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变迁

电影的变迁

□徐秀华

闲来无事,我便到街上逛逛,发现文化站门口正在放电影,电影幕前坐着好多手拿蒲扇的老头老太,他们一边看着电影,一边闲聊。那满脸的幸福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四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情景。

露天电影

那时候,乡村娱乐活动贫乏,一到晚上黑灯瞎火,除了听到几声狗的狂吠外,便只有纺织娘在草丛里发出的“织织织”的声音。为了丰富乡民的娱乐生活,乡政府偶尔会送戏下乡。放电影就是其中的保留节目。每当看到拖拉机拉着电影器材突突突地声势浩大地从村前经过时,我们总是会追着拖拉机跑。看着电影放映员将大荧幕安放在公场上,大家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热闹极了。

记得我第一次随奶奶看的电影是王文娟演的《红楼梦》。白色的屏幕就放在乡里的公场上。天还没黑,场上便挤满了人,大家都自带板凳早早地坐在屏幕前,迫不及待地等着电影的放映。由于人头高矮不一,后边的人看不清楚,于是有人便站在板凳上看,这动作有点悬,一旦前面人流涌动,后边的人很可能被挤得跌下板凳,为此,常有人为看电影而头破血流。但这些对于爱好看电影的乡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待爷爷忙完所有活计赶到那里时,好的座位都被人占住了,站在后边我也看不到。没办法,爷爷只好把我放在肩头上,虽然看得清楚,但爷爷的肩头太瘦,肩骨突出,窄小,硌得我屁股疼,坐在上面极不舒服。再加上我也不懂唱的啥,于是在爷爷肩头上扭来扭去的,搞得爷爷都无法看戏,于是爷爷将我从肩头放了下来,嘱咐我别跑远,然后专心致志地看戏了。我在人群里像泥鳅一样钻来钻去,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屏幕的反面,这里没有一个人,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的活动,听到他们的对话。我甚感奇怪,这里不是也可以看嘛?为啥别人都宁愿挤在那里站着看,却不愿到这里舒舒服服地看呢?后来,当我把这消息当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告诉爷爷时,爷爷先是一愣,然后开怀大笑,他摸着我的头,慈爱地说:“你这个小傻瓜呀,你没发现在那里看,人都是反的吗?”“反的”我疑惑地晃了晃脑袋,这个问题对于我这个只有六岁的头脑来说未免太深奥了吧。

不过从那次以后,我特别爱看电影,不是为了欣赏故事情节,而是奶奶为了能让我看电影时能安静点,总会买一些零食堵上我的嘴。我呢,还可借机认识一些外村的小朋友。大人们在看电影,而我们在电影的反面扮家家,捉迷藏。有一次还不小心掉到了草木灰坑里,爬了半天才上来。虽然搞得灰头土脸,挨了奶奶的训斥,但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后来上了学,识了点字,对电影中的内容渐渐有了点兴趣,有时候,父母还会问我电影讲的是什么,我也会鹦鹉学舌似的讲给他们听,虽然前言不搭后语,但父母依然听得很认真。记得有一次,宝应湖农场放《武松打虎》,当时我们刚学过这篇课文,文字描写毕竟不能满足我的视觉要求,我特别想看看电影是怎么表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但宝应湖离我家大约有五六里,那时还没有自行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走路全凭两条腿,我和村里的伙伴约好,一放学便去,肩上扛着凳子徒步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扛得我肩膀都失了知觉。记得那时刚下过雨,虽然表面的雨干了,但内部还泥泞不堪,我一脚踩空,一只鞋子踩进了泥洼里,好半天才从泥洼里拔出来。虽然狼狈了点,但看电影的强烈兴奋还是让我忘记了眼前的不快。于是我们继续往前走,那天的电影看得特过瘾。这是我第一次独自看电影,虽然拍摄效果跟现在无法比拟,但那种极大的满足感让今天的我想起来依然是兴趣盎然。

1979年,由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制作的《少林寺》问世,开启了武打片的先河。记得那时候,人们像发了疯似的追随着这部影片,那种狂热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粉丝热度。光这部影片我就看了不下五遍。我们班有个同学还滋生出到少林寺当和尚练武的想法,于是他与另一个同学在一天夜里不辞而别。家人急死了,四处打听依然杳无音信,过了好多天,那两个孩子被警察送回来了。原来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小偷,身上的干粮、零钱全被偷走了,只得沿街乞讨,晚上睡在桥洞里背靠背取暖,忍饥挨饿的日子实在受不了了,当和尚念头也渐渐地熄灭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便找了当地的警察,警察派人把他们送了回来。据说这两个十二岁的少年回来的时候瘦得皮包骨头,心疼的家人抱着他们哭了好久。

黑白电视

自1982分田到户后,农民兜里渐渐有了积蓄,好多人家有了电视机。那时流行的是熊猫黑白电视,12、14英寸的,屏幕很小,远没有电影看得爽气。但电影看起来不方便,而电视就不同了,想看就看,方便得很。

记得1989年,爷爷用他的退休金给我们买了村里第一台熊猫牌电视机。当这台电视到家的时候,左邻右舍都围过来,指指点点,那兴奋劲不亚于拾了金元宝一样。

记得那时正在播放金庸改编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每到六点,院子里便挤满了人,父亲将八仙桌搬到廊檐上,小心翼翼地将电视机放在上面,天线绑在走廊的柱子上。为了防止天线随风乱晃而引起的电视波动,父亲还特地在天线的四周围了一层布。当《射雕英雄传》熟悉的粤语歌响起的时候,原本叽叽喳喳的院子立刻沉寂下来,连最调皮的孩子也停止了哭闹。《射雕》独特新颖的拍摄手法,新潮的穿衣风格、演员的精湛演技给当时的中国影视送来了耳目一新的时尚之风,全国人民对这部电视剧的痴迷简直达到了疯魔的地步。那时候,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繁华都市,谈的都是《射雕》,那时候的情景至今想起来记忆犹新。我想那时候,可爱的国人们为了能看到《射雕》,光我们村,熊猫牌电视就足足添了五台。

彩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不再是稀罕物,人们淘汰掉了小小的黑白电视,换上了大彩电,那时候买一台彩电大约需要两三千块钱,相当于五六个月的工资。所以女孩子嫁人时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有一台彩电,彩电也成为农家婚嫁的重要物件。

那时的彩电以日本索尼价格高,质量好。很多年轻人都把目光锁在索尼身上,但我们没钱买这类洋货,只能买国产货——熊猫。记得为了便宜两三百块钱,还找了熟人。可是看了几日后,这电视总是莫名其妙地关机,试了几次无效后,老公便狠狠拍上一掌,也许是怕疼,那电视又活过来了,就这样在死去活来的煎熬中,电视便彻底地熄火了。无奈之下,老公只得找当时的熟人调换,那时候坐车极不方便,虽然金湖离涂沟只有二十公里,但却要倒三发交通工具,先是坐车,到了三河闸后,把电视机搬下来,再去坐船,坐完船后,再找辆三轮车将电视运到店里。来回一趟要一天,来来回回倒腾了几趟后,老公也不愿意了。后来老板实在不好意思我们这样来回倒腾,便给我们换了一台电视机,那台电视机色彩比较浑浊,看起来有点花,但有总比没有好,我们依然对这台电视宠爱有加,这台电视整整陪了我们十年。

液晶电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五花八门的电视种类也应运而生,什么液晶电视、平板电视、crt管电视、投影电视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让人眼花缭乱。2006年,我们在金湖县城买了套商品房,装修完毕之后,我们特地到商场挑了一台五十六英寸的液晶电视,那电视分辨率极高,连演员脸上的小小雀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过,老公还嫌不够,又从网上购买了家庭影院,将电视影像打在对面的大白墙上,这样便像在电影院里看得一样爽。好是好,但这套家伙占位且安装费事,我们也只有在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拿出来炫一炫。

因为喜欢的节目不同,我们也经常为抢夺电视主权发生争执,老公喜欢看探险、时政、球赛,而我却喜欢泡肥皂剧,看着我窝在沙发上为主人公的命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像疯魔了一样,老公总是嗤之以鼻。于是,常常趁我有事的时候调台,争执无效后,气得我直接把电视关了。后来经过协商,中午电视归他,晚上电视归我。但电视剧有时中午也连续播放,所以偶尔还是我占有得久一些,好汉打不过赖汉,对我的出尔反尔,老公也只得无可奈何地说:“真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也毫不客气地回报给他一个白眼。

手机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家里的电视之争得到了彻底解决。为了极大满足我的电视瘾,我还加入了优酷、腾讯会员。这样少了很多广告,而且可以连续看,免了我的“相思之苦”。以往看电视,每每看到高潮的时候,它就戛然而止,那种抓心挠肺想知道结尾的感觉真的让人非常不爽。而且你也不能整天盯着电视看,我们总要被别的事情所干扰。总不能把电视背在身上吧,而手机却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由于没有代步车,每天上班坐公交、等车要耗费两三个小时,为了不浪费这宝贵的时间,我便将好看的电视剧下载到手机上,在车上看。我还给手机装上了架子,一边做家务一边看,两不耽误。由于长期盯着手机屏看,眼睛越来越模糊,一测之下,竟然近视了。天呀,用了半辈子的眼睛竟然得了老年近视了。为了保护眼睛不再受伤害,于是我便改看为听,虽然看不到人物的表情、动作,但依据说话时的声调想像他们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乐趣。

3D影院

今年,老公突然兴致大发,邀请我去看3D电影,看到他兴致那么高,我也不好拒绝,于是便跟着去了。我们在机上刷了票,戴上影院特配的3D眼镜走进包厢。我环顾四周,这个包厢不大,大约能容纳二十人左右,整个房间像一个白色的圆球。乳白色的真皮沙发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特别柔和、舒适。屏幕在哪呢?没有屏幕怎么看电影呢?正当我好奇的时候,包厢的灯突然熄灭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还没来得及惊呼出声, 只见一条大蟒蛇张着血盆大口向我扑了过来,眼看就要到跟前了,我赶紧摘下了眼镜,那蛇一下子变得是那么遥远。老公转过头说:“怕了,要的就是这效果,摘了眼镜看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呢?”听了他略带戏谑的话,我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了出来,嘴硬道:“谁怕了,我只不过不习惯而已。”说着戴上了眼镜。这电影跟我以前看的电影不一样。以前看的都是平面电影,人物与人都有一定的距离,可是这电影就好像把我拉进了故事之中。那些山呀水呀好像真的一样,人物触手可摸,我仿佛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那种逼真效果是我从未经历过的,视觉感受真的令人震撼。

自从看了3D影院后,我跟着了迷似的,每周都要看一部新上市的影片。从条件简陋的露天电影到高端、大气的豪华影院,电影的发展虽然只是祖国发展进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透过这朵浪花,不正是祖国巨大发展变化的缩影吗?

徐秀华,1971年5月出生,现为银涂镇中心小学一名语文教师。爱好文学,常爬格子锻炼思维,看着文章变成铅字,是人生一大乐事。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淮阴语文”旨在“普及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爱好写作的朋友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现有关注者8000余人。平台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对所有来稿一视同仁,择优录用。平台发表文学作品、教育类文章、大中小学生习作等。欢迎赐稿,投稿邮箱:278640024@qq.com 首次来稿请附作者简介(100字左右)及近照一张,并请加主编微信huaiyinyuwen(岁寒善友),以便红包返还读者打赏。

(0)

相关推荐

  • 看电视的记忆

    如今,电视机早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标配,只是在显示屏大小.功能多少等方面有些差异罢了.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看电视当然也都是在自己家里.而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里都还没有电视机.偶尔看上一次黑白电视,大都不 ...

  • 电视机的变迁

    ​不像现在,是大数据网络时代,上世纪80年代,老百姓了解外界,主要靠电影和报纸,报纸主要是机关单位有,老百姓很少有. 由于是住在镇上,所以我的家乡很早就有电影院.记得当时我正在读小学,天天晚上守在电影 ...

  • 【山西】薛文法丨散文/影视的变迁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薛文法:1972年生人,山西稷山人.自号汾滨儒生,运城市作协会员.出身农耕之家,执教私立学校.生平酷爱文学,作品寥若晨星,多为零碎平凡之作,鲜有鸿篇传世巨著.耳听经济大潮激荡之声 ...

  • 柴扉别集(29)给清贫找个富裕的理由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29) 给清贫找个富裕的理由 张国领 调回河南之后我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同样是省会城市,郑州比合肥发展快,至少快十年. 这不光体现在城市的规模和建设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光从外表看, ...

  • 想起黑白电视——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5)

    [家教智慧 第375期] 想起黑白电视 过大年,吃饺子,看春晚已成为现代过年的经典. 看春晚当然少不了电视.从过去的黑白电视,到后来的彩电,再到现在的液晶,电视是越来越高级.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 ...

  • 从《红番区》到《阿凡达》再到《唐探3》:春节档电影25年变迁史

    ©深响原创 · 作者|吴祎珺 编辑 | 吕玥    "憋了一年"的春节档终于在今天拉开了帷幕. 这是国内电影市场阔别一年的第一个大档期,也是全行业经历撤档.停业.限流等一系列波折之 ...

  • 经典戏曲电影

    经典戏曲电影

  • 原唱翻唱都好|1979年电影插曲黑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样的封套画风,一看就是文革结束后了. 密纹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电影歌曲>(片号 M-2411)为中国唱片社在1978年发行,汇集了11首电影插曲,有的是历史录音,有的是新近录制的. ...

  • 游戏改编电影的限度与可能

    来源:文汇报2021-05-08 09:59 作者:车致新 王凯.古天乐.韩庚.杨祐宁.古力娜扎.刘嘉玲--今年五一档最有"星光"的影片非由同名经典游戏改编的<真·三国无双& ...

  • 51档,这10部电影,你期待哪一部?

    五一即将来临,一大波好片正在路上,你最期待哪一部? 1,悬崖之上 由张艺谋执导,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领衔主演,余皑磊.飞凡主演,雷佳音.沙溢特邀主演的谍战电影,于202 ...

  • 清明节档电影《生生》,聚焦生死话题,堪称台湾版《送你一朵小红花》

    关于生死题材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前一段时间热映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就是其中一部,最近,又有一部关于生死话题的电影要上映,那就是<生生>. 该片将于4月2日上映,导演安邦,主演 ...

  • N刷之后,依然最爱,陈凯歌导演15年前拍的这部电影,你看懂了吗?

    有多少观众和我一个,尤爱玄幻题材的电影? 这其中,另我印象深刻的,有三部电影,一部是白百合主演<捉妖记>,一部是陈凯歌导演的<猫妖传>,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另一部陈凯歌导演 ...

  • 这5部关于狗的电影,你看过几部?

    国庆假期无聊,看了一些关于狗的片子,太好哭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盘点一下,关于狗的片子! 1,忠犬八公 爱狗人士必看的一部电影,这部剧改编自1925年,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该片在2009年8月8日上映 ...

  • 9月电影推荐,《信条》《花木兰》《阿凡达》等你最期待哪一部?

    影院开业已经一月有余,许多电影也纷纷定档,就在最近,就有7部电影定档,你最期待哪一部? 1,信条  9月4日 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他曾执导过<盗梦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