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急救方—乌梅丸
第114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导读:乌梅丸在现代临床可以治疗各科多种疾病,凡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等复杂病机的病证均可应用。
【经典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乌梅丸方组: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方解:方中乌梅泻肝之热,收肝之逆气;黄连、黄柏,清泄内热;人参、当归,益气补血;附子、细辛、干姜、桂枝、蜀椒,通达阳气,使邪热有泄路
病因病机:厥阴肝热,肆虐上下;或热扰于上,寒虐于下;或蛔虫内扰而逆乱
治法:清肝益肝,通阳泻肝;安蛔、驱蛔止痛
应用方证
①肝热阳郁证
②蛔厥证
③上热下寒证
等等......
案例分析
贺某,男,19岁,农民。现病史:“腰痛”四个月。患者因1983年4月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坡,即送县人民医院,诊为“腰椎骨折”。正骨术后住院治疗四月后,仍然腰痛。
现症:“腰痛”,俯仰转侧则疼痛加剧,不能行走。诊毕细询病史,家人告知:“今晨进食油条后即腰痛加剧,须臾吐如一条。”
查体:形体消瘦如柴,腹大如箕,且青筋暴露,按之痛甚,面色苍白无华,舌体瘦小,脉细。
【辩证分析】:患者以“腰痛”就诊,前人将腰痛分为外感、内伤,并认为外感不离湿邪、内伤不外肾虚。然临证复杂多变,又不可仅局限于此,本例即是。患者四个月前曾有腰椎骨折,故很容易认为是瘀血腰痛。
由问诊得知其素有蛔虫史,且腰痛程度与进食油腻之物有关。查形体消瘦、腹大如箕、青筋暴露,显然是虫积之证。虫积日久,食人气血,故消瘦如柴、面色苍白无华、舌体瘦小、脉细。
【治法】:安蛔驱蛔、温脏补虚杀虫
【处方】:乌梅丸加驱虫之品
乌梅、川楝子各20g,川椒、红参各10g,干姜、细辛各3g,黄连、桂枝各6g,当归、制附片(另包先煎)各12g,黄柏、槟榔、使君子各15g,鲜苦楝根皮50g。水煎服,忌香燥甜腻之品。先服1剂。
【预后】:治疗效果药进1剂后“腰痛”减、晚间急欲临厕大解,用旧面盆接之,下虫半盆之多,腹大顿解,已能下床行走。继用健脾益胃驱虫之方,又下蛔虫数十条,而调理获愈。
药物法:【加减】
如因蛔虫形成肠梗阻,则多加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治疗蛔虫病,可加槟榔、川楝子、使君子等驱虫药以加强杀虫、驱虫之力。
蒲辅周医案:
腹痛(肠神经官能症)
白某某,男,4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日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约发3~4次,曾多次经北京几个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
诊为肠神经官经症,屡治罔效。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
先投四逆散合失笑散未效。思其病久有寒热虚实错杂之势,乃改投乌梅汤:乌梅9克,花椒4.5克,马尾连9克,干姜6克,细辛4.5克,黄柏6克,党参9克,当归6克,肉桂4.5克,制附片6克。药进1剂疼痛遂止,亦能进食,连服10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再犯病。
按语:蒲老认为,肠神经官能症,轻者多为胆胃不和,可用四逆散加味治之;重者多迁延日久,由气及血,由实见虚,由腑入脏,呈现虚实错杂,气血两伤,肝脾不调,土虚木克,则投乌梅汤屡见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