断有低价货源冲击市场!”然而不放货怎么赚钱,不低价放货谁会买?除非新邮能像纪念币那样,一次性面值投放给集藏者,未来市场红利都归集藏者。。。但这可行吗?新邮想的是先截留,后抢夺未来的市场红利。

说到这里,是不是新邮没指望了呢?新邮要想好起来,依旧时机未到。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新邮只要稍微一热,印刷机立马就会加量。文交所时期的新邮加量已经让参与者吃了大亏,后续导致2016-2018年的新邮深幅打折,进而引发1992年以来的编年邮票整体下跌50%,这已不是市场调节的问题,而是非市场因素了。如果按照市场调节,新邮随时都可以升温,但是升温换来的总是增量和低价货源冲击,这个矛盾不化解,何来发展?!这个化解不是靠口号和内部参考文件来承诺,而是靠体制利益来保证。如果体制决定新邮不作为赚钱的筹码,那么新邮自然就会升温了,就像纪念币,不是央行赚钱的工具,尽管发行量几千万甚至上亿枚,但市场依旧高于面值抢购。

此路不通只能另辟蹊径。当前老票的升温就是集邮界选择的一条适合长久发展的道路。这个道路并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有选择的。老票没有大量库存冲击市场价格,没有低价货源来盘剥市场资金,更没有印刷机逢高增量开印的无奈。为此老票升温首先是从老纪特早期票开始的,这部分邮票价格低廉,货源相对容易找到,还具有时代感。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它带动了整个老纪特板块的升温,起到了局部盘活整体的效果。老纪特之所以整体升温,离不开集邮心理使然,老纪特邮票是能让收藏者具有满满成就感的藏品。第二个具有成就感的就是80年代高档小型张。由于发行量只有一二十万枚,存世量只剩下几分之一,所以成为了第二大热点。下一个热点也许就是编号票文革票早期JT票等等,我们拭目以待吧。总之选择老票是正确的,至少是适合当下现实的。也有人觉得老票品相不好把握,其实这是偷懒心理在作怪,任何事情不下点功夫学怎么行呢?何况这个也不是很难,只要先择对了集邮相关书刊,便迎刃而解了。如果这点功夫都嫌累,那么我看新邮也不要买了,因为新邮也存在品相问题,而且一点也不比老票少。

70后接过来的集邮接力棒是沉甸甸的,面临的矛盾也是空前的,但是无论前途多坎坷,办法总比困难多。经历了人世磨难,70后早已磨出了老茧,不怕荆棘刺血,只求成功彼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