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政权终落谁手?

人们普遍看好项羽,因为项羽是将门之后,勇猛过人,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手下的部队和所占的地盘,位居群雄之冠。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一介平民、既无名望,又无多大势力的刘邦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力挫项王,登上了至尊的宝座。

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公元前202年, 刘邦置酒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在总结取胜的原因时他指出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扰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汉高祖刘邦用人独具特点,值得所有管理者认真学习。

1|对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大至社会、时代,小至团队、个体,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无一定数量的人才为他所用,是很难成功的。

最初,刘邦看不起知识分子,凡是戴儒冠来见他的读书人,他都要“解其冠,溲溺其中。”

对于此种行径,已是花甲的儒生郦食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他指出:要想推翻暴秦,成就霸业,就必须尊重知识分子。并提出了建立根据地、广屯粮草的建议。

这些都被刘邦采纳了,至此刘邦才站稳了脚跟。

之后,刘邦逐渐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特别注意招纳和网罗各种人才。

汉朝建立后不久,刘邦即下求贤之诏。诏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 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他要求各诸候、郡守举荐贤能之人,并备车驾迎至京师,给以重用,凡隐瞒不荐者,免官。

求贤若渴之情跃然于纸上。

讨平淮南王英布后,路经鲁国,汉高祖接见了儒学名家申公的老师及其弟子,并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历代皇帝祀孔的先例。

这也反映了刘邦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

2|善于发现人才

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的宝贵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识得人才,这就需要一双“ 慧眼”。

可以说刘邦对人才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萧何曾担任过秦沛县狱吏,后帮助刘邦起兵反秦,深得刘邦的信任。

当义军攻克咸阳后,诸将都忙着争夺金银财宝时,他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这就掌握了全国的户口、战略要地和社会情况,为以后封建国家的重建作了准备。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全力东向,而无后顾之忧,全赖萧何经营关中、巴蜀, 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使前线的粮饷、兵源得到了及时的补充,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由于萧何功劳卓著,所以刘邦在即位之后,论功行封,列萧何为功臣第一。

对此,有人不服:“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刘邦用了打猎的比喻:“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张良为韩国贵族之后,他曾变卖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失败后,他变更姓名,拜黄石公为师,学习《太公兵法》。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张良聚众相应,不久归属刘邦,为刘邦所赏识,成为重要谋士。

他协助刘邦制定作战方略,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均被采纳,为楚汉战争的胜利和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司马迁说:“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当刘邦占领关中想要就地为王的消息传到项羽那里时,项羽勃然大怒,遂摆下鸿门宴,想一举灭掉刘邦,形势十分危急。

最后刘邦得以全身而退,全仗张良事先透露消息,并制定了相应对策的结果。

秦亡后,项羽为防止刘邦扩展势力,便让刘邦到地处僻远的巴蜀汉中做汉王。

对此种不公正的待遇,刘邦愤愤不平,想倾全力与项王决一死战。

因为义帝曾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王之。

现在项羽全然不顾前约,把最先攻入关中、理应为关中王的刘邦,封为汉王。

当时刘、项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如果此时交战,吃亏的必然是刘邦,以卵击石,无异于自取灭亡。

张良看清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忍气吞声就国,并“ 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从而麻痹了敌人,保存了实力,为日后还定三秦、角逐政权作了准备。

尽管张良在整个战斗中未建立尺寸的战功,但刘邦却看到了他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故封张良为留侯。

临死前,吕后问:“陛下百岁,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刘邦说:“曹参可。 ”问其次,曰:“王陵可……。”

事实证明,刘邦对中央高级官员的这一安排,是合理的和颇见其效的。

曹参为相时,遵循前任丞相萧何的各项规定:“举事无所变更” ,继续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于是“天下宴然,刑罚罕用, 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吕后执政时,大肆诛杀刘姓宗族,违背高祖的暂言,分封吕姓子弟为王,刘氏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严峻的时刻,陈平、周勃等力挽狂澜,共诛吕氏一族,迎代王恒为帝,匡正了刘家天下。

3|合理使用人才

人才有多种类型,但并非都是全能之才,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擅长而已。

因此只有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不至因任用上的错位,造成人才的浪费。

所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在这一方面,刘邦做的很好。

萧何、张良善于谋略,被刘邦任为文职官员;

韩信、周勃长于攻城略地,被刘邦命为武职官员。

尤其是韩信,熟读兵书战策,颇富军事才干。

但在项羽手下始终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只能当个管守卫的小官,虽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然始终遭到拒绝,最后他弃楚投汉。

最初韩信并未受到刘邦的重用,仅仅被拜为管理粮饷的军需官。

萧何等人虽多次把他推荐于汉王,但汉王仍不委以重任,韩信心想在此处也不会有多大作为,便不辞而别。

萧何因多次与韩信交谈,深知他确与众不同,在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后,马上亲自去追赶。

刘邦对萧何的这一举动颇不理解,说:“逃跑的军官已有几十人,你不追他们,为什么偏偏去追韩信?”

萧何说:“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刘邦自然不愿做偏安一隅的小小诸侯王,他的目标是夺取天下,所以他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大胆地拜韩信为大将,统帅全军。

这件事在全军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它一方面说明刘邦对萧何的信任,相信所推荐人才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刘邦取人的态度是“乃唯才是用也”。

刘邦自起用韩信后,逐渐扭转了与项羽作战中连连败北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韩信被司马迁评为“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4|用人不疑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难免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和错误,但决不能因瑕疵就把整块玉毁掉。

既然使用了人才,就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才干,放手让他们去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决不能因为人才在实践过程中犯了一点错误,或没有犯错误,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招致别人的诽谤,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棒子把他们打死,而不给人才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或澄清是非的机会。

这种做法必然会造成人才心理上的负担,使他们缩手缩脚,不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事业的成就。

刘邦对陈平的任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陈平原是魏王咎属下的太仆,遭人猜疑而投奔项羽,后来他看到项王不能信人,就离楚投汉。

刘邦得知陈平在项羽帐下任都尉,立即封他为都尉,并且让他督察汉王属下的大将。

刘邦这一举措,招来了众人的非议,他们纷纷向汉王进言,说陈平三易其主,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又听说他在家与嫂嫂私通,人品颇不端正,而且他还接受诸将的黄金,多送者则得到高职位,少送者则得到低职位,认为这样的人决不能重用。

面对众人的言辞,刘邦拿不定主意,于是责问推荐陈平的魏无知。

魏无知说:“我当初讲的是他的才能,你今天问的是他的德行,这是两回事,有良好道德而无才能的人,你难道也用吗?楚汉对峙,我推荐的是有奇谋的人才,想的是他必定有益于国家。受贿赂的事,何必去纠缠它?”

刘邦不放心,又召来陈平问道: “先生侍奉魏王不合意,于是侍奉楚王,现在又投奔我,难道一个守信用的人应该这样三心二意吗?”

陈平回答说:“臣事魏王, 魏王不能用臣说,因此投奔项王。项王不能信人,他所用的人,都是家族,虽有奇士不能用,我乃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用人,因此归顺大王……。”

刘邦听了陈平的解释,觉得在理,便向陈平道歉,又赏赐给他许多钱财,提升他为护军中尉,进一步交给他监护众将的权力。

陈平不负刘邦所望:“常出奇计, 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对人才的信任,也可以从韩信的身上反映出。

韩信身为统帅全军的大将,在连克魏、赵、燕、齐后,成为楚汉相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谓“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他虽重兵在握,但在战争期间,对汉王忠贞不贰,始终未生叛异之心。

多次拒绝敌方的拉拢,原因就在于刘邦能以诚待之。

当项羽派武涉劝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时,被韩信拒绝,他的理由是:“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虽死不易。”

被他断然拒绝。

后来蒯通又劝韩信叛汉:“三分天下, 鼎足而居”,韩信仍然不为所动。

5|任人唯贤

刘邦用人,重能力,轻门第,不论是何出身,只要有才能,他都加以重用。

故其手下“多亡命无赖之徒”,大部分都是秦代社会中的下层人物。

以这部分人为骨干组成汉初的统治集团,赵翼名其为“布衣将相之局”,曰:

“汉初诸臣, 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 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博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萧给丧事者。漕婴则贩缯者。娄敬则鞔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这些人都为推翻秦王潮、 建立西汉政权立下了功勋。尤其是知识分子,史称“高祖以征伐天下,而缙绅之徒骋其知辩,并成大业。”

象萧何、韩信、张良、陈平之流,功勋最大。

而象郦食其,在战争期间,“ 常为说客,驰使诸侯。”他曾孤身一人入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占有千里之地、拥众二十余万的田广,促其罢兵与汉和好,使韩信能够顺利地挥师据齐,郦翁为此而献出了生命。

唐代大诗人李白盛赞他的壮举和贡献,评论道:“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开说骋雄辩,两女缀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麾楚汉如旋蓬。”

陆贾,“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居左右, 常使诸侯。”曾先后两次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放弃了与汉敌对行为,“北面称臣” 。

最终使南越重新归属到汉中央政府的领导之下。

他还经常劝说刘邦改变重武力、轻文化的思想。指出:

以武力夺取天下,决不能再单纯依靠武力来治理天下,正确的方法是“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并写《新语》12篇,总结了秦亡、汉兴的原因,以提供经验教训。

为了缓和农民的反抗情绪,巩固新生政权,他认为必须“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的学说被汉初的最高统治者所接受,成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据此确定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刘邦称帝之初,群臣大多不懂朝廷之礼仪法规,在皇帝面前饮酒争功,醉后还狂呼乱叫, 拔剑击柱,这些使刘邦极为不满。

博土叔孙通,自告奋勇,愿替新朝起朝仪。

他兼采古礼与秦代礼仪,制定出一套朝仪制度,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效果很好。

自此,皇权的神圣与威严体现出来。刘邦龙颜大悦,叹道:“吾乃今知为皇帝之贵也。”

6|论功行赏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使他们的贡献能得到相应的报偿。

人都是以物质为基出的, 作为群体中优秀的人才, 也不能超越于这一规律。

刘邦十分懂得利用奖赏来调动各种人才的道理,能及时地对人才做出的成绩加以肯定,并付诸于职位或物质的奖励上,这也是他高于项羽之处。

高起、王陵在总结楚汉成败时,指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正因为刘邦看重人才,并能与天下同利,所以不少人甘愿为其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纪信在荥阳被困形势危急之时,假扮刘邦,诓谝项羽, 使刘邦得以脱身,自己却被项羽烹杀。

周苛为汉守荥阳,城破被俘,项羽许以高官厚禄劝降,周苛拒绝,也被杀害。

7|虚怀纳谏,知错必改

纵观历史上成就大业者都能兼听不同的言论,凡是有可取的,及时予以采纳,以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刚愎自用,闭塞视听,唯我独尊。

刘邦“性明达,好谋, 能听”,能够虚心纳谏,乐于改正错误。

这就使他在处理许多重大问题时,很少有失误,即使有失误,也能在短时期内得到纠正。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取南阳、夺武关,攻入秦都咸阳,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捧着天子玺符,向起义军投降,仅存十五年的秦王朝被推翻了。

面对金碧辉煌的官殿,妖艳多姿的美女,以及数不清的珍宝,刘邦有点不能自持, 要留下了享受一番。

这时樊哙提醒道:“你是欲有天下,还是欲当富家翁?若欲有天下,就立即离开这里,还军霸上。秦宫的珠宝奇物及美女妇人正是“秦所以亡天下也。”

樊哙觉得有道理,但刘邦还是不愿意放弃现成的享受。

张良只好进行劝谏,他说:正因秦“无道”,现在刚刚进入关中“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刘邦并非是鼠目寸光之辈,当然不会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

所以立即“ 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同时贴出安民告示,“约法三章”

这样一来,“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从而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战于荣阳,刘邦中箭受伤,情势危急。

当时已经攻取了魏、起代、燕、齐等国,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请求立他为代理齐王。

刘邦正在危难之际,十分恼怒,骂道:“ 吾困于此,旦昏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在旁的张良和陈平赶忙示意他不要发怒,并轻声劝他说,汉军目前正处于图境之中,是无法阻止韩信自立为王的,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以防其生叛逆之心。

刘邦立即醒悟,马上封韩信为齐王。

之后调集韩信的部队来支援,在成泉打败了项羽。

历史上不少帝王在称帝前及统治初期,尚能广开言路,而一但功成名就、统治稳固之后,便不能继续保持这一作风。

刘邦则不同,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成为天下至尊的和平时代,他都能从谏如流,一切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依归。

刘邦宠爱戚夫人及其所生之子赵王如意,总想废太子刘盈,改立如意,在周昌、张良、叔孙通等人的劝谏下,他放弃了这一打算。

公元前196年, 英布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刘邦正生病,拒见群臣,樊哙冒死直入,以赵高之事提醒刘邦, 使刘邦振作起来, 亲临前线平定了叛乱。

8|有大度的胸怀

作为一个领导者,除了具备知人善任的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容人的宏量。

决不能因个人的恩怨,而置全局的利益于不顾。

季布原是项羽手下的大将,曾“数窘汉王”,使刘邦十分怨很。

西汉立国之初,刘邦就以千金悬赏提拿季布。

为了逃避抓捕,季布改装成奴仆,卖身在一朱娃大户人家。

朱家知道他就是季市,也不点破,同时觉得象季布这样有才能的人,整日混迹于奴仆之中,不能效力于国家,实在可借。

便通过滕侯夏侯婴转告刘邦:“ 臣各为其主用”,他当时那样做,是出于他的职责。

又说:“ 项氏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已之私怨求一人”

为什么要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个心胸狭窄的形象呢?

刘邦听从劝告,即刻赦免了季布,任命为郎,后又任为河东太守。

当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封二十名功劳卓著的文武大臣,引起了那些未被封赏武将的不满,不少人露出造反之心。

刘邦听从张良厚封“故怨”的建议,封曾背叛他的将领雍齿为候,稳定了诸将的情绪。

从而避免了汉初的一场内战。

甚至对敌对势力,他也能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抚,这尤为难能可贵

公元前202年12月, 与刘邦争天下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以鲁公礼葬项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校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

这表现了一个成就大业者所应有的风度。

与刘邦重视人才、吸引人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项羽对人才的漠视与排挤。

项羽出身名门,自幼就心存大志,曾指着巡游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

在反秦斗争中,他英勇作战,建立了盖世的功勋。

本来以项羽的声望和实力,重建一个新的政权完全是可能的,然而他却没有让历史这样写下去。

究其原因,用人的失误是一个重要因素。

项羽刚愎自用,容不下不同的意见,对有功之臣不能给以奖赏,对有才之人亦不能给以合理的任用,致使不少人才流失到敌方的营垒中,如能征善战的韩信,足智多谋的陈平等。

甚至连最忠心于他的谋士范增,他也不信任,迫使范增弃他而去。

最后项羽终成孤家寡人,其失败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

最为可悲的是,项羽在临死前还没有认识到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仍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实在可悲、可叹。

刘、项的成败,耐人寻味之处颇多,其中对人才态度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后果,最值得我们去思考。

9|

当然,人无完人,刘邦在人才政策上也有误区。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争取力量,打败项羽,曾封了握有重兵的几个将领为王,这在当时是必要的。

汉初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个,他们占据着大片土地,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

从公元前202年到前195年的七年中,刘邦以谋反罪,先后诛杀了韩信、英布、彭越、臧茶,废黜了张敖,韩王信、燕王卢绾投降匈奴,只剩下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

清除地方割据势力,对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实现中央集权化, 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采取诛杀的手段,则是不可取。

象韩信、彭越等颇具才华之人,只要安置得当,是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却使他们人头落地,令人扼腕叹惜。

这种“狡免死,良狗烹”的作法,为后来一些开国皇帝所效承,从而造成了我国古代人才史上的一幕幕悲剧。

为了消灭异姓诸王,刘邦不得不调动军队,连年征讨,使遭受数年战乱之苦的广大民众,重罹战火,医治战争创伤几成空话,

刘邦错误地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始皇不分封子弟为侯王,“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以至孤立而亡。

于是在翦除异姓诸王之后,他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企图依靠刘氏宗族力量,辅助皇权,以达到刘氏天下长治久安的目的。

然事与愿违,为争权夺利,这些同姓诸王逐渐发展成为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得刘邦的后继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直到汉武帝时,才解决了王国割据的问题,达到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0|

总之,刘邦由于“不修文学”,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

所以,初期的他,对作为人才主体的知识分子十分鄙视。

但在刘邦成就事业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使他逐步改变了偏见,对文化人由不重视到重视。

刘邦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正视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其能够容人、用人的前提。

在实践的过程中,他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措施,正是这一人才政策,使天下志士归之如流,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盛况。

刘邦的团队里,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最终击败项羽,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11|从刘邦的用人策略与艺术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国家与民族兴衰的大事,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一问题如果解决的好,那么企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就有希望。

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永无实现之日。

(0)

相关推荐

  • 郦食其战略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稳健不及萧何,他为何却最为刘邦喜爱?

    他就是郦食其. 郦食其(前268年-前203年,音丽异基),本名郦冀,字食其("食其"是西汉及先秦时期常见人名,无特别意涵,就似"无忌"),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 ...

  • 搞懂刘邦如何驾驭萧何、张良和韩信,再不会说自己身边没兄弟

    刘邦所处的时代,诸侯遍地,英雄辈出,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能带着张良.韩信.萧何这些略不世出的人才,攻城掠地,纵横天下,让他们舍命相随,这是为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司马迁抱着残疾之躯,早就一刀一笔,把刘 ...

  • 《资治通鉴》汉纪BC206:刘邦的用人之道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元年 公元前206年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

  • 非常厉害的识人术,你学会这五点,你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人性密码

    非常厉害的识人术,你学会这五点,你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人性密码

  • 雍正朱笔下的用人术

    中国古代历朝帝王各有千秋,清朝皇帝雍正的"用人术"颇具特色,在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中就曾有过精彩的评述.朱批奏折作为一种官文书本身就是雍正与其臣子之间的一种较为正式的 ...

  • 从韩信的悲惨结局看刘邦的用人之道,这不是豪赌,而是刘邦的用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千里马,不是要看他是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是如何做的.赵括说起军事谋略来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不说过赵括,但是赵括在长平之战的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赵国 ...

  • 牙科老板如何用人?学会以下四点,经营不用发愁

    随着口腔行业的发展,各大牙科对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由此可见用人的重要性.作为领导者,牙科老板要学会用人,对人才不要过于苛刻,求全责备得不到好效果.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牙科老板不例外,行业人 ...

  • 王熙凤的用人术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描述了清代中国府邸经济的繁杂而恢宏的画面,其描写经济和经济管理的篇章细腻而详实,是封建经济晚期的记录,对我们有巨大的认识和启发意义. 其中,作为荣国府和宁国府两府大管 ...

  • 三溜的用人术

    三溜的用人术 作者:袁平 老首长退位之前,千辛万苦终于将儿子三溜培养成了南城这个地级市的一把手--书记.可三溜走马上任二年,累个半死,也没折腾出一个名堂来.一个八百万人的城市,经济不但止步不前,几个主 ...

  • 韩信拜将:刘邦的用人之道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5-03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元年 公元前206年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 ...

  • 刘邦驭人术,三种人不可信任,也绝不可深交!

    当时追随刘邦的人可不少,比如说大将韩信.文官就是萧何.张良等等.这些都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可惜的是汉朝建立后这些人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没有几个是好下场的. 楚汉相争时,不得不说到一次在历史上非常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