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域名家访谈】阅读也需要工匠精神 跨越浮躁方得真传

访作家评论家张无为的创作和读书故事

默涵:在文学的园地里,文学评论如春风,催生着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也如“剪刀”,使每一部作品主题更加鲜明,更加深刻,更加丰富。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如飞翔的两翼,共同繁荣。本期的本域名家访谈,我们和读者分享作家评论家张无为的创作和读书故事。
张无为简介:在《诗刊》《诗歌月刊》《参花》《天津诗人》《诗林》《皖南晨刊》《赤峰日报》《百柳》《红山晚报》等报刊发表现代诗、古体诗、小说、散文、报告文学100余(首)篇,书法、装饰画数幅。出版诗集《缪斯O点集》1部。
        评论:1986年起,在《文艺报》《作家》《电影文学》《电影评介》《名作欣赏》《大家》《山东文学》《诗探索》《词刊》《草原》《特区文学》《新诗》《语文学刊》《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岭南师范学院学报》《赤峰学院学报》《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等发表文学、艺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3种,主编“红山诗丛”4种,主编《文学欣赏》《高校基础写作》《影视艺术欣赏》各1部,副主编及与人合著凡10余部。
微刊“访谈人”,执行主编默涵简介
卢瑞彬,笔名安白,默涵,默涵涵。
内蒙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攀援生命之圆》《花香满径》;长篇传记《辽河之魂》《赤子情怀》。
创作发表都市长篇小说《醒来的青年湖》,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长篇散文《遥远的牧歌》,短篇小说《大海带走每条河流》。
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被列为赤峰市首届奖励扶持作品,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获榕树下第二届儿童长篇小说大赛全国佳作奖。目前在中国移动旗下咪咕网站全文播出。
工作经历:历任林西纪委宣教调研室主任、林西县外宣办副主任、林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7年借调内蒙古日报赤峰分社,开始“走遍天涯”的人生。
2018年1月,在赤峰市图书馆创办纸媒《读书报》。
2020年1月,在赤峰市图书馆创办《赤峰读书报微刊》。
默涵VS张无为
默涵:在文学评论中,您自己会坚持怎样的评论原则?在诗写作和评论写作中,您更喜欢哪一种体裁?为什么?
张无为文学评论在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三大板块中,是最活跃、最直接发挥作用的批评活动。它主要隶属后者而又以前两项为底蕴。文学评论是就具体文本或某现象,或个案或对照进行阐发、评价,是基于欣赏的理论化,篇幅一般不长,是学术论文的压缩版,其原则在不同层次各有规定,在这里主要讲三个层次。从基本层次说就是实事求是考察得失,不捧杀、不棒杀,对此不必多说。进而是怎样做到,即依据文艺理论原理分析到位,这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等,也无须赘述。下面我更强调第三层原则,那就是理论的实践与运用,这也是文学评论中,是否经得住考验的深层次要义。在这个层面,我的做法大体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是不论对哪种包括任何作品,都需要将其特点置于类似坐标系中考察,就容易确定其大体位置,无论在哪个子系统或分系统。如此,一方面可以避免茫然,难以把握;另一方面也会超越边角评论或泛泛套话。至于定位能否准确,取决于评论人知识结构是否体系化。该体系是由文学理论发展、文学史作品在时间与空间,在古今中外已知背景下,交叉、综合建立起来的全息坐标系。第二步是考察该作品与其所在坐标的其它分系统中有哪些异同。一方面可由此判断其异彩可否在另外的分系统,据此确认作者的整合特色;另一方面,其特点如果在已知的坐标中找不到,则可以判断其创新点之所在。当然这“三层、两步”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灵活掌握。
若问更喜欢诗写作还是评论写作,我显然都喜欢,都是从最初感兴趣到后来习惯成自然,形成了弗洛伊德式的“情意综”,只是并非先天有。特别是当你有意进步、会当发展,就必须靠评论与创作两个轮子并驾齐驱,并能彼此验证,就更确信不移,不会偏废了。在创作中选择诗,最初是为了少挤占时间,可见其中也掺杂着急功近利,这也带来难以弥补的小遗憾。不过后来又发现诗歌是所有文学艺术的极致,才心安了许多。在评论中也有针对小说、散文、音乐、电影等进行,而更多的还是诗评论,理由如前。
默涵:在您的作品里,哪一首诗,哪一篇作品的评论让您非常满意?
张无为:按照高标准要求都没有,大概终究也不会有非常满意的。相对而言,在我所发表的百余首诗中,《张无为诗4首》中《曾经的村子》(《诗歌月刊》2011.6)、《禅与蝉》5首中的《开始在一切结束之后》(《诗刊》2017.7)算是满意(刊物或网上可查),因为能意识到了某种自我超越,但谈不上非常。文学评论中《也“谈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与邓程先生商榷》(《作家》2008/1)是关于诗论的评论,喜欢的原因是这篇评论让我当初有突破瓶颈的开阔感,所以记忆犹新。“中国知网”可查,在此不多说。
默涵:您有怎样的阅读习惯?哪些书对您的人生和创作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张无为:我的阅读习惯一直是预设性的,基本没有开卷有益。阅读的中轴线是围绕经典,从基础类到前沿类,还要不断地跟进、融通。另外必须考虑到适当宽口径阅读,这是扩张“能力场”效应的必要途径。
说到对人生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至少有两类。一类是在形成阅读习惯之前,虽然只是喜欢读,例如初中时,除了《红楼梦》,熟读了其它三大名著,还有部分《诗经》《唐诗300首》《聊斋》等,这让我从中学就写诗,写群口词、发言稿,虽然后来看自己都想笑,但培养了兴趣,特别是老师指派写,蛮激动的。而且,阅读直接影响到我考大学报中文专业。另一类是大学之后围绕着治学理念和教学与研究需要去阅读。除了作品名著就是理论经典,这些直接影响到我的事业和专业,我的业余爱好创作与评论也顺应融入其中,所以读小说不会有不务正业之说。至于对人生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也不多说。
默涵:您童年有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请分享一下有趣的读书故事。

张无为:难忘的读书经历,一是在小学阶段阅读,最先读《诗经》《孟子》《左传》,当然是教私塾出身的母亲讲解,只是选讲。由于是文言,读不下去,母亲不仅讲解而且鼓励,说她和舅舅读(即背诵)“五经四书”《左传》都读到十几“宫”等等。而我更喜欢听母亲吟《千家诗》,怪异而有趣,听《聊斋》战战兢兢也不能自已。后来才知道《左传》“宫”实为“公”,全书从鲁隐公到哀公记述的是十二个国君。
二是到初中自己读三大名著,尽管都是繁体字、竖行排版,磕磕绊绊,还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例如《水浒传》是“腰斩”的70回,读完魂牵梦绕好几天。不过最大的遗憾是当初没读《红楼梦》(父母不让读),毕竟有避重就轻感,例如当时都读到完全复述,特别是能背诵小说中的所有诗,与后来才读到《红楼梦》中的诗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让我惊异。就像那时我带一本书夹着弹弓到河边树林,看见小朋友就打鸟,看见父母找就读书。有一次突然发现蹲在河边的母亲头发白了,感觉不可名状。那是文革不久,母亲因挨批斗没走大路。
上高中阅读现代文小说更多一些,父亲早就藏有成套的文学“文选”、历史故事读本等,都是短篇系列,虽也是繁体字,但横排版更便于阅读。此外“文革”期间,同学之间互相借书读,如《说岳全传》、简化字《青春之歌》等。有两件事可提:
一是有位同学课堂看《三侠剑》被抓,在多次批判会上,每次都痛哭流涕检讨,但师生们每次都不依不饶。不过,同学间仍然偷偷传阅小说,只是小范围小了。当时小说被批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对课堂专心致志虽然认同,但自己也有课堂溜号或被老师偶尔点穴般代入某种联类与遐思时刻。
二是读小说险酿成火灾。那是我在被窝里点油灯读《林海雪原》……懵懵懂懂醒来,是父亲在连推带喊,只觉得满屋都是烟。原来我在看书中不知何时睡着了,灯火引燃被褥,烧了一大片,那本厚厚的书也烧出碗口大的浅黑洞,仅有后面十几页没烧透。书是借的,定价两毛,我赔了5元,才勉强过关,因为别人再看不成了,我更不敢声张。那次损失和小说里的故事一样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没有形成读书习惯之前,阅读范围很杂,并且与实践结合密切。例如书法字帖、音乐词谱、篮球技巧等,都是边学边练,只是后来才意识到,各门艺术是互通的,打底宽泛大有益处。
默涵:赤峰作为文化大市,您怎样看赤峰民众的阅读?
张无为:赤峰骨子里是文化古城,精神文明积淀深厚,由于长期处在三省交界,而且不断游离,文化自然博而能一,赤峰人可以在专注重心的同时多元共生,因而赤峰人也有相应的人文共性,包括在北疆与内陆、京城与大漠之间生发,当然在现代化转型与开放进程中也难免有弱点。可以说传统民风与开放意识是两个开发的节点,最好能向两端无限延伸,这是从文化大市进入文化强市的必要选择,缺一不可。
就目前赤峰人整体阅读来看,应该说在这两个端口都有改观的巨大空间。我认为,是否可将人文现代化作为着力点?因为这关系到未来发展,尤其会影响到赤峰人的整体素质。当然能够找到古代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通点最好,但至少要防止两者之间割裂,因为这样会造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我对赤峰阅读现有表征的感觉是,传统理论多一知半解,现代性理论有缺失,这从话语与写作中都会显露出来。赤峰人喜欢读书学习者,好像常常在意并留于记忆表层,深入研究似不够。赤峰人也喜欢跟进时代,那就必须真正阅读现代、后现代及前沿性经典,包括东西方。我感觉许多作家在写作中体现出的理念与手法等方面最好进一步更新,并且还应加大力度,而做到这些的前提依然是阅读。
我认为,例如远古的红山文化精神实质就是创新,可以说几乎每一步都开先河,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难能可贵之处。除了古今各自所依托的条件、环境等不论怎样变异,但本质是一样的。那么这能不能给我们启迪?至少就文学艺术而言,想做到并不是没有可能。
默涵:读书会伴我们一生,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你与书籍的关系?

张无为读书自是毕生事,但有年龄段位分。青少年与成年人的阅读兴趣明显有别;同在青少年,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必有级差。关键是要在各自年龄段实现各段位阅读的最大值。
从知识积累到知识运用,阅读心态与目的很不同。喜欢阅读形成习惯,能轻松休闲也是好事,进而能够将阅读融进生活方式、专业探索则最佳。
“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化时代需要重新领会。与其说读书重要,不如说会选书读更至关品味;想获得知识越来越轻易,能在阅读中辨别真伪会影响一生。
人类步履大体有迹可循,康庄与曲折、攀爬与下滑,文献能够部分呈现。如果说古代难免有高超的跨越可能会被遗漏,那么现在则可能会被淹没。因此,阅读也需要工匠精神,跨越浮躁方得真传。
默涵:谢谢张教授!有书陪伴的日子,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

赤峰读书报微刊

主管单位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

赤峰市图书馆

地址

松山区锦山路南段赤峰文博中心A区中段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赤峰读书报微刊编委会

主   任

丛  培  智

副主任

吴  立  新

编   委

鞠红耘  乌云高娃  罗显伟  祁鹏莉  周明璇

李卫东  陈玉玉  刘昊  白嘎力  李灵芝  杨玉婷  李博

主  编

刘  淑  华

执行主编

卢瑞彬(默涵)

编辑制作

李 博

责任校对

晓  晗

文化的滋养沃土  读者的精神家园

赤峰读书报微刊

作家的原创平台  好书的阅读导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