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已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

一提起安史之乱,我们就会想到两个人物。即便你把教科书上讲的安史之乱全忘完,你也不会忘记这两个人。一个当然是安禄山,这个挑起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还有一个就是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一个是点火者,一个是灭火着。他们两人本应该做为对手,长期并存下去的,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放火的安禄山早早就死了,在长达8年之久的这场战乱中,安禄山其实只存在了1年多一点,也就是13个月便上西天了,但安禄山死后,为何安史之乱又过了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难道是担任平叛第一人的郭子仪水平不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狡猾而强大的安禄山

先说安禄山。这人很可怕。既然安史之乱是安禄山挑起的,说明这人有足够强的实力。的确,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放火者,他确实有夺取唐朝江山的实力。安禄山几乎具有一个枭雄所有的特征。首先是这人聪明的很,史载他通晓6种语言,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秒杀古今历史上许多智囊人物;他还做过一种叫牙郎的职业,相当于经纪人的角色,这种职业特能锻炼人,因为他要为做买卖的双方协议物价什么的,一桩生意能不能做成,经纪人的作用非常大。他要促成一笔买卖,就必须要精确算计,衡量各方面的得失,所以安禄山是非常懂得交易的。事实上,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交易。不,这句话是葛朗台说的,安禄山更牛,他认为天下就是一场交易。

安禄山为了成就这笔巨大的交易,为了得到唐朝的江山,是经过长期的周翔的谋划的。此人老奸巨猾,伪装成一副忠厚的样子,取得唐朝朝廷和唐玄宗的信任,然后翻脸不认人,背后捅刀。他究竟有多会伪装,举个例子。本来杨国忠是唐玄宗跟前的红人,安禄山的伪装能让唐玄宗不信杨国忠,而信任他。杨国忠这人虽奸,但他也不是个白痴,他很早就看出安禄山有反心。所以他就多次提醒唐玄宗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疑惑之下,想试探一下安禄山,就把他召进京城。但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时却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竟哭着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嫉妒我,想害我。”会六种语言的老安竟然说他不识汉字!这人可真是装到家了。

安禄山通过伪装和奉承得到皇帝的信任,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权在握。他期初在范阳郡城北曾筑起一座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的,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的,打算以后起兵造反用的。做为一个枭雄,安禄山把聪明、机智、狡猾、狠毒、武力等各种手段都玩到了极致。所以说他绝对是安史之乱中第一厉害的人物,没有他,就不存在安史之乱这个名词。但问题是,安史之乱刚开始一年,他就被儿子杀死了,那么为何这场战乱又持续了6年多?是平叛的军队不行吗?大名鼎鼎的郭子仪,难道他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而是水平不够高?接下来看看这个问题。

二、一关失三将,唐朝的平叛失去先机

一盘棋的输赢往往决定于它的开局,如果开局开得好,就可能一帆风顺;否则,就可能陷入被动。当时朝廷平叛安史之乱就陷入了开局的巨大失误之中,就是一关失三将。什么意思?这个关指的是潼关。潼关做为关中的门户,其位置非常重要。当初汉朝的刘邦以长安为都城,是经过慎重考虑过的,最重要在于长安易守难攻,而潼关正是为长安的防守而存在。所以后来的朝代多以长安为都城,包括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小朝代都看中了这一点,隋唐也就理所当然把长安当做国都了。

安禄山起兵之初,首先对准的是东都洛阳,不仅是因为洛阳离安禄山的地盘近,还因为它好进攻,没有长安那么多的屏障和防御体系。所以他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洛阳。然后剑指长安。而这时,唐朝朝廷需要做的仅仅是守住潼关就可以了。事实上,朝廷第一轮派出的平叛将领们都是这样想的。比如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由于仓促应战,带了临时凑的一群乌合之众来抵挡安禄山的精锐,结果被叛军打得一败涂地,被迫退守潼关。在当时的情况下,据守潼关这一招绝对是高招。但唐玄宗却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毁长城。

最滑稽的就在这里。潼关本来是唐朝的一个稳固的屏障,就像一个守护神一样的存在,唐朝不但没有利用好这个守护神,反而因为潼关而斩掉了两个战功赫赫、非常有战斗经验的名将。这还没完。斩了两个还不够,还有第三个。第三个更有名,就是哥舒翰。哥舒翰曾经是战神级别的人物,是那种善于打硬仗,在战场上不要命的主。他曾经屡次在对吐蕃人的战斗中立下奇功,比如公元749年的石堡城一战,他率军硬是拿下了唐朝多年来一直没有收复的石堡城,震慑吐蕃许多年。也让大诗人李白极为叹服,称他比古代的战神白起和卫青还厉害。哥舒翰的勇猛是连安禄山都忌惮的。所以唐玄宗才派哥舒翰去抵御安禄山。

但当时哥舒翰因为长期纵情声色落了一身病,卧床不起了,按理说不能出征。可唐玄宗着急,在杨国忠的鼓动下硬是让他带病出征。这也行,主帅也不一定非要冲锋陷阵,只要指挥得当就可以了。事实上哥舒翰的指挥谋划还是不错的,他跟高仙芝、封常清一样选择了坚守。安禄山照样没辙。可此时唐玄宗再次做出了一个弱智的选择,他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命哥舒翰主动进攻安禄山。这样哥舒翰无奈之下,大哭了一场,放弃了潼关的优势,到灵宝跟安禄山力拼,结果中埋伏而全军覆没。哥舒翰狼狈逃回潼关,被部下绑到安禄山跟前请降。结果被安禄山囚禁,随后被叛军杀掉。

这样唐朝因一个潼关而失去三大名将和数十万大军,在平定安史之乱开局就陷入巨大的被动之中。那么当时其他地方如何应对安史之乱?当时的郭子仪在干吗?

三: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初期的战绩

毋庸置疑,郭子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名将,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的将军。他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的成绩被朝廷录用,一直是很受朝廷信任和器重的将才和帅才。

在安史之乱刚爆发,郭子仪就开始了平叛之路,755年十一月,郭子仪因丧母在家里守孝,朝廷将之“夺情”启用,也是强行派他出兵抵御叛军的。只不过他没有参与洛阳以及长安附近的战斗,而是被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跟叛军作战。就是说刚开始,郭子仪的战事并不在唐朝核心区。因为当时安禄山造反已经蓄谋已久,他一发兵就是全方位的,并非一点爆破;除他外,还有史思明等,几乎同时向唐朝开火,气势汹汹,史无前例。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等是在关中、中原核心地区,郭子仪等则是在外围,唐朝也是在全面反攻。

郭子仪不愧一代名将,因为他远离朝廷,相对有较强的自由度,指挥战斗也就比较从容,不像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一再受朝廷掣肘。他很快就收到奇效,先是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南)等,似乎前程一片大好。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名将李光弼也大发神威,他自太原东进攻打常山,并克之;郭子仪率军出井陉关,与李光弼一同击破史思明数万军队,平定藁城;又南攻赵郡(今河北赵县),再度胜利。总之在郭子仪的努力下,唐军在中原的外围救火,如果这样下去,安史之乱也不会乱8年。

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艰难历程。

郭子仪在山西、河北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叛军。他在河北的行唐、沙河等地又接连打败史思明叛军,大大震动安禄山,于是安禄山只得派兵支援史思明。但郭子仪在李光弼等将领的协助下继续高奏凯歌,他们在嘉山大破敌军,斩敌4万人,逼迫史思明逃往博陵。河北各地在郭子仪大军的激励下,纷纷起来抵抗叛军,黄河以北形势一片大好。郭子仪遂决定一鼓作气,北征范阳,直捣安禄山老巢。如果按这种打法,平定安史之乱似乎指日可待。然而此时,局势发生了变化。

就在郭子仪在黄河以北屡奏凯歌之时,中原战事陷入泥坑。前线传来消息,哥舒翰兵败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紧接着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弃城而逃,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朝廷政权重新洗牌。唐肃宗李亨下诏令军队班师。于是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队五万赶赴朔方,直捣黄龙的计划化为泡影。

不过唐肃宗李亨相比他爹李隆基还是清醒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他的支持下仍有不少出彩的发挥,比如平定河曲之战,斩获颇丰。

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唐朝平叛前景一片光明。因为叛军一旦群龙无首,会陷入混乱。事实上,之后的安史叛军确实是一片大乱,他们也是各自为战,互相打杀,如果朝廷抓好机会,也会迅速结束战乱。

就在安禄山被杀不久,爆发了有名的睢阳之战,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同叛军顽强地战斗了10个月之久,成功地牵制了叛军的10多万兵力,使郭子仪得以从容地收复长安。之后,唐军剑指洛阳。杀死安禄山在洛阳称帝的安庆绪一看不妙,被迫放弃洛阳,逃往邺城。郭子仪又乘机收复洛阳。至此叛军吞并天下的企图基本破灭。

之后就是声势浩大的邺城大战,唐军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朝廷又发昏招,使此战失败,导致叛乱继续发酵。本来邺城大战,如果让郭子仪全权指挥的话,有可能一举拿下叛军,结束安史之乱。此战唐朝动用了20万大军,号称60万,大有一举歼灭叛军之势。可此战朝廷简直是太犯昏了。

首先,出战时间不够及时,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出兵,原因是肃宗忙于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长安,把军中大事耽误了。这还不算,此战唐军派了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等九大节度使共同出击,可谓气势空前,但却不设元帅,郭子仪是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统战。元帅前加一副字,基本没事了,结果造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这还不说,唐军不设元帅也就罢了,让副元帅顶上去也行,但朝廷却派了一个不懂用兵打仗的宦官鱼朝恩来当监军,让他来管副元帅和各个节度使。这简直自毁长城。原因是朝廷对各节度使的猜忌心理,恐怕他们权力太大再度反唐。

事实上,当时叛军两大首领安庆绪和史思明之间有很大矛盾,唐军若能同仇敌忾完全可以击败他们。结果让鱼朝恩这个白痴把事情给搞砸了。

先是唐朝各路大军围攻邺城,安庆绪死守,并派人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率13万大军来救,但他由于跟小安有矛盾,所以并不太想急于救援安庆绪,而是小战一下,夺取魏州后采取观望态度。这时是唐军的大好时机。759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进逼魏州,对史思明军来个各个击破。如果这样,先干掉史思明,则安庆绪不战自败。但宦官鱼朝恩却拒不采用李光弼建议。结果唐军围邺城四月不下,大敌当前,史思明为了大局,放下跟安庆绪之间的恩仇,开始出兵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赢得先机。

759年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众的唐军在李光弼等各节度使的统领下,在安阳河之北的相州,同史思明亲领的5万精兵大战,双方均伤亡甚重,不分胜负。关键时刻,郭子仪率军而来,唐军的胜利砝码顿时加重。但此时,历史跟唐军开了个玩笑。郭子仪军刚到达,未及列阵,便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各路军马尽皆惊慌失措,纷纷退军。结果唐军一退便不可收拾,自相践踏,死伤惨重。郭子仪只得退保洛阳,其余各节度使也退兵本镇。至此,最好的一次解决叛军的机会被浪费掉了。此战以唐军的大溃而告终,并且此战还有一个重大损失是,在收复长安和洛阳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李嗣业的阵亡。

相州之战后,一直妒忌郭子仪的鱼朝恩,趁机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结果唐肃宗将郭子仪召还京师,并剥夺了他的兵权。当然此后郭子仪又重新获得了兵权,但此一时彼一时也,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平叛将会继续拖延下去。后来唐肃宗驾崩,年轻有为的唐代宗继位,郭子仪又有了出彩的发挥。不过又有宦官程元振等出来搞事情,郭子仪曾再次被夺去兵权。

最后还是叛军大起内讧,曾经杀死老爹安禄山的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而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一盘散沙的情况下,郭子仪才抓住机会同仆固怀恩等名将把安史叛军最终解决掉。

所以就整个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来看,尽管安禄山死了,叛军的势力还很强大;不过群龙无首,唐朝完全可以抓住机会速战速决;但是由于朝廷的屡出昏招,尤其是邺城大战的惨败,造成平叛过程的一再延长。所以并不是郭子仪水平不行,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太行了,引起朝廷的猜忌,没有完全放权,而是让不懂用兵的宦官瞎指挥,才导致唐军在战场上的失利,错过平叛的大好时机,使安史之乱无限期延长。安史之乱最终尽管被平了,也使唐朝元气大伤,从此严重地走向了下坡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