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家乡过年新时尚/陈锋
一句“回家过年”,浓缩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习俗和殷殷亲情,这亲情是根、是爱、是儿时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思念。
承蒙同事们的偏爱,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今年回家过了一个踏踏实实的春节。除了守岁酣睡在父母身旁,每天还尽量多走走、看看,亲眼目睹了家乡发生的变化。
我的家乡位于豫东大平原的项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那里虽然无山无水无矿产资源,但一代代的先民们还是比较勤劳、朴实和善良的,为后人开拓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当历史的车轮驶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以农耕为主的项城人就把视野的瞳孔放大了,加快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刻理解和探索尝试,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在探索中推进改革,先后转型了项城制药、莲花味精、机械制造、热力发电、棉麻纺织等一批国有企业,借鉴沿海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了以皮革、防水、建筑、制笔、针织、劳保用品等为主的乡镇企业。当时由于项城招商引资力度大、方法活,最多时曾有16个国家来项城合作投资做生意,莲花味精销售全世界、名列该行业全球第三大集团,项城的生产总值没几年功夫就跃升到全省前列,也是全省最早5个撤县划市城市之一。近几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家乡一届一届党委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城乡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下高速,眼前看到的就是宽阔的迎宾大道、整洁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腾飞的市标、川流不息的车流、熙熙攘攘办年货的群众,数不清的悬挂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一下子把城区堵个水泄不通,一下子忙坏了全市的交警同志。车,走走停停,我,看着想着,真的感到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心中的喜悦也由然而生。
到家后,弟弟说已经在市里的宾馆订好了房间,但我执意要住在家里,回家过年吗,就是回来陪伴父母、陪伴亲人的。
年三十上午,是我们家大团圆的时候,我们是个大家庭,四代同堂,父母今年都80岁了,父亲当了46年村支书,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和劳模,母亲先后被评为过项城市的“十大好母亲”和“十大好婆婆”,侄儿陈航也被评为过项城市的“十佳好少年”,今年我们全家又被项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家庭”。为了感恩父母、感谢家里的亲人们,我自告奋勇当主厨,两个弟弟左右帮忙,准备为全家人好好地做一顿团圆饭。正当我计划热凉荤素,蒸煎炸煮菜谱时,我妈说,不用做那么复杂,现在生活好了,不像以前,一到过年提前蒸很多馒头,炸很多鸡鸭鱼肉,现在都注重身体健康了,不喜欢大鱼大肉了,尤其油炸食品要少吃,对心脑血管不好。听到这,我不由一愣,这些油炸食物不都是过去过年时的标志吗,怎么现在连80岁的父母都知道吃多了不好?看来我Out了。这时,我弟弟帮着说,这些油炸食品不是一点没准备,只是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于是,我负责做8个凉菜,现炒6个热菜,他负责6个改良口味的蒸菜炖菜,这样也不失年味。满满三大桌,全家30多口人,小院虽寒,但亲情浓浓,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吃过午饭,按习惯,我妈指挥儿媳妇、孙媳妇们开始准备晚上看电视守岁时的瓜果、点心、食蔬以及守岁起五更时吃的年夜饭,男人们则聊天、打打扑克、打打麻将等。因为平时不常回家,我想去村里走走。我爸就说,让秋岭两口子陪你去吧。
秋岭是我堂弟,他媳妇又是前年当选的村主任。于是,他俩领着我开始到村里转悠。
先是村东,原先弯弯曲曲的106国道,现在扩建成60米宽的城市主要干道,路面平坦,绿化整洁,公交车来往穿梭,路灯红绿灯霓虹闪耀,两旁三层的店铺、门头规范统一,各家生意红火,买卖兴隆,由于地处城郊,城管较严,就连家庭垃圾都是定时收运,俨然城市化的做派。村北应中叔的面粉厂节日不放假,马达轰鸣,机声隆隆,据说是项城第三大面粉厂,一年盈利好几百万元,厂里上百号工人基本上都是附近村里家庭条件较差的村民,他这也在为扶贫攻坚做贡献。走到村西,我在努力的回忆小时候的印象,堂弟秋岭告诉我,以前小时候的好多地方都找不到了,现在都变成各种各样的小厂(场)房了。于是,他分别给我介绍了学功的防水制剂厂、应珍的钢材加工厂、应生的养猪场、二娃的养鸡场、喜成的养鸽场、学领的蘑菇种植大棚、国成的蔬菜大棚等等,村子周边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开发利用起来了。村南边是市里刚规划修建的环城路,同时,还规划了城南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因占村里一部分地,村委会正在积极协调,计划给村民争取一些门面房建设指标,也好让不靠路边的村民们也能拥有店铺做生意。我们走走转转,转了很多地方,发现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多了,封建迷信少了,反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多了,落后愚昧的东西少了,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最后,我说想到村委会去看看。村委会是由原来的希望小学改建的,因城市扩建,现在村里离城区近,孩子们都送到市里上学了,所以学校就没用了,一部分改建成村两委以及各种库室场所,一部分改建成村里各种培训教室、手工作坊、科普展览室等。近几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上大学出去的也多了,大家见识多广,对村委会的要求也高了,以前我们村人活络、脑瓜灵,村里相对比周边村富裕一些,一直是市里乡里的标杆,现在大家殷切期待着村两委班子能更强一些,更能为村里服务好一些,弟妹看着我,很不好意思地说,现在她们村干部的压力都很大。
三十晚上,自然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母亲准备的吃食很丰富,有花生、瓜子、核桃、糖果、点心、米糕、橘子、香蕉、苹果等等,全家人吃着说着笑着,小孩子们疯着闹着。除夕守岁,在我们家还有一些规矩。第一个环节是讲家史,主要是爸妈讲家庭几十年的变化,老辈人过去的贫穷和苦难,现在好日子来的多么不容易,勉励子孙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爱学善待,敬老孝贤,勤俭持家,不能忘本。第二个环节是家教,老爸根据掌握的情况,讲评一年来家里的喜事和新变化,比如,增添人口了,谁的学习好,谁立功受奖了,谁升职涨薪了,谁该找对象了,谁又找到工作了,等等,爸爸都一一点评表扬,让大家学习。第三个环节是家风,我们家在本村也好,附近周边的村庄也好,还是比较有些许威望和名声的,先后有18人考上过各类大学,4个研究生,分别有公务员、军人、护士、IT工程师、会计师、高技术研究员、销售总监、新闻记者、高铁员工等,平时打电话或回家,父母教育最多的都是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尊重领导,帮助别人。爸爸妈妈讲述的这些朴实道理,不论走到天南海北,都深深地印在每个子女心里。随着电视节目高潮的到来,我们家的除夕守岁也进入了高潮环节,父母亲自向受到表扬的孩子们发红包,向所有家人发微信红包,祝福全家幸福美满,然后是子女们依次给老人送上孝心钱、压腰钱,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钱不论多少,心意到了就行,在我们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子女们不论谁找到工作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都会给爷爷奶奶一部分,或者给爷爷奶奶买些东西,以表达孝心。接着,就是子女们互发微信、互发红包祝贺新年,全家人你发我抢,我发他抢,好不热闹,还有因工作忙没回来的孩子们也打来拜年电话,祝福新年,暖暖的小院,不时地爆发出欢乐的笑声,爸爸妈妈高兴的红光满面。直到凌晨十二点半,全家一起吃年夜饭,守岁才算告一段落。
初一早上,天刚麻麻亮,就要起床,到村里去给长辈人拜年祝福,这是老规矩。平时我们都在外面工作,利用过年的机会,到村里拜访拜访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并约好我哥、我弟一起去,结果转了几家,大家都没有起床,整个村里也没见着几个人,正纳闷时,碰见宝庆叔,他说这几年村里人的观念都变啦,过去拜年净说一些虚套话、客气话、不实在,现在不时兴了,都改成拜年交流会了,八点钟你去村委会看看吧。
寻思着宝庆叔的话,不到八点,我就来到了村委会,这时除了村委会的人,已经有十来个人在聊天啦。我的到来,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大家互相介绍着。不一会儿,陆陆续续又来了几十个男男女女,大部分是年轻人,还有些看热闹的小孩。大家说着拜年的话,交流着外出的经验,有的递烟,有的递名片,有的忙着加微信,村干部们不停地给大家介绍着情况,大家也不停地用手机拍着照,老少爷们都兴高采烈交谈着,我站在一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真为他们高兴。原来这是村委会为适应村里外出打工人员的要求,从前年开始举办的拜年交流会,就是把村委会平时收集起来的信息、资料集中起来,等春节大家回来过年时发布给大家,同时,再把大家从外面带回来的信息、经验整理后传递给其他人,其目的就是让全村人了解更多外面精彩的世界、掌握更多的发家致富本领和信息,把村里建设得更美好。随着大家交流的深入,不觉间中,我也被他们拉入其中,我的电话也被要走30多次,微信里也加满了很多熟悉的乡亲们的“小名”和“外号”。
从村委会回到家,沿着村里平整宽阔的水泥路,看着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各地牌照的轿车、越野车,以及漂亮的二层、三层楼房,心中不由得万分高兴。
作 者 简 介
陈 锋,男,汉族,1964年5月出生,项城市人,硕士学位,从军28年,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现任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曾在全国、省级等报纸、杂志、网络及新媒体发表文艺类作品40多篇。
重要通知:根据广大作者的要求,【“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延长一个月,至农历的正月二十(即2018年3月7日)截稿;统计期为10天,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3月18日)出奖!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