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心论》之二十三:燧人氏点燃西方文明之火
燧人氏点燃西方文明之火
——文明之火在华夏点燃,向世界传播,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黄饮冰
一、在冰川期内远古华夏人利用多次间冰期多次北迁
在第四纪冰川期(距今160万年—距今1.1万年)之间,有多个间冰期,间冰期也就是间暖期。间冰期或间暖期,一般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温度升高期,温度升高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就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温暖区向北推移,南方古人利用温度升高导致的温暖区北移的有利时期,把生活圈向北推移。由于冰川期之间的间暖期是多次的,这种向北推进和向南回归一样也是是多次的(由间冰期的次数决定,在第四纪冰川期,远古人类由南向北的推进,至少有4个时间段)。
远古人在间暖期向北方推进,是一个很危险的举动,因为随着冰川期的再次到来,进入北方的远古人会有灭族之灾。
冰川期内的华夏古人能在北方生存下去的唯一支持,就是“火”,有“火”就“活”,无“火”就“祸”,要么南迁,要么灭亡,只有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才是文明之火不灭的最可靠的保证。
其他人种,也不可能例外。
二、人工取火的重要性
在寒冷的北方生活,仅仅懂得利用和保存自然火,是靠不住的,如果火已经熄灭而人类又不知道人工取火技术的话,唯一的结果就是冻死,因为在人类已经生活在冰期的情况下,选择南返就来不及了。正因为有在寒冷地区生存下去的需要,不断促进了“火种保留技术”的进步,而且促进了“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
在中国,蓝田人、北京人等都是利用多次冰川期的间暖期推进到北方的,间暖期之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他们在北方兴盛的时间的长短。这些远古猿人,最终还是在他们所生活的区域消失了,原因就是因为冰川期的再次到来。
从考古看,这些远古的北方猿人,都不会人工取火,而只会利用自然火和保存自然火,仅靠利用自然火和保存自然火,并不能确保人类在寒冷的冰川期内能够在寒冷的北方生存下来——所以他们消失的原因,很可能是冻死了。
远古华夏人都冻死了吗?非也,因为中国还有南方,跟非洲有南方一样,而且中国的南方的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非洲无法比拟的。欧洲,是高纬度地区,无论在冰川期间的间暖期内温度有多高,欧洲一样会比非洲的南方、中国的南方温度低,属于寒冷地带。欧洲的南方,就是西亚,远古人类,在欧洲,没有适应和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南方比欧洲更加有利于远古人类躲避寒冷。在冰川期再次到来的时候,中国北方远古人类应该有一些人知道向南方迁移,何况华夏人种的起源地在西南,华夏古人怎么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呢?再说,南方也有人啊,就是北方人冻死了,南方人也不会冻死,说华夏人种冻死了,没有道理。
三、由于人工取火技术的支撑,冰川期内华夏古人已经定居于寒冷的北方
在世界所有的神话和传说中,只有中国有“人工取火”发明的传说。
中国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为中国古人在冰川期内定居北方提供了支撑。
在西方的神话中,火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火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西方神火说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盗来的火种,但上帝是不存在的,就是存在,这个上帝也只能是华夏的燧人氏。他们的文明之火,只能盗自华夏的燧人氏。那时懂得人工取火的燧人氏,可以自由活动于广阔的北方寒冷地区,西亚、欧洲、非洲,都会留下他们的足迹。不会人工取火的西方人的祖先,怎么能越过第四纪漫长而寒冷的冰川期呢?所以,早期的西方文明,只能是华夏燧人氏文明西移的结果。白种人应当是黄种燧人氏的后裔的变种。
华北的山顶洞人,就是华夏北方人口中的佼佼者。测定结果表明,山顶洞文化年代介于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人类学家根据新的测定数据推断,早在2.5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缝衣御寒,用穿孔贝壳满足审美要求,并实行埋葬死者,撒赤铁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
研究人员说,在距今4.4万年至2.8万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温暖的亚间冰期,距今3万年则是这段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这就是山顶洞动物群化石中为什么会有果子狸、似鬃猎狗等热带和亚热带林栖和林缘栖动物,而不含华北地区晚冰期常见的披毛犀、猛玛象等喜寒动物等的原因)。山顶洞人是利用东亚最后一个间暖期进入北方,在距今2.8万年前后,冰期再次降临,山顶洞人在距今2.8万年前,已经会人工取火了——所以,他们能够在随后到来的冰期内定居于北方。
能够知道人工取火的人,肯定是智人。山顶洞人已经是很高级智力的智人了。山顶洞人不可能来自非洲,就西方的人类起源理论,智人在3.5万年前才来到欧洲,怎么又可能在6万年前越过欧洲来到中国呢?
渭水上游的大地湾,距今60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他们的文明持续到了仰韶文化的兴起,是中国北方持续几万年的文化遗址,说明只要掌握了人工取火,古人在冰川期的北方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人类,因为没有发明人工取火技术,在随后到来的冰川期内,如果不选择迁移的话,只能是走向灭亡。
四、尼安德特人的灭亡
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也必须面对冰川期再度降临的严峻考验。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约20万~3万年的欧洲、近东和中亚地区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复合工具、具有狩猎能力及丧葬等习俗。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20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但在2.8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一些持人类非洲起源学说的人,没有办法越过尼安德特人这个障碍,就解释说尼安德特人来自非洲,灭亡于距今15万年前崛起于非洲的智人(据说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
说尼安德特人来自非洲,是为了维护非洲起源说——一切人类都来自非洲,尼安德特人人怎么能例外?尼安德特人灭亡,也是为了维护非洲起源说——尼安德特人不灭亡,他们岂不也是人类的祖先?如同说中国的远古人被冻死而无视中国还有广阔的南方适应于远古华夏人生存一样。在非洲起源说面前,其他古人,都是不能活的。
尼安德特人来自非洲,我是不反对的。因为欧洲其实就是非洲和西亚共同的地理北方,在间暖期,如果非洲有远古人类的话,非洲的远古人向北迁徙,就只好来到欧洲。也许距今20万年前,有一次间冰期,非洲远古人一部离开非洲,向北迁徙到了欧洲,在已经温暖湿润的欧洲生活下来,并一直发展到了距今2.8万年前。但尼安德特人的消失,肯定不是被智人全部消灭或全部同化了(部分消灭和部分同化是可能的)。
那么,尼安德特人为什么会消失呢?据非洲起源者们研究,“现代人”从15万年前在非洲出现,3万5千年前才到达欧洲,大概在5万年前离开非洲,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形成种系发生上的平行系群。可见,尼安德特人已经应付天气寒冷变化有几十万年了。问题可能出在尼安德特人只会利用自然火和保存自然火,却不会“人工取火”,所以在欧洲最后一次冰期来临时,可以用自然火对付一段时间,却不能持久应付越来越严重的寒冷气候。不会人工取火,就是人种思维的局限性了——可能,尼安德特人智力,一直处于原始初级水平,没有进入到抽象思考(总结和推理)的水平,所以没有发明“人工取火”技术。
相反,所谓的来自非洲的智人,可能是在欧洲末次冰川期到来之前(距今3.5万年),进入欧洲,在冰川期到来后为适应欧洲越来越冷的气候环境,盗取了“取火”技术,这种“取火”技术,是一种神秘的可以保密的技术,进入欧洲的智人很自私地对尼安德特人进行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封锁,愉快地看尼安德特人在寒冷中消亡。
所以,无论是什么理由,尼安德特人,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在寒冷中,随着一个一个洞穴中的火堆的熄灭,被冻死而灭族。
依据西方的人类起源理论和他们自己的神话,从非洲迁徙而来的智人之所以能够在寒冷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使他们盗取了“人工取火”技术,而这些自私的智人,自己盗取了别人的人工取火技术,没有给予尼安德特人学习人工取火技术的机会。
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人,只能是中国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是证明。
尼安德特人是死是活,是那一部分死那一部分活,全在于西方学界的理论创造的需要。我自始至终认为,因为有了强大的中华文明的存在,尼安德特人部分灭绝了是可能的,完全灭绝是不可能的。
从起源上讲,尼安德特人也应该来自中国。
五、再说华夏古人的迁徙和演变
“人工取火”实际有两种方法,一是钻木取火,二是燧石取火。只有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的华夏先古人,才在北方站住了脚,世界其他人种大都没有这种幸运,因为他们还没有成长到具有发明人工取火技术的能力。没有人工取火技术支撑,结果只能是跟尼安德特人一样灭亡。
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远古人在经受冰和火及严酷的生态环境的考验夏不断走向消亡的时候,在中国大西南泛长江地区很幸运地生活着一群人,他们在青藏高原崛起后形成的独特的优良的生态环境的庇护下,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进化,并成功地越过了冰川期,走向了新的繁荣。
在他们最原始的语言中,开始把火叫做“华”,后来把日叫做“华”。在泛长江上游地区茂密的丛林里,他们崇拜蛇。在生命的起源上,他们认为自己是女娲用尼(泥)创造的,崇拜生命之源女娲神,在世俗社会里也以女娲作为最高首领的称号。从种族属性上讲,生活于中国泛西南地区这批最早的人类,是华尼人,从主体崇拜上讲,可以称他们为华人,从人种起源上讲,可以称他们尼。华尼人在青藏高原形成的保护伞下成功地完成了猿到人的进化,也是在冰川期内唯一幸存的人类。华尼人是以后的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唯一的源头。华尼人是黄种人。
在冰川期内,生活于泛长江上游地区的华尼人,利用冰川期内的多次间冰期,把生活领域向北方和东方扩展。向北方的扩展,在人工取火技术未发明前,是不成功的。向东的扩展,因为气温相对温暖,华尼人在东部生活下来,形成了无数的居住区,特别是在沿海,形成了日鸟崇拜的新族群。
在人工取火技术发明出来后,华尼人才成功定居北方,形成了北方的华尼燧人氏。此时期中国大地上远古人,就已经形成了古华夏大地上的南部族群和北部族群,即古华尼人种北支(GH.B)和古华尼人种南支(GH.N)。东西分化也已经形成,西部为华尼人,东部沿海即内陆为hu(日)鸟人。
有了人工取火技术,人类才有在寒冷的北方生存下去的基础。
总之,在冰川期内,中国人的自然迁徙,先是气温升高导致远古华夏人由南向北进行了多次扩展,后是由于气温下降导致远古人口由北向南的退缩和北方人口的消亡,直到人工取火技术发明出来,华夏远古人才能在北方坚持下来并发展成古华尼人种北方支,尽管远古人适应了北方环境后能生存下来,但受气温寒冷的影响,北方人口发展非常缓慢。
末次冰川结束后,气温的上升引起了洪水频发,距今13000年到8000年为第一次洪水泛滥期,以距今9000年的时期为盛期。洪水主要发生在内陆地区。四川盆地成为泽国。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渭水流域山洪频发,关中和中原也成了泽国,那时候还没有黄河和长江,洪水进不了大海。这些地区的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于海平面上升缓慢,沿海相对稳定。
这时最好的区域还是泛长江上游地区。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人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生活于泛长江上游地区的华尼人,又开始了向外迁徙。一支向北,一支向东,正好去填补北部和长江中游损失的人口。此时沿海族群也开始有南向北的流动,以适应温度的上升。
在距今13000年到8000年之间,北方人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渭水上游(大地湾)的燧人氏,从温度升高开始,就陆续向北迁移,以适应温度的升高。华尼人迁到渭水上游(大地湾)的时候,只有留守的少量燧人氏。渭水流域下游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燧人氏留念于好的生活环境,最后毁灭于洪水。大概是距今8000年以后,渭水上游融合了燧人氏的华尼人,开始逐步向渭水下游及中原迁移,仰韶文化兴起。夏图腾在这个时期产生并获得了整个仰韶文化居民的认同,到第二次大洪水到前,华尼人演变成了华夏人,也成夏人。华胥——女娲+伏羲是夏人的东进支系。渭水上游未迁移的华尼人,不少演变成了牧羊人,与活动于西北方的燧人氏一起,成为了先羌。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分化成了乌氏藏、羌和姜等。
随着第二次大洪水的到来,中原夏文明遭受劫难,伏羲女娲再传夏人,夏文明得以在中原地区延续。大概在第二次洪水开始起,距今8000年到7000年,一部分夏人辗转到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第二次大洪水和海浸一同发生。沿海族群造灭顶之灾。幸存人口一部遗留于海岛,余部向内陆迁徙。洪水和海浸期间,太昊、少昊、帝俊、鸠尼等登上历史舞台。
距今9000年到8000年,长江中游地区的华尼开始了粳稻的种植,华尼逐渐演变成了华夷(尼)。在第二次大洪水前,华夷(尼)之糯农族群向北迁移,演变成了中原神农氏。随着神农氏的到来,中原文明再度兴起。
华夷(尼)之尼夷族群,向东迁移,在良渚地区与河姆渡居民相遇,形成了良渚文明——鸠尼文明。
在华夏国家政权建立后,人口的自然流动开始消失,主要表现为政治性迁移。北方人口的南下,都是在政权建立后遭遇北方气温急剧下降时期发生的。正因为气温低,北方人变得身材高大,体质比南方人强壮,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北方族群人口稀少的弱势,在北方气温下降时期,成为了北方族群南下的资本。所以只有在有政权组织的情况下,北方族群才能对南方族群形成威胁。
华尼人在华夏大地上的活动区域,是十分广泛的。
在第四冰期的最后一次冰川时期(距今2.8万年—距今1.3万年),大陆远远地深入到现在的海洋区域,渤海只是一个内陆冰湖,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连接在一起的,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台湾群岛是连接的,台湾群岛和福建大陆也是相连接的,黄海是一个内陆湖泊,远古华夏人的生活区域是极大的。
从距今1.3万年开始,地球气候再次进入到温暖期。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冰川融化,雨水不断增加,洪水和海浸导致远古华夏人生活区域萎缩;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温暖区逐渐向北推移,在距今1.3万年开始到距今9000年,温暖区逐渐向北推移到长江流域,在距今9000年开始至东晋,渭水-黄河流域,成为了华夏古人最好生活带。
山东的地理环境是变化的,在第四纪冰川末期,它与大陆相连接,随着冰川的融化和降雨的增加,山东与河南地区、河北地区之间逐渐变成沼泽,在帝颛顼时期,海浸爆发,华北平原和豫西至江淮之间的广大地区,被海水淹没,大海直达太行山东麓,经豫西平原直接江淮,留山东半岛远离大陆处于大海中(同现在的台湾和海南岛一样)。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说的就是颛顼和共工战争时期,发生了海浸,发生的地点就在华北一带。所以,山东一段时期是岛屿。
在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后,至少在距今1.3万年开始,最早迁移的南人,是岭南以南人群,他们是沿沿海方向向东北方向迁移,由于人口少,到达吴越地区时,没有对吴越地区的原居民产生大的影响。他们可能是矮黑人。在华夏人种中可以忽略不计。
华尼(夏)人种的发源地,在泛长江上游中下地区,包括云南金沙江流域、长江三峡的鄂西地区、湘西地区、云贵北部地区,是经得起学者们考究的,这里有着比非洲更优越的可以诞生智人的环境,所以世界人种的来源,在泛长江上游地区。
六、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1、早期的西方文明是华夏燧人氏文明西移的结果
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希腊神话中没有人工火的发明权的表达。古埃及人和两河地区的苏美尔人,同样也没有人工火发明的神话和传说。人工火是燧人氏发明的。冰川和寒冷,对于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的燧人氏来说,不是障碍。在西方人的祖先面前,燧人氏是他们的太阳。白种人是黄种燧人氏的后裔的变种。
2、华夏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源头
古埃及文明是由黄种人创造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古埃及与华夏人在人种上的联系,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古埃及是黄种人。
古埃及人是外迁而来,不是埃及本土人。他们有从华夏迁移过去的可能。时间实在距今8000年到7000年之间。古埃及文明发端于距今7000年的塔萨文化。而华夏文明发端于距今60000到13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在文化的起源上华夏文明早于古埃及文明。
特别关键的证据是,古埃及在“灵”崇拜上与华夏有明确的承袭关系。古埃及人称人的灵魂为“巴”(ba),古华夏人称人的灵魂为“夏”(sa),在语言上,“巴”是“夏”的变音。古埃及的“巴”是长着人头、两手的鸟。古华夏的“夏”的原始模样是“人面鱼纹图”,由人头、人耳两边各置一条鱼、女性生殖器组成。两图腾的一致性是“人头”,人头是人灵的指代物。在构图上,两者惊人的一致。“人面鱼纹图”比“巴”更原始。所以古埃及的“巴”图腾起源自华夏的“夏”图腾。在中国,夏图腾还有一个从萌生到描绘成图的漫长的时间过程,而古埃及人的“巴”,出现时就已经成型。
在文字上,古埃及是象形文字,基本符号与华夏原始符号有惊人的一致。华夏原始符号更具原始性。古埃及文字是在华夏刻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文字。
在农业上,两者都是旱作农业。夏人擅长的就是旱作农业,是旱作农业的发明者。古埃及的旱作农业是对夏人旱作农业的承袭。
所以古埃及人是夏人(华夏人)的一支,大概在距今8000年到7000年以前,从渭水流域迁移到古埃及地区。
2、华夏文明是两河文明的源头
两河文明是开始于距今6000年的文明,由苏美尔人创造。苏美尔人也是黄种人。
从文明的起源看,苏美尔文明晚于华夏文明。而且苏美尔人的文明在出现时就已经有很高的成就,明显是对华夏文明的集成和发展。
苏美尔人是外迁而来,不是本土人,有从华夏迁移去的可能。
关键性的是,苏美尔人自称“sag-gi-ga”,黑头人的意思。“sag”与“sa”(夏)有惊人的一致性。“sag”是“sa”(夏)的变音。“sag”的来源是“sa”(夏)。
在文字上,苏美尔人先使用象形文字,后使用楔形文字。使用象形文字是源自华夏,后来使用楔形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泥土有关。
在人的起源、大洪水等传说上,与华夏的传说惊人相似,很像是对华夏传说的传述。
所以苏美尔人也是夏人(华夏人)。
苏美尔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源头,而苏美尔文明的源头在华夏,所以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华夏。希腊神话的根在华夏。希腊为nisa,就是中国的尼夏。
3、恒河文明是在华夏水稻文明的开启下诞生的
距今4000年的时候,水稻种植传到恒河流域,为恒河文明的开启打下了物质基础。恒河文明种植籼稻,籼稻是在距今3900年的时候从粳稻中分离出来的,粳稻起源于中国。
印度古称“身毒”,是华尼语的遗迹。“身毒”在语言上是源自“神农”,身毒是神农族群西迁至恒河流域形成的新种族。
4、华夏文明对美洲的影响
这是正在研究中的课题。印第安人是华夏人。通过两种途径到达美洲:一是以东北和西北利亚为中转站,经白令海峡到达美洲。二是越过太平洋进入美洲。这两者途径,在第四冰川期内都能完成。在第四冰川期内,白令海峡是陆地,太平洋的水深比现在要浅190米,沿途的岛屿可能连接成了大陆桥。
5、韩国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一支
见《中国人韩终是韩国人的祖先》,有具体论述
6、华夏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在秦代有徐福东渡日本。日本的现代天皇,是江南吴氏。
7、华夏文明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的王朝的建立者,都是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在历史上已经有定论。
黄饮冰2010年12月6日
本公众号是黄饮冰的原创平台,所发文章除特殊注明的外,均为黄饮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独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中国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未出版)和《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和传播中心》(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