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与“言语道断”

老子之道与“言语道断”

兹将研读《道德经》的笔记陆续登出,目的是求教于方家。由于水平所限,对经文的理解难免有谬误之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理”之处还望知者不吝赐教。

1  老子之叹

对于人们不能正确理解他所论述的道,老子非常遗憾的叹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第70章,以下只注章节)。

“甚易知,甚易行”说明“大道至简”,是应该能通行无碍的;“莫能知,莫能行”是因为道家将老子的道吹嘘得“玄而又玄”,悟道者因吝惜传道,故作高深而设置屏蔽,使人们对道之理无法知、无法行;而学道者又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故如置身于云山雾罩之中,作茧自缚,因此对道难于知、难于行。“莫能知,莫能行”究其根源,似乎皆因此道无法以言语表述。

2  道何以难于表述

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听之不足闻,视之不足见” (第35章)、“搏之不得”(第14章)。因为出口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他自己也不知其名,所以勉强称之为“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 25章)。

据此,历代文人便得出了“言语道断”的结论,所谓对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类同于佛家“不可说”的虚空。因此也就将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解释为: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文中第二个“道”字被理解成了“言语表述”或“说出来”的意思。

这种理解真的对吗?

3  老子以道路隐喻其“道”

据南怀瑾老先生考证,“道”这个字作为“言语”或“说”来使用,仅自唐宋才开始的,此前“言语”、“说”等意的表述都是使用“曰”字。老子是不可能按后时代的语言习惯写文章的,所以将“道”字解成“言语”或“说”是不确切的。

《说文解字》中对“道”字解释,除了有形而上的含义之外,还有“通达无歧是谓道”之说,其《释名》“言人所践蹈也”。

据此,“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应作为 “践行之道”理解。全句解释应为:这个道是可以践行的道,但并不等同于寻常车走人行的道。

老子在行文中也曾多次以“道路”隐喻其形而上的道。

比如在第53章中有“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的语句。“径”是什么,小路也,该句中与此对应的“大道”当然就是大路了。所以该句联系上文应解为“大路很平坦,而人们却偏好走小路”。圣人是反对走小路的(《论语·雍也》:“行不由经”)。所以在本章之首,老子告诫读者“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识是畏”,该句联系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假使我有点常识,当然要行于大路,最怕的是(人们走小路)。

老子在第23章中也有以道路隐喻其“道”的表述,比如“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意即从事(我)道的人,即是同路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既是同路人,(我)道也乐于接纳他。

就如现代人一样:既然你我是一路人,当然可以进我朋友圈。

4  生活中以道路比喻其它理念

老子以道路比喻形而上的道,这种发明已被现代社会继承下来,比如“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关乎人民大众前途命运的大事”这句话中,“道路”二字本意是跑汽车的马路,但用在此处所表征的是社会制度,涵盖的是理念范畴。

我们日常所说的某人“路子野”,这个“路子”是指人际“关系”或办事所疏通的关节。还有上面说的谁和谁是“一路人”,是指他们在性格上或品行上是一类人。

以“道路”隐喻理念的类似事例很多,由此推彼,不难理解老子以路喻道之言。

一旦勘破老子“以道路比喻其道”这一妙招,他所揭示的道就会从玄妙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从而面向普罗大众,就如旭日冲出海面,照破重重迷雾光耀大地。

老子揭示的道是形而上的玄学,能够悟道的人除了勤奋外,还必须有天分,而且要有一定的缘分。但这不影响我们对道的理解,更不会阻挡我们普通人循道而行。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第63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探索大道。

(0)

相关推荐

  • 儒释道本是一家

    儒释道本是一家 儒释道其名为三,其道为一,形而下各有不同,形而上互相贯通.当学问做到融会贯通的时候,其讲经说法,教化世人也不过是因景设法,随物赋形罢了,至于所体悟的大道,又岂能用言语讲得出?其言语不过 ...

  • 深度解析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大家好,这里是三宝易学堂,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首先我们来先看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

  •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无轻诺必寡信,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之道,并不难懂,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唐玄宗说是"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此话不确.滞言不是不悟的原因,没有疏通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什么是老子的“道”——“对立统一”的终极展现

    "对立统一"原理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大基本原理之一,"道"是"对立统一"原理的终极产物. 老子是如何发现道的 你看见左手了吗?--看见了.那你 ...

  • 上善若水,兵形“象”水:道家老子的道与兵家孙子的兵有哪些异同

    我们都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强者总是比弱者有更多的生存之道,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弱者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选择依靠和被动服从,所以,便有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又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强 ...

  • 老子的道

    4.<老子>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着中心概念"道"而展开的,然而<老子>的七十三个"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统一,却有不同的意义.有些地方&qu ...

  • 老子的“道”,比天还大,比地还久

    文/李学山 世人总说老子思想消极,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又喜欢"道法自然"? 成功人士喜欢"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更多的是表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一种自己效法 ...

  • 七擒孟获,诸葛亮没有告诉你的老子之道

    圣悊老子说: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穷." (<德道经>第八章<请靓>) 意思是说: 修之身德道大成者,他们获得的圆满成功,在常人看来有些缺 ...

  • 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老子>首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学者理解有分歧.本文从<老子>的成书背景出发,指出第一字的"道"是老子思想的"道&quo ...

  • 老子的“道”,怎么又变成“大”了?

    老子的<道德经>满篇都在讲"道",可是在第二十五篇老子给道定名的时候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原来它有两个名字,一个是" ...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究竟是什么?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 老子之道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