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承之:让那“乡愁”谱写出这个新时代的新乐章

让那“乡愁”谱写出这个新时代的新乐章

 江西赣州 毛承之

  “ 据台湾东森新闻、台湾中时电子报等媒体报道,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大学时期就读外文系的他,还没毕业就在文学刊物上投稿诗作,受到梁实秋赏识后出版诗集处女作《舟子的悲歌》;毕业后,更与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等当时文坛上活跃的青年诗人们,共同创立蓝星诗社,《蓝星》周刊也成为文坛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着作。(参考消息网2017年12月14日)http://news.sina.com.cn/o/2017-12-14/doc-ifyptfcn0333084.shtm

  说到乡愁这个名词,让人记忆犹新的恐怕就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乡愁》一诗。他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其实,他的这种乡愁,也就是许多中国人的心声,即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家国情怀铭记在心中难以忘记。这种乡愁,说大一点,也就是一种爱国爱家的千秋家国梦的传统情怀,也是一个个漂泊在外游子们的心声,真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两岸之间的乡愁,更让人觉得中国人要更加团结,不能分离。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那首广为流传的小诗,他的“乡愁”更是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他与大陆难以割舍的投手举笔之间。我亲自看了一份余光中老先生自己写的亲笔手迹,他用那刀刻似的笔,写下了那么几个字:客乡情浓(我记得这样几个字),这是他在泉州之时,为一个叫李玥彤的女士题写的字。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他回到家乡之时,当然会不由地感到这种“客乡情浓”的情怀。而这种“客乡情浓”的情怀也正是他那一种朝思暮想一直值得惦记的“乡愁”写照了。

  也就是说,当浓浓的“乡愁”不见了,变成一种“客乡情浓”,那就是一种乡愁的升华,一种乡愁新的感悟。他用“情浓”的字眼代替了“乡愁”,这不由地让人感概与惊讶。为何他在家乡这边与人共话之时,不提“乡愁”呢?为什么要用这种“客乡情浓”代替他那份“乡愁”,因为他在他老家的这些地方走走,到处都是盛情的招待,要感谢的是“客乡情浓”,而不是一种原来梦幻的、有诗词意境的、令人不断遐思迩想的乡愁。

  是呀,正是大陆这种“客乡情浓”,大爱无疆般地化解了余光中自己作为一个大陆去台后新客家人的乡愁情怀,使之印象深刻的,就是这种真真切切的“客乡情浓”,远远胜于自己笔下写的那份广为传颂的“乡愁”!当那份乡愁不见了的时候,应该是自己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梦想之地的时候,无论是看到一草一木,还是遇到乡亲们,都能感到这份情浓!

  新时代了来了,这不仅仅是开启了一个大陆的新时代,而且也开启了两岸之间的新时代。新时代之下的乡愁又是什么呢?希望有人能像余光中老先生一样的笔,写下那份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乡愁典故或者是经典诗词。余光中的乡愁,应该是代表那个时代的心声。而今的乡愁,又是什么呢?这也值得每一个人自己去书写,因为每一个人的乡愁也不尽相同的。

  但是,无论怎么样,乡愁肯定要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连与相通的。如果每一个跟上这个大时代进步的乡愁不再那么飘荡、不停漂泊,这个中国梦的复兴振兴之路也就不会走得那么辛苦、那么艰难,这会让人无限神往。

  其实,历史的记忆,就是一份浓浓难舍的乡愁。不能忘却的记忆,就是不能忘却的乡愁。乡愁也寄托了那一代代人的所想所思所望,也值得追问。为什么乡愁值得人们追问与深思呢?这就是因为人们都会有所向往、有所希望,希望这辈子过得更为实在一些,让那种乡愁的遗憾走远一些!乡愁,其实也是一种梦想,也是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逐渐成长的地方。这就会让人想起: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辉煌以及历史遗憾,但是,无非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我们在心中那份乡愁似的遗憾少了许多。如今余光中先生走了,也留下那份属于他的乡愁,也不由地让人感概。但是,对于更多的人们来说,更要倍加珍惜这种美好家园梦想,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那份乡愁变成奋发图强的中国梦进行曲!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毛承之:著名经济学者,提出中国新剑桥方程理论、人民币购买力公式,著有《三级变位与国际通货学说》一书。

附:投稿及稿酬发放须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