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今天看《传习录》,里面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孝子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王阳明《传习录》
大概的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对待父母一定很和气,有和气的态度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表情),有愉悦的气色一定会有和顺的仪容。紧接着就是“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意思是有对父母深切的爱作为根本,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这样,内心有不含任何私欲的“孝心”,对待父母就会和颜悦色,由此佐证王阳明的学生徐爱提出的问题,得出“心即理也”的核心观念,即为人处事的道理、规则都是发自人心,只要从内心去寻求就可以找到。
不止是孝顺父母,包括做任何事情应该都是如此吧?对待工作,要有爱岗敬业之心;为人要诚实守信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友爱之心;对待伴侣要相亲相爱之心...唯有发自内心地拥有这种品质,才能做到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作为老师,我就分析对如何待学生这个问题。
作为老师,如果内心真正地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发自肺腑地关心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对待学生,态度一定会非常和蔼,对待学生犯的错误,也会更加有耐心。会想办法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德;会发自内心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学生提高自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面对未成年的学生,犯错是这个年龄段避免不了的,他们的言行经常会表现出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这个时候,究竟是耐心聆听学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改正错误,还是暴跳如雷,急着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呢?就如阳明先生所说的“有深爱者,必有和气”,内心真的关爱学生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人,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耐心的人。
但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非常严重的师生矛盾,甚至还有若干年依然受到学生报复的事情出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是关心学生的,但是,这份关心是不是非常纯粹呢?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里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也就是说“心即天理”的的前提是这颗“心”是没有被任何私欲给遮蔽的,但现实情况更多的是私心杂念遮蔽了我们的内心,我们对学生好也有功利性的,希望他们考一个好成绩,让自己觉得有面子;而学生犯错大为光火,无非就是担心在评比中让自己丢脸而已。包括做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做事情之前都是反复地权衡利弊,如果觉得有利可图便去做,反之,则推诿。人们行为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理”,简单说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原则,如孟子说的“四端”,不是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值得做,而是出自是否可以从中获利的权衡,本心不再纯粹,因此,很多事情就做不好。
这是今天学习的最大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