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国际】张玉庭 | 由郑板桥改诗想到(外一首)

 由郑板桥改诗想到
(外一首)
作者/张玉庭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张玉庭《读者》杂志首批签约作家。执教于高校中文系。出版小说、散文、随笔、寓言、童话、刊首语集等计14本,有文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多种语文教材和多种年选、双年选和精品选。
【作家/诗人作品】 
由郑板桥改诗想到
张玉庭
有个故事。
郑板桥小时候,曾随老师一起外出春游,经过一座独木桥时,恰好桥下淹死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于是老师就此吟诗,念道:“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不料刚刚吟毕, 小小年纪的郑板桥就问了一句:“老师,您认识这女孩子?”老师说:“不认识。”郑板桥于是批评道:“那您肯定错了。”老师惊问其故,郑板桥回答:“既然您不认识她,怎知她年方十六?又怎知她因风落水?再者,三魂何形?七魄何样?如此写来,岂不是不明不白。”老师于是问道:“这女子是谁,难道你认识?” 郑板桥回答:“我也不认识。”“那么,你看此诗如何修改?”那老师本来以为,此一问定会难住郑板桥,却不料郑板桥笑了笑,想了想,然后朗声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听了,惊异他小小少年居然如此聪明,也就立刻赞不绝口地说:“好!果然改得妙极!”
自然,这故事足以说明郑板桥的极度聪明,这就是,当改诗碰到困难时,不妨妙用疑问句,既然不知道这女孩子是谁,就不妨用“谁家女多娇”提问;既然不知她落水的原因,就不妨用“何故落小桥”提问;既然“三魂”与“七魄”皆过于抽象不够具体,就不妨改为具体可感的“青丝”与“粉面”。而且,上述妙用疑问句提问的改动还能给人一个重要的启发,这就是,当需要表达的信息还不甚明了时,不妨改用“疑问句”--正如郑板桥的小诗,虽不能准确反映出不幸少女的年龄与死因,却照样能反映出有女不幸死于桥下的事实--内容虽不确定,表达却十分清晰。反之,如果强行加上“年方十六”、“风吹落水”等表示确定的词语,则只会使小诗破绽迭出,败笔连连。
自然,这个小故事还足以说明“质疑”的力量:
质疑才能发现漏洞,质疑才能纠偏改错。
从那口大钟说开去
张玉庭
参观南京大钟寺时,千万别忽略了那口大钟。
因为这是国内现存的最大的古钟之一。
导游说,原钟有三,一名“鸣钟”,一名“立钟”,一名“卧钟”,因战乱前两钟已不知去向,现仅存“卧钟”。
其钟高4.27米,底边厚0.17米,重32吨。传说,该钟初铸时,久铸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铸工之女眼见父亲愁眉不展,为救父命,毅然跳入熔炉中,钟乃铸成,怪不得钟旁有“三姑娘庙”,就是为了表彰她的救父之举的。所憾者是现已无庙,活活地少了点什么。
自然,导游这么一说,那钟也就格外迷人,给人留下了一个极深刻的印象。
于是想起了游曲阜孔府时众多游人的一个遗憾:只因没带导游(注:内行者也可以叫“导游”)他们常会忽略两个意味深长的字和一幅奇形怪状的画。
先说孔府正门对联上的两个字,这必须由导游指引才能发现。
那联蓝底金字:“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笔力遒劲,但只有经导游提醒解释后,来去匆匆的游人们才能注意到,上联“安富尊荣”中的“富”字居然不带上边的一“点”--此乃“富贵无顶”之意;下联“文章道德”中的“章”字更是出笔不凡,“早”字中的一划居然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此乃“文章通天”之意。
再说孔府内宅墙上的画,画中有兽,其形其状象狮而非狮,导游说:“这既不是传说中的麒麟,也不是现实中的狮子,而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叫贪!”于是人们便盯着这“贪”细看--但见它的脚下与周围皆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也被它独霸着,但它仍不满足意欲吞日,结果吞日不成反掉进大海活活淹死!那么,把这么个既张牙舞爪又可怜兮兮的“贪”画在墙上,究竟意欲何为?导游说:“显然是要以此告诫孔家后代:为人切不可贪!”而随着导游的指点细想开去,人们也就觉得这“富”“章”二字与这个叫“贪”的怪兽皆发人深省!不是吗?
从积极意义上看,“富无顶”与“文通天”以及“须戒贪”的说法,不是很符合人们共同的心理并且是人们一贯追求的吗?
再试想,如果没有导游的提醒,游人们只顾一路向前,能发现这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吗?
游而无导,游必少趣。
此说也许偏激了,但细想却不无道理:正如孔府中来去皆匆匆的游客,如无导游,能发现这神奇的二字一画吗?
~~~~ 诗艺国际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