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聚散恒在的张载
终于找到了,“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天人合一最直接的出处,语出张载的《正蒙》,张载何许人也?
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但自宋明之后,被儒家做为最高追求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能许多人都听过,张载就是张横渠。他是北宋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周敦颐等合称北宋五子。
张载以儒学为本,兼修道佛,尤其精研《易经》,他超越了儒家多从现实出发思考问题的局限,视野宏大,构建了一整套天人观。他在《正蒙》开篇即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不能不聚而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虚。”他认为万物本源是太虚,太虚是由气构成的,也就是天,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万物复归太虚,人当然亦为气所化,故天人同源、天人合一,而太虚在道家称为道,学易者称为易,一物而异名。
而“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為物一也;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他认为天性、人性本是一体的,但人之所以不能依本性而为,是因气偏了,如果能反归本性就是天理。而如何反归本性,张载认为要通过学习,达到明诚,而明诚就是天理。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于言性矣。”人是气聚而化形,但形散而气长存,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寻求天性的真理。
如何学习呢,张载提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眼耳身鼻观察所得的知识,就是闻见之知,是小知,而还有一种知识,由本性感悟明诚,就是德性之知,才是真知,什么是明诚?“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天理在天即谓诚,天理在人即谓明,自明诚,就由人知天,自诚明,就是由天知人。张载还对日月星辰宇宙运行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一日為阳精,然其质本阴,故其右行虽缓,亦不纯繫乎天,如恒星不动。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张载否定了地心说,认为日月五星都是围绕恒星有规律的运动,只不过张载虽然发现了太阳有所不同,但却没有意识到太阳也是恒星,否则就没有400多年后的哥白尼了。
儒家传承至此,终于形成了完整的形而上的天人观,张载引“易”入儒,拓展了儒家的视野,开创了儒家一个新的学派“关学”(因为张载是关中人),天人合一、气一元论等观点也广为传播,虽然这些观点早已有之,但张载对其进行了更详尽、更系统的解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时至今日讲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更是绕不开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