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涔:难忘的草籽饭

来源:现代散文网

本文配图均来源网络

难忘的草籽饭

文/汤 涔

春天,澧阳平原的田野,草籽随处可见。过完年,春雨开始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在春雨中浸润过的草籽,就像喝足了神仙水一样,开始疯长、开花。

春耕前,草籽最艳丽了。这时候,草籽的茎长到了一米长左右,下半节匍匐在田里;上半节每隔一小段分蘖出子茎,每根子茎顶端开出一朵小花。小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粉,粉里透紫,在墨绿的小叶子掩映和团簇下,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密密麻麻,缠缠绵绵,随风摇曳,婀娜起舞。蜜蜂和蝴蝶翩翩跹跹地飞,小孩儿在田里打几个滚,泥土的气息,青草的气息,春天气息,扑鼻而来,氤氲弥漫。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种田不用化肥,也没有化肥,草籽就是最好的天然绿肥了。春姑娘在草籽田贮满了水,布谷鸟开始了它深情的叫唤,该男人们扶犁耕田了。

这是一幅多么恬美的田园风景画啊,让人如痴如醉,心生向往!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是懵懵懂懂五六岁小孩的时候——我虽然生活在这幅画里,但对我来说,草籽不是诗也不是画,草籽是我的饭、我的菜。

草籽,不仅猪能吃,牛能吃,人也能吃;人不仅把它当菜吃,而且把它当饭吃。大人们经常把草籽茎与米和在一起闷煮,这就成了草籽饭。夏天吃菱果藤饭,秋天吃南瓜饭,冬天吃萝卜饭,春荒时节能吃上草籽饭,大人们心里也充满安慰和窃喜了。

那时候农村是搞大集体,“队为基础、三级所有”,草籽是公家的。春荒时节,对队员扯草籽当菜吃、煮饭吃的行为,只要不被公社派驻的包队干部发现,生产队长就会大发善心,向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有一年春耕时节,父亲在家门口翻耕草籽田,我一个人在屋门口天井地上玩“黄泥巴摔响炮”。将近中午时分,我玩累了抬起头,看见父亲吆喝水牛拉着犁扒朝前走,犁扒前面的泥块顺着犁扒翻卷过来,把草籽埋在泥块之下。我心里暗想:这么多草籽,就这么被埋在泥块下了,多么浪费,多么可惜啊!去扯些草籽晚上煮饭吃多好啊。

想到这里,我甩掉“黄泥响炮”,冲到田里,弯下身子,两手抓住草籽,一顿乱扯,把扯起来的草籽堆放成了三垛。这时候,我看见包队的胡书记从田间小路向队屋走过去。我懵懵懂懂知道,胡书记是公社派来管我们的大官,草籽是公家的,是不能偷的。但此时,我“为家立功”的愿望是如此急切,便顾不得害怕,也不再犹豫了。我立即抱起一抱草籽,飞一样奔向家里,把草籽藏在泥坯房屋大门后面——小时候,我认为最安全可靠的地方。

我藏好草籽,抹一抹脸上的汗珠,揩一揩满身的泥水,想着晚上能让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吃上一顿饱饭,成功的喜悦便荡漾开来,化成我咧嘴的笑容。

还没等笑容消散,只听见急促的、发怒的哨声响彻云霄,这是胡书记的集合命令。哨声如同晴空霹雳,把我震住了,我胆怯起来,我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猛然清醒,我闯大祸了!我偷了公家的草籽!我得赶紧藏起来!

我赶紧躲在泥坯房屋山墙后面。不一会儿,全队劳力排成一列纵队——当然,我的父亲和母亲也在队伍里头——在胡书记的带领下,队伍浩浩荡荡朝着我家走来。

生产队的郑队长走进屋里,一眼就看到了我藏好的草籽。他走出屋来到天井里,把草籽摊开在左手臂上给大家瞻仰,右手指着草籽,扭头看了看胡书记,大声说道:“太不像话了!大家看,这是小五偷的草籽。”小五是我的小名。

“草籽是公家的。我讲过多少次了,公家的东西,怎么能偷呢?饿死不能偷啊。胡书记的眼睛是雪亮的,社员的眼睛是雪亮的。”队长走到父亲跟前说,“汤伯,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像是亲自偷了公家的草籽被抓了现场一样,父亲一天值十分工分的高大威武形象,此时变得猥琐起来。他脸红到脖子根,耷拉着脑袋,唯唯诺诺,声音越来越低地说:“我没,没什么要说的,我认罚,认罚。”

郑队长环视了一下队员,瞟了一眼胡书记,接着说:“那好,既然你没什么说的,扣你十分工分,三天内写一份深刻的检查交给会计。”

“社员们哪,希望大家今后一定要以汤伯引以为戒,不要偷盗公家的财产。下次如果让我发现,我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客气了,我会叫民兵,直接抓到大队去。”胡书记像是大获全胜的将军,举起手对大家挥舞了一下,说道,“今天的现场批斗会就开到这里,散会。”

我的“英雄”行为,让父亲在大众广庭之下受到批斗,丢尽了父亲的脸。我无地自容,坐在山墙后面的地上,怯怯的不敢出来。

父亲知道我的心思,走到山墙头,抱起我说:“没事,走,吃饭去。总有一天,我天天给你们吃白米饭。”当然以后的饭,照旧要么是稀得能当镜子照,要么是择不出白米的菜饭。直到八十年代初分产到户实行责任制后,情况才有了改观,父亲终于实现了吃白米饭的伟大理想。

眼前田野里一望无际的草籽,变成了诗歌中的紫云英,沦了为人们眼中的风景;可在四十多年前的饥荒年代,它是我的饭、我的菜,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糊口的食粮。

四十多年前的草籽饭,让我至今难忘。难忘的是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感叹;难忘的是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教诲。

(2020.4.19于长沙)

作者简介:汤涔,男,1970年生,湖南澧县人。少时生长于农村,长大后从事专职法律服务工作至今。业余写作爱好者,尤其喜爱乡土文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