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航空巡洋舰之梦

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役损失了四艘正规航空母舰后,帝国海军上下出现了“航母不足恐惧症~”,这种病症导致了日军将一切可用的舰船匆匆改建为航空母舰,比如原水上飞机母舰千岁、千代田号,大和级三号舰信浓号。在此期间,日军还将伊势、日向两艘老旧战列舰改建为航空战舰。

这种混合类型的战舰前部是战列舰,而尾部却有航空母舰的造型,常被军迷们戏称为“半人马”。其实,美国海军早在二战之前,也曾设计过类似的方案,那就是美国海军的半人马——航空巡洋舰设计计划。

在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舰队非常关注如何有效使用其航空母舰的问题。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安排下,两艘未建成的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被改造为美国海军最强大的航空母舰,当时的世界各国,对航空母舰的使用定位尚不明确。

当时的思路是,航空母舰作为一种特殊的巡洋舰,主要用于提供侦察情报,控制水域,保护/破坏海上贸易,以及限制敌方巡洋舰部队的行动范围,航空母舰携带的舰载机,大大扩展了侦察范围,同时战斗机可以限制敌方侦察机的活动范围。

在20世纪20年代的技术水平下,航空巡逻的范围和持续时间仍然非常短,除非航母就呆在舰队附近,否则将无法将舰队置于战斗机保护伞之下。美国舰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主要舰载战斗机——柯蒂斯F6C鹰的飞行距离不超过580公里,为了在舰队上空执行一段时间的空中巡逻,那么航母距离大舰队的距离不能超过150公里,似乎将航母编入大舰队是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在警戒敌方飞机时航母可以随时起飞战斗机。

那时雷达技术还没有出现,在大洋上作战的航母舰载机受到天气的限制,随时可能突然遭遇敌方的侦察巡洋舰,因此,日本美国不约而同的在其主力航空母舰上装备了8英寸(203mm)主炮。有助于航空母舰在面对敌方侦察巡洋舰时不落下风,可以继续遂行侦察/控制水域的作战任务。

赤城,加贺两舰都在舰首方向布设了双联装8英寸主炮。

萨拉托加号舰桥前后装备的8英寸双联装炮塔,拥有不弱于重巡洋舰的炮战能力。

总之,当时很少关注航空母舰舰载机在海面上击沉高速移动的舰艇的能力。大家都是大舰巨炮俱乐部的成员,如果将航母脱离大舰队运用,那么就必须为他提供一定数量的掩护舰只,防止他被摧毁后主力舰队失去侦察情报。

无论是把它留在大舰队中提供空中掩护,或是把它派往前线侦察并为其配备相当的掩护舰艇,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似乎都不是最优解决方案。有没有让他可以独立作战的办法呢?

美国海军从10000吨的突击者号(CV-4)航空母舰上得到的使用经验是:

轻型的航母常常遇到轻微的恶劣天气就无法起降飞机,在这种情况下航空母舰将处于完全的劣势之下,无法完成其原定的提供侦察情报,控制水域,保护/破坏海上贸易,以及限制敌方巡洋舰部队的行动范围的既定任务。

由于突击者号航速低——29节,他在面对敌巡洋舰追击时将无法逃脱,仅仅一艘敌军驱逐舰也可能将其重创,如果是战时发生这种情况,那么航空母舰占用的条约吨位就会被白白的浪费了~。

而重型的列克星敦,萨拉托加则不存在此类问题,他们的高航速和大口径舰炮可以保护其提供有效的舰队侦察情报。但缺点是,他们单舰吨位太大,占用了华盛顿海军协定中建造限额的大部分(列克星敦与萨拉托加的总排水量为72,000吨 - 超过美国允许的135,000吨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一半。),只能建造很少几艘,数量上不敷使用。

如果面对同样拥有航空力量的敌人——比如假想敌日军联合舰队,美军2艘大型航空母舰很可能在敌军的第一波空袭中丧失甲板起降飞机的能力,进而使整个太平洋舰队的作战陷入被动局面。于是美国人想到的办法是分散风险,建造多艘小型航母,即使其中一半丧失战斗能力,剩下的依然可以为舰队提供侦察和掩护。

美国人决心设计一种专门的侦察舰艇,他们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尽可能小,可以编队作战(分散风险);

-高速移动;

-不弱于巡洋舰的炮战能力;

这就是美国10000吨级的航空巡洋舰的设计由来~美国人称为:Flightdeck Cruiser,美国造船局提出的航空巡洋舰概念,可携带1~2个飞行中队。

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航空母舰被定义为标准排水量超过10,000吨(10,160公吨)的战舰,专门用于运载飞机。它的设计必须使飞机可以从舰上起飞和降落,并且不应携带比第IX条或第X条所允许的更强大的武器。

依照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航空母舰是一种“专门”用于起降飞机的舰船,而升级了载机数量的巡洋舰不属于的航空母舰(对面日本自卫队正在偷偷摸摸的干着一样的事情)。美国人的咬文嚼字是想使用条约中的巡洋舰吨位来建造这种半人马航空母舰。

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各国巡洋舰的建造数量没有限制,这种“载机的巡洋舰”可以建造任意数量,不受限制。

“凭借强大的武器,这种巡洋舰可以成功地在炮战中保护自己,从而代替传统侦察巡洋舰执行相关的任务。

此外,恶劣天气如果导致飞行条件不佳,不会让这种船成为大舰队无用的吨位负担。虽然,这种巡洋舰的航空能力有限,但他们可以解放原本不多的大型航母去执行更为重要的任务。”

以上是美国海军对其能力的描述。

美国海军上将和国会议员非常喜欢这个思路,虽然工程师们意识到小航母的使用效率会降低,但这是分散风险方案可以接受的代价。他们的任务是驱赶和控制海域,而不是击沉敌舰。

1930年,伦敦海军军备会议,他们达成了下列条款

第3条

1.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目的,在第一章给予航空母舰定义 II,第4,上述条约的内容用以下定义代替:

"航空母舰”是它专门被设计为,仅用于起降飞机的一种水面舰艇,他可以是任何吨位的。

2.  如果不是专门设计用于起降飞机的(水面舰艇)。那就不被归类为航空母舰的类别。

3. 1930年4月1日之前,禁止各国(对现有舰艇)进行航空改装

PS:第3点的约定是因为美国人严重怀疑英国佬会抢先一步将纳尔逊级战列舰改装为半人马航母。好搞笑,美国人自己心里有鬼,却疑心别人会抢了先机。

第2条明确指出,在巡洋舰,战列舰或驱逐舰上安装飞机库不被归类为航空母舰,除非起降飞机是他们的唯一功能。事实上,通过这个条约,美国偷偷的获得了建造设计中的航空巡洋舰的可能性,现在只有一个问题了,就是是否要建造它们......

海军上将William A. Moffet,他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

1930年12月,第一设计方案

非常类似轻型航母,只有一座升降机,位于飞行甲板前部,舰首1座炮塔,舰尾两座,烟囱位于右舷。

1930年12月12日,第二设计方案,飞行甲板前置方案

舰尾三座3联装6英寸炮塔,类似于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机库升降机位于航空甲板后侧,舰体中部,而三个烟囱矗立在右舷,在飞机起降时,可以用铰链放倒烟囱。

1930年12月30日,第三设计方案

与日军最上级航空巡洋舰类似,舰首为巡洋舰,舰尾为110米长的飞行甲板,总长200米,排水量10000吨,舰首三个三联装6英寸主炮塔逐渐升高,互不遮挡射界。机库中可以容纳24架飞机(相当于轻型航母祥凤、瑞凤的载机数量),美军计划搭载SBD侦察轰炸中队。

这个方案被认为是最佳的设计,但还有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就是炮战的观瞄要求火控和雷达系统配置的越高越好,而飞行员们为了起降飞机,希望飞行甲板越平坦越好,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

1931年的设计方案

长度为200米,排水量不超过11580吨,原始设计没有飞机弹射器。侧舷装甲带厚度为70mm,高3米,其中1.5米位于吃水线以下。装甲带内衬20mmSTS钢,它不能防御8英寸(203mm的炮弹),这在当时设计的巡洋舰中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家拿着铁锤互相砸对方的鸡蛋壳。

司令塔装甲厚125mm,相对比较结实,水平装甲板厚32mm,最高航速32.5节,比巡洋舰航速略低,以15节经济航速的续航力是10000海里。

总之,该设计比较均衡,符合各方对其的设计要求,但是,美国没有钱!!! 1931年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美国上下,政府除了建造船台上的未完成舰船,没钱建造新的航空巡洋舰(1930年,国会已经同意了建造航空巡洋舰)。

这个项目的发起人,William A. Moffet于1933年在飞艇“阿克伦”号坠毁时丧生,让航空巡洋舰的状况进一步恶化了。但航空巡洋舰的支持者没有放弃,他们继续推进设计,1934年,国际形势不断恶化,日本在亚洲的入侵让美国增加了军费投入。

1939年,12月8日,新的设计方案

排水量12000吨,仅配备一个8英寸三联装主炮塔,还装备了4座5英寸双联装高平两用副炮(与美军大部分舰艇通用)。因为预算增加了,主装甲带厚度提升至127mm,其余部分也有加强,最为显著的改进是,这次随着主炮塔数量的减少,美国人似乎放弃了与敌军炮战的企图,同时将碍眼的中央塔楼撤销,使用了航空母舰常用的右船舷舰岛的布局,延长的飞行甲板和机库占据了整个舰体长度的2/3。舰载机数量增加到36。

1939年,12月19日的第2设计方案

取消了舰尾射界不佳的五英寸炮塔,在舰尾安装了一部机库弹射器,可以向舰尾方向弹射起飞飞机。飞行甲板上还有一部飞机弹射器,可以弹射起飞重型鱼雷轰炸机,可以看出,以上变化其实是美国人的设计思路逐渐变化了,炮战成为可以牺牲的能力,他越来越像一艘万吨级轻型航母。

1940年1月20日,太平洋战争前的最新方案

新船的标准排水量为12200吨,满载达到14560吨,船首尾各配备一座3联装6英寸主炮,侧舷主装甲带厚度缩减到100毫米。

载机仍然是36架SBD无畏式。这个项目成为了航空巡洋舰的想法的天鹅之歌。在分析了它的能力之后,美国海军上将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即这样的战舰成本效益比并非最佳,此后美国海军不再设计建造此类战舰。

在1941年,还有一个强化炮战的设计方案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个方案在航空舰桥的前后安装了3座3联装8英寸主炮,完全是重巡的炮战能力!!!(期待毛子赶紧开发这种黑科技战舰加入WOWS美巡科技树,口水ing…………),此外,美国人还有个配备16门6英寸火炮的航空巡洋舰设计方案,遗憾的是我未能找到该舰的设计图纸……

因为海军军备限制条约失效,因此这种混合型战舰对美国军方失去了吸引力,这种航空巡洋舰最终一艘也没有建造出来。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批万吨巡洋舰被改建为独立级航空母舰,以补充航空母舰数量不足的问题,独立级航母并没有半人马的血统,而是一种纯粹的航空母舰。

事实证明:

(1)航空母舰可以进行独立作战,大舰巨炮的时代已经终结。

(2)航母舰载机航程的提升使得侦察型巡洋舰在整个二战中失去了作用,并没有发生预想中的侦察巡洋舰炮战。

(3)雷达和大量建造的廉价护航航空母舰可以为舰队提供战斗机保护伞。

但是,美国人的对手,日本海军的最上号重巡洋舰,因为在中途岛海战中严重损毁,却被按照同样的思路改装成为了一艘航空巡洋舰,只是日本遇到了与美国人初期设计时的同样问题,最上号的高大舰桥阻碍了飞机起降,因此他只能搭载水上飞机,并不能起降舰载飞机。

假如……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华盛顿海军条约继续有效,而美国率先利用咬文嚼字的鬼点子建造了此类“半人马巡洋舰”,那么世界各国,尤其是太平洋上的日本帝国,必将效仿其做法掀起一轮新的航空巡洋舰的军备建造竞赛,那将是一个有趣的平行宇宙故事了。

大量建造的万吨级此类舰艇将被视为可以牺牲的代价,他们的存在将拓展亚洲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侦察和进攻能力,如果在爪哇海的ABDA舰队战斗序列中有几艘万吨级航空巡洋舰可供盟军使用,必将让日军前期进攻付出更惨重的代价,同时限制日军航空兵的作用,也许——Z舰队被日本陆攻击沉的悲剧可以避免。

二战之后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建造的基辅级航空母舰最为接近这种航空巡洋舰的理念,在起降舰载机的能力以外,还配备了凶猛的火力,不亚于一艘导弹巡洋舰,基辅和他的2号舰明斯克号,目前分别以航母酒店和军事主题公园的形式停靠在我国天津和深圳,而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原俄罗斯海军瓦良格号)就是他们的直系子孙,结果,我国反而成了航空巡洋舰理念的继承者。

~(完)~

这是一个海战爱好者的港湾

动图来自押井守《空中杀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