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行
云南之行
文/徐继忠
云南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之一,因为那里有海,有山,有古城,还有神话般的传说。
终于有个机会前往,我那激动的心脏就开始躁动起来,上网查看旅游线路,购买远行的相关物品,掐指计算还有几日就要出发,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出发日的到来。
那天,平时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我,一夜却是辗转难眠,天刚亮就催促妻子起来,准备早餐,害怕误点超时。上午9点30分,我们从淮安淮州宾馆出发,乘坐专线大巴去南京禄口机场候机。下午16:00点,在办理验票(登机牌)、安检等手续后开始登机,随着飞机轰鸣声的由小到大,飞机倏地离开跑道,飞向浩瀚的天空。我的座位紧挨眩窗,位于飞机翅膀旁,虽然噪声震耳欲聋,但仍然不影响我对窗外云的好奇。随着飞机高度和地形地貌的变化,云层多姿多彩,赏心悦目。隔窗近望,云彩一会儿如缕缕白纱擦机而过,一会儿又如硕大的花朵悬在空中;凭窗远眺,厚厚的云层如白皑皑的瑞雪,普照大地,似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感;堆积突起的云层又如丘陵、山脉绵延不断,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光芒;临窗下瞧,积云又像厚厚的棉絮,整齐地堆砌在广袤的田野上。飞机飞越高山上空,云层又玩起了捉迷藏,神不知鬼不觉地跑了,山脊郁郁葱葱的树木隐隐可见。越过高山,灰暗的云层迎面袭来,犹如空旷的田野上浓雾一般,除了能看到机翼外,上不见蓝天,下不见地貌,给人一种畏惧的感觉。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飞机于下午18点30分经停遵义茅台机场进行补给清检。等待两个多小时后,20点45分飞机再次起飞时,天空已经漆黑一片,只见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目送我们前行。一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昆明机场,待地接旅行社送我们到宾馆时已近晚上23:00点。
(一)
我们旅行的第一站是洱海、罗荃半岛。
第二天7点10分,我们从下榻的昆明西南宾馆,登车前往久负盛名的洱海。大理的洱海形如人耳,呈狭长形,南北长40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4个小时的车程,临近中午,我们到达风光秀丽的洱海龙龛码头,准备坐游船前往罗荃山。站在码头,环顾四周,洱海就像一块深绿色的翡翠,镶嵌在苍山与玉案山之间,青山绿水,天高海蓝,秀色可餐。登上游轮,沐浴着暖暖的春意,微风吹过,海面上金光闪闪,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浪花,一股愉悦心情油然而生。然而,在这风景如画的背后,却有一段凄美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位帝王的女儿刚成婚不久,其丈夫就率兵外出征战,多年未归,有人说他已战死疆场,公主得知,日夜哭泣,泪流成海,最终寿命殆尽。恰逢此时,丈夫荣归,相聚之时,又是离别之时,丈夫痛不欲生,对天发誓,自己要化山守洱,一辈子与妻子相伴,从此便有了洱海与苍山。
大约二十分钟后,游轮靠岸,来到我们游览的罗荃半岛。此岛位于洱海东岸,三面环水,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沿着石阶向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题有“南海仙境”的观音菩萨寺庙,其两侧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一行三十余人,没有人能认出。
随行的导游说:“多日”、“多月”组成的字,只有在康熙大词典才能查到,如今的新华字典已没有这些字了。左侧一处峭壁上,镌有汉司马相如“此水可挡兵十万,昔人空有客三千”的留言;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有诗“洱水狂波撼动碧天,岛浮玉几洗名贤”来赞颂洱海。半岛最高处,耸立着金碧辉煌的罗荃塔,罗荃塔四面都是罗荃法师的佛像,但表情各不相同。塔尖无顶,什么原因无法考证,至今仍是罗荃塔的一个谜。
(二)
第三天,我们的行程是:登玉龙雪山、赏蓝月谷、逛丽江古城
早晨,我们从丽江的金恒大酒店出发,前往神秘的玉龙雪山。该山位于丽江市北面大约15公里处,是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终年有积雪的山脉。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据说至今还无人征服,让我纳闷的是8884米的珠穆朗玛峰已有多人登上,为什么玉龙雪山的扇之陡还是处女峰,而且还终年有雪?怀揣着疑问,使我更加向往,更想一探究竟。
第一张
大巴车疾驶在山路上,沿途两边,既有农作物,也有个头不高的云南雪松,常绿植被并不丰富。车到半山腰的停车场,为了预防高原缺氧,发生高原反映,我们在此下车,购买了氧气瓶,随身携带。为了御寒,我们还租赁了羽绒服,穿在身上。再往前走10多分钟,我们就到了海拔3356米的大索道起点站。因为天气晴朗,风力较小,所以我们能幸运地坐上大索道,直接到达海拔4506米的观赏平台。
站在平台,俯身下看,杜鹃、红杉、云杉、冷杉、松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各个海拔纬度的山坡上,满山遍野,郁郁葱葱;双目平视,晴空万里,蓝天如镜,游人如织;仰望主峰,十三座峰峦连绵不断,宛如一条巨龙,腾越飞舞,蔚为壮观。或许几日晴天,温度回升,冰雪融化,诸多山脊已露出庐山真面目。主峰扇子陡,因其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与玄武岩,酥脆易碎,黑白分明;峰顶似有一柱白烟,冉冉升起。
离开雪山,换乘电瓶游览车,到达雪山脚下的蓝月谷。
玉龙雪山的冰雪,升温融化,进入雪山东麓的蓝月谷,汇流成湖。湖水湛蓝,清澈见底。站在湖边,双手掬一捧湖水,面向雪山,轻轻地拂在脸庞,祈祷心中的期盼,清除心中所有的杂念。湖岸四周,植被繁茂,远处雪峰映衬。在这水天一色的美景中,喧嚣繁杂已无,内心极其宁静,这种神圣境地,让人极目敬仰。
雪山的磅礡,蓝月谷的安逸,山坡植被的俊俏,仿佛一幅幅诱人的山水画,展示在远道而来的客人面前。眼前的美景使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眼看太阳快要落山,司机师傅急忙驾车带我们返回,到达丽江古城,已是黄昏时分。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之初,地处云贵高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传说当时纳西族的首领被朱元璋赐姓“木”,木字外加一个口,就是汉字的“困”,人住在里面相当于把自己困死,这很不吉利,为了避讳,首领就下令不许建城墙。这个说法是否科学,不去考究。
走进古城,首先看到的是丽江古城标志性建筑物两个大水车,有人说它是母女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再往里去,街巷纵横交错,水系四通八达。一座座石桥,连接着大街小巷。行走在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大都是砖木结构,斗拱飞檐,雕刻着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花纹。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顾客盈门。大大小小的酒吧、茶楼,门前大红灯笼,形状各异,其倒影随水飘荡,影影绰绰。酒吧内,霓虹灯闪烁诱人,歌手一边弹琴,一边歌唱,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商业气味。边走边赏,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古城中心四方街。
四方街,是一个梯形小广场,彩石铺地,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白天游客摩肩接踵,晚上也热闹非凡。广场中央,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纳西族人正与游客共舞,此时此刻,我也按捺不住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一边欢呼,一边跳跃。
(三)
前一天的疲劳还未消除,我们从下榻的酒店又登车,踏上了参观和体验大理扎染,观赏大理古城的旅途。
大理的扎染,主要在周城,这里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扎染以白、青两色为主,白色象征着吉祥,青色则象征希望、纯朴和真挚。青白结合就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我们来到了白族一周姓居民家,这家的房屋是云南白族典型的“三仿一照壁”的院落。落坐后,村民拿出部分做好的正方形半成品扎染布料,编上号码进行发放,每人一块,几位白族村民不停地在桌前桌后教授游客如何扎缝,做好后放入以板蓝根为主料的染缸中。大约半个小时,我们的作品陆续出缸。瞧:大家手中的扎染作品,有的蓝底以蜜蜂、蝴蝶为图案,有的则以梅花、虫鸟为图案,每块扎染,凝重素雅,形象生动,布局合理。
下午观赏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的南城门,文坛巨匠郭沫若题写的“大理”二字,遒劲有力,顺畅大气。
沿着繁华的复兴路,我们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观赏古城风貌。城内建筑,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道路也用青石板铺设,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优雅,一切的建筑显得古色古香。街道两则,商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有的在购物、有的在拍照。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户户养花。巷中有些老宅,花木扶疏,呈现“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
洋人街,在大理古城知名度特高,商业味道最浓,由于时间短暂,我们也只能匆匆而过,没有时间认真观赏。
大理古城与丽江古城相比,各有千秋。大理古城虽没有丽江古城那么喧嚣,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却要比丽江沉厚。
(四)
离开昆明恒盛大酒店,去游驰名中外的云南石林。
石林,距昆明70公里,在彝族自治县境内。它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而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走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石林湖,但它是人工湖,而不是自然湖。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到石林游览,看到石林山多水少,就说:“有山要有水,有水就不那么枯燥了。”于是,当地政府将原先的洼地,挖掘成如今的湖泊。在这平静的湖水中,因有一石极像传说中的观音,所以也有人把此湖称为“观音湖”。
再往前走,早已名闻遐迩的“石林”两个红色大字出现在眼前,远远望去,就像两颗红宝石镶嵌在耸立的巨石上。这两个隶书大字,是爱国将领、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在1931年视察石林时所题。
沿着山道往上,即可到达望风亭。站在六角亭下,石林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千姿百态的石林,有的平地而起,有的矗立如林,有的峻拔如墙,真是峭壁万仞,石峰嶙峋;有的又如千军万马,古堡幽城,飞禽走兽,人间万物,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神奇迷人的石林,就像一幅幅神韵流动的天然画卷。
然而,这些美丽的画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资料记载:2.7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许多多厚厚的大石灰岩,经过了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长年累月的风雨剥蚀,从而形成了今天叹为观止的石林。
越过大石林,进入小石林景区,绿油油的草坪上,有一块秀丽的耸石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形似女子,好像头带斗笠,肩背竹篓,身穿淡黄色的服饰,这就是民间传说中能歌善舞、聪颖美丽、不畏权贵的阿诗玛的化身。
此次云南之行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故将其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徐继忠,1986年毕业于盐城商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从事财会工作15载,现供职于区直某单位。年轻时,喜欢写作,有多篇财务会计类文章在省、市财会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