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下细粉(散文)
最近喜欢上了抖音,每天在抖音里可以看到许多稀奇有趣的事情,还有一些劳动的场景,往往会勾起对往日的回忆。前天看了一段农村下细粉的视频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老家就在农村,对下细粉情景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看着看着,不禁让我再一次梦回童年。
我记得那时候农村人,秋天把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种到地里,每年还往往会有水利冬修,父亲在村子里是的主要劳力,每年的冬天兴修水利工程的时候,总是少不了父亲的,从当年的挖茨淮新河,到每年的泉河清理河道,父亲往往会去个十天半个月的,好在地里就没有活了。到了农历十一月底,这时候天也冷了,每天开始结冰了,乡亲们也闲了。乡亲们就会在这时酝酿和张罗着下细粉的事儿。我家每年也要种上几亩的红芋,收了红芋以后,就开始磨粉,加工粉面,晒粉面。每年我家总是加工好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粉面的,卖了几百斤,往往留几百斤下细粉,村里下细粉的活当然也少不了父亲,所以每年我总会去一遍遍地看他们下细粉。
下细粉这活儿,说起来很简单,其实也不容易。首先是在谁家的屋山旁边搭上一个大棚子,支上一口大锅,放上一口大缸,再准备几个红大斗盆。当然还要几个青壮劳力,因为下细粉是一个体力活,一般的人也吃不消的,下细粉的锅往往是用砖头支的带有烟筒的那种拉风的锅,因为要烧烟煤,那时候每家每户用的还是拉风箱的那种地锅。
到了下细粉的时候,要加工细粉的人家就拉着自家用红芋做成的粉面,便会从四面八方朝加工细粉的场院涌去,小孩也会屁颠屁颠地跟在后边。加工细粉的场院里,就立刻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场所,大家伙便都涌去东瞅瞅,西望望,拉拉闲话,论一论今年细粉的行市情况,算一算收成几何,再加上插科打诨,小院里便不断溢出欢声笑语,人们的心情就莫名的晴朗,整个村庄便有了过节一样的气氛。
下细粉是门综合性的活儿,几个人须密切协作才能干得了。其具体分工:有和粉面的,有烧火的,有端着瓢子下粉丝的,有从锅里捞粉丝的……万事齐备后即可烧锅,与锅灶紧靠在一起的是一口盛满凉水的小水缸。在烧锅的同时开始和粉芡。这活儿多半由两个人一起干:只见他们系好围裙,撸起袖子,在大斗盆里倒入粉面、明矾和温水,“呼哧呼哧”地搅和起来。和粉面是个挺吃力的活,不一会儿,他们的脸上就沁出密集的汗珠。
当粉面和到软硬适中以后,掌勺的人就把一团和好的粉面泥放进均匀的钻着圆孔的平底铜瓢里。他一只手端着铜瓢,另一只手不停的用一个小木槌敲打着瓢里的粉面,柔软的粉面便从瓢孔里应着这震动漏出来,扯成一缕缕细细的线,落在了下面铁锅里滚开的水中。遇到开水,细粉很快就被煮熟了,漂了上来。于是,坐在灶旁的人就不失时机地拿两根长长的细棍把它们挑出来,麻利地放进灶旁盛满凉水的缸里进行冷却。然后把缸中的细粉把它挂在一根根的棍棒上,这种棍棒叫粉杆子。粉杆子其实就是一根根干净的小木棍,这些小木棍二尺多长,粗细均匀,结实耐用。粉棒多由各个下细粉谁家庭准备。通常用自家的棉花杆或者用小树杆。细粉挂在粉杆上后,就把它们放在院子中用长长檩条支起的架子上。
头一天加工的细粉,挂在外面的木架上,到了凌晨,还要起来把细粉上淋上点水,让它结冰了。这样的事情我跟着父亲没有少起来干,因为每年下细粉的时候我家往往是最多的。等第二天清晨,原本柔软的粉条,就变成了冰冰一样了。人们将这些结冰的粉条,拉到寨沟里,把沟边的冰冰打开放到水里,让它化冻,在寨墙上拴好长绳,绳上系上好多的绳鼻子,用来挂粉杆子。待到水里细粉上的冰冰融化了,日头爬到一树高了,便沟里细粉捞上来,挂在绳上。这种经过冰冻程序的细粉,既筋道又耐煮,风味独特。所以下细粉的时候,往往先看看第二天上不上冻。
等到细粉晒半干的时候还要把细粉拉一拉,让细粉一边多一边少,干透以后,就可以抽出粉棒,一杆子一杆子地叠放好,每五、六杆子捆成一捆,一捆十几斤。捆好的大多留作年根前卖,落在地上的我们就开始拾起来,放到袋子里留作自家吃。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每到晚上的时候最喜欢到下细粉的屋里去玩,因为下细粉的地方很暖和,过去孩子们一到冬天,两个小手常常冻得裂成一个个的小口子,上面又干又脏,就像干裂的树皮,等到大人一天的劳动结束的时候,大人往往会把锅里的热水盛出来让孩子们烫烫手,暖和暖和。有时候还会从锅里捞出一个个粉面疙瘩,我们称为粉卜鸡,几个人一人一个吃,那时候觉得一个粉卜鸡是那样的好吃的。要是自家下细粉的时候,从锅里捞出的断掉的细粉也往往会很多,母亲这时候会没有挂上杆的细粉弄回家直接用佐料拌一拌就可以吃了,有时候回去炒一炒,那真的是一种美味了,现在想来还是直流口水。
这些年来,在老家种植红芋的越来越少了,村里的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很难见到下细粉的了,家乡的细粉那种味道恐怕是很难再吃得到了。现在想来真的很怀念家乡的细粉,怀念那个童年,怀念那段下细粉的往事。
作者简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