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推陈出新的宋词歌曲代表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音频加载失败,点击重试
但凡是念过书的人,就不会忘记曾经背诵唐诗宋词的场景。有的一遍遍反复大声朗读,有的全神贯注地盯住书面,使劲把单个的字、成对的词粘在一起拼凑成连贯的句子。但其实,最好背诵宋词的方法是唱出来——因为词,本就是音乐文学。
隋唐时用于娱乐和宴会的燕乐(又称宴乐)是词最初的起源地,它慢慢从民间歌曲成为文学体裁。而对词的变革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则是大名鼎鼎的苏轼,他将词从其传统的“通俗”格局提升到了文学的地位,与诗齐名,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史。
苏轼
要是问到苏轼最著名的作品,《水调歌头》一定榜上有名。但其实,苏轼本人写过四首《水调歌头》,你下意识想到的那首,一定是四首中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称“苏轼《水调歌头》”)。如果你还记得曾经的语文课,就会意识到《水调歌头》其实是一个词牌名,而词与词“重(词牌)名”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老艺术家焦晃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牌原指唐宋经常用以填词的乐曲之名,因此词的不同词牌名便意味着不同的曲调、格律;而在词脱离乐曲之后,词牌名便成为了文字和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水调歌头》词牌名据说来源于乐曲《水调歌》,相传为隋炀帝所作。但时隔一千四百多年,《水调歌》乐曲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留下的只有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的词。
但这并不意味苏轼《水调歌头》的音乐生命就此结束了。在苏轼下笔八百多年之后,他的《水调歌头》开始为近现代中国作曲家所关注。从20世纪上半叶到21世纪10年代,以苏轼《水调歌头》为词的歌曲多达19首,从艺术歌曲到流行歌曲再到室内乐,歌曲体裁跨度非常大。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些歌曲的词——作曲家们都完全保持了苏轼原词的本来面貌,仅在音乐创作上进行发挥。这也证明了苏轼文字的精炼有力,实为中秋词中的“绝唱”。
艺术歌曲的《水调歌头》由台湾作曲家江文也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这也是第一首苏轼《水调歌头》歌曲。江文也少时留学日本,在日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之下学习西方音乐,28岁开始回国研究中国古典和民俗音乐。这首歌曲便是他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任作曲和声乐教授时,尝试将中国传统诗词与西方传统的“艺术歌曲”体裁相结合的成果。
江文也《水调歌头》曲谱节选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7年,军旅音乐家韩夏创作了抒情歌曲的《水调歌头》,名为《明月几时有》。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韩夏,是军旅音乐家中仅有的关注古诗词歌曲创作的音乐家,偏爱借用借诗词歌句含蓄地表达内心情感。这首有着浓浓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抒情歌曲,在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秋专题节目中被首次播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产生了影响。
而比《明月几时有》流传更为广泛的,则是次年邓丽君首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流行歌曲版本的《水调歌头》是由台湾知名音乐人梁弘志创作的,1983年由邓丽君首唱,后来不仅被蔡琴、王菲等著名歌星翻唱,还被改编成了古筝曲、古琴曲、合唱曲等等。接下来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了——《但愿人长久》因其优美简洁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被大众喜爱并传唱,面世近四十年仍是当今中秋文化的“标志性”音乐。
邓丽君演唱《但愿人长久》
经久不衰的《但愿人长久》也不是现代苏轼《水调歌头》歌曲的全部。作曲家王志信在1992年创作了现代民族女声独唱曲版本的《水调歌头》,名为《千里共婵娟》。这是最长的一部苏轼《水调歌头》歌曲,共有100个小节,而且采用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板腔体结构,在节拍、速度、调式等方面以固定的板式描述音乐形象,展现了《水调歌头》在戏剧性上的可能。
另外,旅法华人作曲家陈其钢还于1990年创作了现代室内乐版本的《水调歌头》。当时他受荷兰新音乐团委托,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念唱”唱法与西方室内乐队结合,写出了男中音与室内乐作品《抒情诗II:水调歌头》。
陈其钢男中音与室内乐作品《抒情诗II:水调歌头》
进入21世纪之后,《水调歌头》的歌曲更是百花齐放。朱良镇、徐振民、张鹰、汪国真等文艺界人士均作有苏轼《水调歌头》的声乐作品,连绵不断地为这首宋词谱写浪漫美妙的的音乐生命。这首宋词已经一次次跟随时代的脚步展现出新的风貌,而在未来,它也将引领我们继续探索传统节日的可能意义,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重拾对中华民族古诗词之美的欣赏和理解。
孙铭国画作品《宋人·苏轼·水调歌头》
参考文献:
杨玲,“苏轼《水调歌头》歌曲研究”
马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以四个音乐版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