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我的这三句口号是从几十年经验而来

司马迁写《史记》,他自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读书读多了,不是学问,是书呆子,没有用。还要行万里路,观察多了,才是学问。从我们的经验,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经验,其实这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一句“交万个友”,还要交一万个朋友,各色人等都接触了,这样学问就差不多了。

*****

孔子曰:“乐多贤友”,好朋友多有益处,实在有道理,在我个人经验,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万个朋友。常和友人谈笑,他们问我知识哪里来的?我告诉他们,只是朋友多一点随便闲谈中,就得了学问。“乐多贤友”这句话是大有道理,要交贤友,我是主张多友的,不交朋友,不能了解人情世故。但今日社会交朋友第一要钱,要仗义疏财,我们穷小子,颇不容易。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
我看了很多书,现代人的书我也看了很多,随时有好书都看。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生的经验,我说有时候我愿意读那个人的书,但不愿意看到他这个人。因为我相信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引用司马迁讲的话。我觉得司马迁的话还不够,依我的经验,还要加一句,交一万个朋友,各行各业很多朋友都要认识,那样才真正能够了解人生。 
我发现有些人,看了他的书,觉得非常好,非认识这个人不可。一见到这个人啊,完了,心里就跳出来古人讲的四句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不过如此。”(众笑)因为看了这个人心中感觉很难受,就很后悔去见面。有时候刚好相反,有些学者学问很好,愿意跟这个人做朋友,却不能读他的书,因为文章写得一塌糊涂。所以,两样配合不起来。
《南怀瑾讲演录》(东方出版社)
--------------

人交朋友,一定是意气相投,看到对方,也知道对方交的是什么朋友;看到对方交什么朋友,也可以知道对方是何等样人。一乡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乡的善士;一国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国的善士;天下的善士,也一定去和天下的善士交朋友,范围慢慢扩大。但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胸罗万象,纵然与天下的善士交朋友,还是不能满足求贤、求善、求好的欲望,于是又与古人论交,那就是读古书。

我常劝青年多读古书,不要以为自己学问够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问经验永远不会够的。古人著书立说,累积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穷毕生精力,到晚年出书,流传下来,我们如果不读古书,那才真是愚蠢,因为有便宜不会捡。读了古书,就是历史的经验,是吸取故人付出辛酸血泪的数千年经验,供自己运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钉子,流血流汗,茹苦含辛再领悟出同样的经验呢?

或者说,只是读他的书,而又看不见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吗?当然可以呀!我们有古书就看到他的时代背景了。例如读唐诗,就知道唐代之所以成其为唐代,那种淳厚、朴素、气魄,那是伟大,的确了不起。杜甫和李白的诗是好,而在文字技巧上看来,似乎不如现代的诗;但现代的诗作就是没有唐诗的风格与气魄,尽管堆砌,也没有唐诗的那种精神与气魄。看古董也是如此,一个几千年前的陶器,看来似乎非常出粗拙,远不如现代的陶器那么精致美丽。但现在陶器的精美,一眼看过去,就尽在这一眼之中,不耐久看;而一个古陶器放在面前,它的粗拙中,就越看越有意思,有气势,有韵味,有一种盎然的、深远的精神。
诗到了宋朝,如“云淡风轻近午天”,也的确是好诗,但只是那么清清淡淡的,就没有唐诗的那一种浓郁情怀。后世下来,明诗、清诗更加不同了。文学如此,文化也如此,试看历代人物,气度、政治的制度,一看就知道,一代有一代的味道。过去历代都有不同,也是循历史的痕迹,渐渐变易而来的,所以从历史渐变的轨迹中,也就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尚论古之人”,与古人交朋友的道理。

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连吃饭也成问题,但他的书房就有一副对联,“读书万卷,神交古人”,这种胸襟,这种抱负,是年轻人应该效法的,这就是“尚友”,也是与古人交朋友的意思。
《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
--------------
你们年轻人接触的人不多,我有三句口号,是把古人的两句加上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广益知识,增加人生经验;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加上“交万个友”,做到了或许对人生能有些了解。
如现在生活一样,从小在家庭里吃饭,每餐都是好几桌,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好像受到“盂尝门下三千客”的遗风现在我还是这个作法。人碰到吃饭很自然嘛!我现在很忙,人家跟我谈事情总是在吃饭时候,饭也吃了,话也谈了,大家走了,不浪费时间,不是很好吗?
因此我各种朋友很多,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员,专门陪人谈话,那很痛苦的,躲人也躲不开。有时烦起来溜到一个地方关门不见客,不到三个月,又是宾客盈门。譬如我刚来台湾时,住在基隆的一间旅馆中,昼夜不出房门一步,三个月下来,我房间的房门昼夜都是开的,访客不断。我因为交友多了,看得人多。
朋友交多了以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个性、品德、性向等,不必做心理测验,一望而知。眼神的确与心理、思想有极密切的关系,再配合看相的原则,就很清楚了。看相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只是人类一种生活的体验,根据此一长远累积的经验,对于一个人的过去,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都可以从形貌、举止、神态上看得清清楚楚。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南怀瑾讲中国式管理》《孟子与离娄》

******
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