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总结 2024-04-27 21:57:41 《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四章到第六章,是在逐一介绍“论证”这个大东西中的小部件。而第四章介绍的小部件,名为“主张”。“主张”是个什么东西呢?显然,我没有办法像是拿出一个苹果一样,拿出一个主张,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苹果”、“林檎”或“apple”。因为“主张”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思想结构,是我们的想法的一部分。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想法,五花八门的思想。为了方便与他人交流这些想法,我们便将这些想法拆分出不同的结构,然后用一些名字来称呼这些结构。第四章,我们学到的名字是“主张”,第五章就会是“证据”,第六章则是“推理”或者作为动词的“论证”。它们都是抽象的思想结构的名字。在划分思想结构时,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本书的作者Inch和Tudor,他们的将批判性思维看作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传播学),他们看待论证时,戴上的是修辞学的眼镜。而我则更多采用逻辑学的眼镜去看待论证,用认知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批判性思维。所以,大家会发现,在《论证格式的使用手册:分析·评价·建构》里,我划分这些思想结构的方式,以及我给它们取的名字,就会略有不同。那么,我们在学习本章节时,究竟期望获得些什么呢?我们期望,了解Inch和Tudor他们看待“主张”这个思想结构的独特视角。哪怕大家不认同他们的视角,至少也能学会一种新的角度。接下来,让我用一种相对主观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章节的看法。不过,还是让我们照例先来看一下本章的结构和我们在阅读正文前就提出来的问题:4.主张4.1.主张的本质4.1.1.命题4.1.2.运用主张和命题4.1.3.主张网4.1.4.场域、命题和主张4.2.构思命题4.2.1.争议性4.2.2.清晰4.2.2.1.模棱两可的术语4.2.2.2.双重意义的陈述4.2.3.平衡4.2.4.挑战4.3.分类4.3.1.主张的类型4.3.1.1.事实主张4.3.1.2.价值主张4.3.1.3.政策主张4.3.2.相互联系4.3.3.表达4.3.4.呈现4.4.本章小结4.5.练习一些问题:1.主张是什么?它和命题的关系是什么?2.需要用场域来分析主张和命题吗?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做?3.什么样的命题才算是好的命题?如何构思好的命题?4.主张有三类不同的类型,事实类、价值类、政策类,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5.主张可能是明说出来的,也可能是隐含的,这意味着什么?6.主张可能是一早就确定的,也可能是在讨论中慢慢得出的,这意味着什么?先让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1.主张是什么?它和命题的关系是什么?在专栏4.1中,我们会发现Cathy和Nick的许多想法都不一样。他们不断与彼此对话,实际上就是希望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并改变对方自己的想法,转而认可自己的想法。Cathy的想法是“盗版歌曲和电影是错误的,也是不道德的”。而Nick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的态度看,他的主张是“盗版歌曲和电影并不是错误的,也不是不道德的。”两个人的主张刚好相反,于是,两人就不断说出更多的话,拿出更多的理据,从而支持自己的主张,让自己的矛和盾变得更坚固,从而刺破对方的盾,挡住对方的矛。所以,主张的意思很简单,凡是人们支持、认可的某个想法,都可以是这个人的主张。而命题,Inch和Tudor将其看作主张的一种。主张有很多种,有些是相对次要的,有些则是主要的。而主要的主张就叫做命题,次要的主要并不叫命题。人们会围绕主要的主张,给出许多理据,建构出许多论证。但对于次要主张,人们就没那么上心。不过,考虑到我们往后可能会采用逻辑的视角来看待论证。所以,我们不对“命题”这个词做出特殊的规定。命题就是一种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命题可以作为主张,也可以作为证据。当我们想要谈论“主要主张”这个东西时,我们就说“核心主张”、“最终结论”或“中心思想”,不用“命题”这个说法。在微信群里,我看到有人提到了一个主张:“每个国家都有穷人”。假设这就是我的核心主张。我在与另一个人交流时,提出了这个核心主张。而另一个人通常会觉得:“有些国家没有穷人”,这样我们俩的主张刚好相反,于是我们俩就能展开对话。如果另一个人的主张跟我刚好一样,那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一同为这个主张提供理据来支持它,从而与潜在的不认同这一主张的人展开对话与沟通。那么,围绕“每个国家都有穷人”这一核心主张,我们会有一系列值得考虑清楚的问题。不考虑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难以为这个主张提供支持。这样的问题有:1.国家是什么?是指现存的大概200个主权国家吗?2.穷人是什么?穷人的操作性定义是什么?多穷才算穷?3.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取每个国家的相关数据,从而了解那些国民所拥有的财富数量?这些问题,或者说,这些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主张网”,或者叫“议题集”,或者叫“命题串”,或者叫“相关议题组合”。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有些议题和我们的核心主张是没有关系的。比如:1.男人是什么?2.男人的平均身高与女人的平均身高相比,哪个更高?3.我们可以从哪里获取身高的相关数据?这些问题和“每个国家都有穷人”就没什么关系。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哪些议题与核心主张有关系,哪些议题与核心主张没有关系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背景知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分析哪个核心主张所属的场域。场域是我们在第一章就学过的关键概念,它是帮助我们分析论证语境的重要工具。如何用“场域”来帮助我们区分相关议题和不相关议题呢?这里请大家看132页“场域、命题和主张”这一节,作者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重复了。让我们来看第3个问题:什么样的命题才算是好的命题?如何构思好的命题?这一部分的结构是这样的:4.2.构思命题4.2.1.争议性4.2.2.清晰4.2.2.1.模棱两可的术语4.2.2.2.双重意义的陈述4.2.3.平衡4.2.4.挑战即便不去读本书的内容,从这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好的命题,或者好的核心主张,必须有4大条件:1.核心主张要有争议。2.核心主张要清晰,而模棱两可或者双重意义,都是不清晰的。3.核心主张要平衡。4.核心主张要有挑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看,什么才算有争议,什么才算清晰或者不清晰,什么才算平衡,什么才算有挑战。从正文中,不难看出,争议就是说,有些人同意,有些人不同意,于是就有了争议。如果所有人都同意,或者所有人都不同意,那就没有争议。比如,“谋杀是不好的”、“地球是圆的”、“教育对社会有益”这等主张,可能就没什么争议。作者还提醒我们,需要接受当时当地的文化环境,才能知道一个主张是否有争议。比如“地球是圆的”在以前就很有争议,现在则完全没有争议。而“清晰”的意思,如果大家读过《论证格式的使用手册:分析·评价·建构》,那么意思就是“有明确的真值条件”。有就是清晰,没有就是不清晰。而包含歧义或者模糊概念的命题,通常就是不清晰的。“平衡”是说,在表述核心主张时,要减少情绪色彩,尽可能用中立的词汇。比如,用“人工流产不应该被允许”而不是“谋杀胎儿不应该被允许”这样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后者一听就容易让人反感。但是,论证要实现的是理性的说服,而不是利用情绪让受众接受或者反感某个主张。“挑战”容易和“争议”混淆。挑战是说,要求对现状进行改变。这是和“举证责任”以及“预设”相关的概念。4.2之后的4.3部分,才是这个章节最关键的内容。4.3就是在谈论主张的分类。从140页的图4.5,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给主张分类。首先是将主张分成了事实、价值、政策这三种不同但又连续的类型。然后是根据主张是否有明确表达出来,将其分为隐含的主张和明说的主张,这两者之间也是连续的。最后是根据主张出现的时间点,将其分为逐渐浮现的主张和预先确定的主张,这两者之间也是连续的。专栏4.3、4.4、4.5为大家示例了事实主张、价值主张和政策主张的特点。事实类主张,表达了过去、现状或未来的某种情况,或者表达了某种关系。于是乎,事实主张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关系主张、预测主张和历史主张。比如“高脂肪的饮食有害身体”、“Mary比John重”、“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价值类主张,表达了论者的某个价值观。论者给出了一个评价某个对象的方法或标准,期望受众接受论者的标准。比如“干细胞研究对社会有益”、“对色情网站的审查是合法的”、“《蒙娜丽莎》是美丽的画作”。政策类主张,呼吁采取特定的行动方案。顾名思义,它很多时候关注的是政府的政策。当然,也可以关注组织或个人的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制定的计划。比如“你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吸烟”、“公司应该让员工在996和11116之间做出选择”、“美国政府应该禁止向私人销售手枪”。事实主张、价值主张和政策主张是相互联系的。事实主张通常是基石,为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政策主张做出铺垫。而政策主张必然默认了特定的价值主张,比如那个政策所欲达到的目标是有价值的。而且,三类主张之间有模糊地带,有些主张既包含事实因素,又包含价值因素。这些内容,推荐大家去读一下置顶的另一个文件《“论证格式”使用手册的扩展资料:澄清思想与判断》而主张是明说的,还是隐含的,这个维度也至关重要。虽然我们更关心的是理由,也就是证据是明说的,还是隐含的。不过这让我们以后再细说。关于隐含的主张,我们需要一些语境因素。比如Kyle与Minerva的对话。如果我们不知道俩人是已婚夫妇,我们就不能明白俩人有什么主张,俩人对彼此有什么期望。最后,关于主张是预先确定还是逐渐浮现的,这个维度凸显了作者对于“沟通”的重视。在人际沟通中,参与对话的人渐渐有了更明确的想法。于是,这才有了主张。而在对话的初始阶段,大家也许没有什么明确的主张。图4.6和4.7给了我们分析主张类型的工具。4.6是一系列常用的话术问题。4.7则告诉我们,这三种划分主张的维度是独立的。一个主张可以是事实类、隐含的、逐渐浮现的,也可以是政策类、明确的、逐渐浮现的,还可以是价值类、明确的、预先确定的。关于练习。其实,我准备尽快开展“论证分析与评价”的活动,那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很能锻炼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原计划是让大家读完《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这本书后,再开展这类活动。但是,如果大家提前读完了置顶的文件,我们也可以提前进行。所以,如果大家已经读完了,那就可以告知一下我。如果我估摸着有不少人都读过了,那就可以开始设计要讨论的议题了。最近很多人对“代孕”这个议题很感兴趣,这就是个很合适的议题。 赞 (0) 相关推荐 李煜晖 | 说理与思辨:议论性文章写作教学价值与内容新探 说理与思辨:议论性文章写作教学价值与内容新探 李煜晖 [摘 要]议论性文章指以论证某种主张或做出判断以使他人信服为主要写作目的的作品,议论性文章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议论 ... 批判性思维-论证中的隐含前提「假设」 -- 共1200字 / 阅时3min -- 上期 [周三] 栏目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应用时容易混淆的因果解释和因果论证做了一些说明. 这期文字我们介绍一下论证中的假设. 01. 理由是论证中支持主张的证据 ... 批判性思维-理解论证的步骤及评估论证的方法 -- 共1300字 / 阅时3min -- 上期 [ 周三 ] 栏目我们介绍了批判性精神涉及到的思维品质及思维技能. 这期文字我们说说批判性思维中如何清晰理解论证的步骤及评估论证的具体方法. 01. ... 一个正确合理的论证应该是怎样的? 当人们创建和评论论点时,理解什么是论点,什么不是是很有帮助的.有时争论被看作是口头上的争斗,但这不是这些讨论的真正含义.有时一个人认为他们在提供一个论点,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提供断言. 什么是论证? 关 ... 批判性思维-论证依理由,解释靠原因 -- 共1100字 / 阅时3min -- 上期 [周三] 栏目我们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阅读中的图尔敏论证模型是什么.利好.及应用方式做了介绍. 这期文字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应用时经常混用的理由和原因进 ...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学会提问》读书笔记之六 文|揖洗俏月 任何一个想说服你相信某个立场的人,都会尽量拿出与其立场相一致的理由.因此,乍一看,几乎每个论证都显得"有道理",其外表结构看起来都显得完美无缺. 但是表面的.明说出来 ... 闲言碎语050 *摘录 3.3 定义谬误的几个相关问题 谬误的定义是一种"系统"的定义,它涉及到许多相关问题.在对这些相关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谬误定义予以全面说明,谬误定义才能成功. (1)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