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的语言总是言简意赅,说到人生,老...

哲学家们的语言总是言简意赅,说到人生,老子只说“出生入死”,王东岳的解释是“人一出生就是奔着死亡而去的”,这解释清楚直白,所以至今记得。

老子的“洋铁粉”、西哲最后一位堪称大师的海德格尔说“人是走向死亡存在者”。我们可以想象,任何一种“存在”不都是“走向死亡”的吗?

老子把“出生入死”的人类划分为三等,在这个“走向死亡”的队伍中,老子说有一部分“插队者”。利益当前,不少人争先恐后,唯独对待死亡,没有人愿意争先,但却以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在争这个“先”——你敢说自己不是吗?而且这部分人还真不少,占整个队伍中的三分之一。

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用现代话说就是:在排队奔向死亡的队伍里,长寿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本该长寿的,结果因过分供养而“插队”提前走向死路。原因很简单,就是“厚养”,要么海吃海喝,要么依赖针药,给生命太多负担。

那些真正珍爱生命的人,不会遇到伤人的野兽,也不会遭遇兵戈的伤害,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独特的本领,而是他们懂得身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冒险涉。

老子告诉我们,长生久视的根本在于:和德,虚静,至柔,无为。

“和德”就是阴阳平衡不失调,内外环境都协调。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农民稼穑,顺应时节,该下种的下种,该归仓的归仓。人的精气神也是这样,心大能量小,造成焦虑、贪求、奢望多了,与自身承受能力不相配,负荷造成重压,自身能量不能贯之于周身,身体垮了,没了根本,还奢谈什么养生?

“虚静”就是“致虚守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但老子不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没有任何欲望,人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而是不要心生“更多”的欲望、私情、邪念,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大自然、环境、身体已经自备足够的生存要件,无须更多的个人意愿。俗话说“德不配位”,要的多自然承负不起,运转不灵,势必造成负担。

“至柔”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的至弱至柔,是“复归于婴儿”的至弱至柔,是“和之至”的赤子之柔,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知足知止,是能强而不逞强,能争而不强争的处下谦卑。

“无为”就是不给身体增加负担,自然养生,该吃吃,该睡睡,顺其自然,身体不需要的就不要进补,进补就是“有为”,有为就是不道,“不道早已”,赶紧从“插队”中脱离出来。#我要上头条##老子道德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