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江苏农村影像

清代初期,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都统称为江南省,省府设在江宁府(今南京)。

当时,江南省是我国最为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但因体量太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廷将其拆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 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第一个字,改称江苏省,“江南左”则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第一个字,改叫安徽省。

江苏省境内有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又有临海的航行便利,一直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到了晚清, 实力衰微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江苏的镇江、苏州和南京等地先后开埠通商,客观上刺激了这些地区工农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

本组图片所反映的就是晚清时期江苏的农村影像。

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的手推车

抬着生猪前去市场贩卖

挑着担子的小脚妇人

用独轮车推着生猪去市场

抽着长烟袋的老人坐着路边的石凳上歇脚

水牛耕作,为种植水稻做准备

耙地的农夫。这头巾缠裹的好像一个阿拉伯人

打谷子的老人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传统打谷工具多为拌桶,这种用竹木隔栅打谷的已经很难见到。

给谷子去壳

上图祖孙推着的不是石磨,而是砻子 (谷推子),是给稻谷去壳的专用工具。

操作扇车的妇人

扇车又叫风播车。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用于清除谷物中的谷壳和瘪粒。

打谷的场所

尽管是民不聊生的清末,江南一带的农村依旧算得上是富庶之地,这些从他们的住房、衣着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就有所体现。

庭院里的小男孩

坐在家门口纺花的妇人

卷经线的人

编织草鞋

装着主持僧的石罐

放在田野里的棺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