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第一课:亲身体验

本文是廖晓东老师关于“环境教育”系列第2篇文章。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人类能够利用语言系统间接学习知识,这是人类超越所有动物的学习能力。

但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亲身体验是不可缺少的认知环节。

中小学阶段的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界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促生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摄影 徐越平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涅在他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中,主张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应该遵循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他把涉及到情感、观念、态度方面的学习独辟一类,指出“即便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更细致的语言说服,对于改变观念和态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观念和情感的变化,与榜样的作用和人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密切相关”。

环境教育理念自形成之日起就强调“到自然中学”,可以说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理论及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准。

从教育部2003《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实施内容来看,国内中小学教学内容已经渗入了环境教育的要素,目前小学自然课、中学生物课,都有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在教学手段上多限于课堂上的传授与讲解,辅以讲座、图片展览、影视作品欣赏等等。

这种教学方式在传授相关科学知识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兴趣难以持久,在情感培养、观念和态度转变等方面实际作用甚微。

环境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大自然。

摄影 张相茹

中小学环境教育首先就是情感教育,我们应当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观念、态度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身临其境,观察体验”,是现代环境教育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形式上的最大区别。

大自然是最容易被中小学生接受的审美对象,自然之美最能拨动学生向美向善的心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环境教育活动遵循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强调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去发现、观察、欣赏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感受自由生命所展现出的绚丽多姿,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遵循与野生动植物保持一定距离、最大限度地避免惊扰野生动物的原则,把观赏、审美情趣建立在现代环境保护理念之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态度。

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许多综合性科学知识,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提高中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如文学、摄影、绘画、音乐舞蹈、动漫制作,生态学实验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

有组织的野外活动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合作、诚信竞赛、自觉维护自然环境清洁等优良品质,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上得到提升。同时,走近大自然的方法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

民间自然观察活动并不是围绕培养少数自然科学人才设计的,除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环境保护教育内容之外,它还有更多的社会功能,如: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健康娱乐休闲活动等。

对于中小学生,自然观察是把钥匙,它开启孩童的情感和心智。了解物种的模样,获知它们的名字,这些是自然观察活动的表面形式,实际上,通过实地观察物种,感受大自然的奧秘,孩童在内心深处迸发疑惑、好奇和惊讶,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愉悦中感知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和珍贵,最后转化为解惑求知的欲望,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最珍贵,最值得培育和保护的精神财富。

环境教育是一种审美与科学探求相统一的教学方式,把走进自然,亲身体验引入教学,有利于丰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育方式在情感、观念、态度培养和转化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好地弥补教育中知识与情感之间的缺失环节。

环境教育第1篇文章:

环境教育者,请不要吓坏孩子!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