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力命】努力和天赋哪一个更重要?
我们开始分享《列子·力命篇》,这里的“力”就是人力,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努力,做事;而这里的“命”是天命。
这一篇是列子论述“人力”和“天命”之间的关系的。
其实这是一个在我们人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努力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很多人把“知命”理解为认命,很多人理解的知命是一种直接躺平的态度,反正对抗不过命运,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于是就心安理得地躺平了。
但我们前面《列子·仲尼篇》里面讲了,列子所说的“知天命”,并不是一种认命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在“知”和“行”的基础上的“知天命”。
孔子55岁还带领一众学生花了14年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和治国理念,68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行程数千公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孔子依然坚定信念,毫不动摇。
在陈国被人围困,在卫国被人嫌弃,在宋国被人陷害,在郑国与弟子失散,多次都差点被饿死荒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知天命”绝不是消极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相反是一种在知天命基础上的积极人生观。
介绍了“乐知天命”的思想,其实在列子的《力命》这一篇里面,也论述了这样的关系,而列子的重点是强调”知命”的重要性。
列子讲了一段人力和天命的对话。
人力对天命说:你的功劳能给我比吗?
天命说:你为人间万物做了多少贡献,竟然和我比起功劳来了。
人力说:人间万物的长寿与夭折、困苦和显达、高贵和低贱、贫困和富有,这些都是我的能力所控制的。
天命说:彭祖的才智不及尧、舜,却活了800多年;颜渊才智出众高于常人,却只活到32岁就死了;孔子的仁德不在诸国诸侯之下,却被围困于陈国、蔡国之间;纣王昏庸无道,品德心性远不及微子、箕(ji)子和比干,却是万人之上的君王。
伯夷、叔齐空有一身节气,却饿死在首阳山。
狡诈的季氏却比老实的柳下惠更加富有。
如果这些都是你的力量所能控制的,为什么不该长寿反而长寿,而应该长寿的却早早死去了呢。
圣人生活困苦而逆贼却达官显贵,贤者地位低贱,愚昧之人却高居上位,善人一生贫穷,恶人却非常富有呢?
人力说:按照你这样说,如果我对人间万物并没有功劳,那么人间万物发展成这样,都是由你主宰成这样的吗?
天命说:既然称之为'天命’,为何一定要由谁来控制主宰呢?
我只是让事物顺其自然发展,推进合理的,放任不合理的,人间万物是长寿还是夭折,困苦还是显达,高贵还是低贱,富足还是贫穷,我怎么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并不存在一个主宰者,天命也只是顺其自然规律而已。
庄子《天运》中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天地万物自然运行,并没有什么主宰,并没有人维系着,但依然运行良好,生生不息。所以,人并不是什么万物的灵长,也不是宇宙的主宰。
列子这里说“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不管是生存还是灭亡,都不是由一个人的意愿和外面某种力量掌控的,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人的智慧对它并没有什么作用。
列子说,该生的生,这是天命所在,是一种福分;该死的死,这也是天命所在,是一种福分。
该生存的却死去了,这是上天的惩罚;该死去的却依然活着,这也是上天的惩罚。
天道没有边界,它自然运行着,天道只遵循自然规律。
天地之间的运行,是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是不可僭越的。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不会偏私任何人,但常常却帮助那些符合和顺应天道的人。
天道自有规律,是不可逾越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我们的努力还有用吗,或者说还需要努力吗?
这看起来跟前面儒家思想的“乐知天命”的思想有点矛盾。儒家思想强调知命的基础上的“知”和“行”,而道家思想则强调天命的必然性。
其实在并不矛盾,儒家和道家只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讲的。
道家思想讲天命的必然性,儒家思想是讲人生的可能性;道家思想从外在大自然的角度讲,一个人的生命是被很多随机性左右的,我们能掌控的外部因素其实很少,所以要“知命”;而儒家思想从一个人的内在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讲的,在知命的基础上,我们依然需要努力和实践,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知命并不是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而恰恰是自己人生的起点。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就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两个层面讲了对“乐知天命”的理解。
道家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接受现实的不确定性;而儒家思想讲在接受现实的不确定性基础上,才应该去多多实践,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知命会让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不至于痛苦和沮丧,因为从天道上讲,努力和成功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努力求知,努力实践只是让人生有更多可能性,让人生更有意义。
这也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个是游方之内,一个是游方之外的原因。
一 End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