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道义放两旁,忠字摆中间

世人对于曹魏的谋士,公认排第一的,是荀彧,(163年-212年)。

曹操夸他是自己的张良。

这个称呼,一点不过分。荀彧不仅给曹操作出许多正确决策,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而且推荐了人才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

从荀彧长期担任尚书令看,荀彧处理政务的能力应该极强。同时,荀彧为官还很清廉,得到的赏赐都分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

可以说,荀彧几乎是位完人:上懂天下大势,下会各类政务,能识世上英才,不爱俗间钱财。

能得到这位完人相助,曹操应该三生有幸。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荀彧并未把曹操当成主公,在他心里,曹操只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

荀彧忠于的,只是心中的道义。

世人都说荀彧忠于汉室,其实未必。早在189年,荀彧26岁的时候,就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如果真是死忠,那时就与汉献帝不离不弃了。

董卓掌权,自为相国后,荀彧弃官回乡了!这说明他知进退,查凶吉,明生死。

他若是以汉室为天,应当站出来与董卓为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时间跳到212年,已经当了4年丞相的曹操,想进爵国公、加封九锡。

九锡其实应该叫做九赐。九锡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给予大臣规格最高的一种赏赐,它主要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铗钺、柜鬯九类物品。九锡,是当人臣的最高荣誉。

荀彧认为曹操这种想法不妥,他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被自己最重要的谋士反对,曹操不开心了,甚至愤怒了。

同年,在征讨孙权时,曹操让10多年没离开许昌的荀彧劳军。荀彧到后,曹操让他留在军中。后来,荀彧因病死在寿春。

在随军期间,不知道曹操和荀彧如何交谈和沟通。

两人之间,肯定有对话。从197年开始,荀彧就没离开过许昌,这次征讨孙权,完全没有必须请他出山,之所以请,肯定有曹操的用意。最直接的用意,是争取荀彧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关于两人的交流和沟通,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留有痕迹的,是两年前,210年,曹操写的《述志令》。

在《述志令》里,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文章最后,曹操还把自己食邑三万户,退了两万户。

东吴攻击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述志令》,是曹操对东吴的反击。

荀彧对曹操的劝说,激起他的怒火:刘备、孙权不懂我,你荀彧还不懂了吗?我哪里是不知道忠贞、退让、爱人的人?

生于155年的曹操,这时已经57岁。

或许,曹操在想:我一个年近花甲之人,还要亲自带兵打仗,你荀彧比我小8岁,你来劳劳军,再体验一下其中的辛苦吧。坐在许昌的宫殿里,也许同样案牍劳身,但肯定比不上行军打仗的艰苦和危险吧。

或许,曹操借劳军,加深和荀彧的感情。

或许,曹操也在让荀彧出来看看,除了他曹操,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还没有更好的道义之路?

这三个现实,也许才是击倒荀彧的源头:于情于理,曹操都是他和他的家族必须支持和依靠的人;于道于义,曹操还不是他心里理想的人。

忠于人,还是忠于道,这个问题把荀彧放倒。

他的生命结束了,他的困境同时解放了。

《三国的秘密》

郭嘉:换位思考,正确决策的不二法则

陆逊:管不了自己,就管不了别人

吕蒙:学历是暂时的, 学习是永远的

鲁肃的情商境界:面若死井,心如大海

周瑜:如果我活着,不会让孙夫人回娘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