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房子怎么用来住
过度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房子怎么用来住
用信贷手段调控楼市、控制房价,
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但是,持续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
也会影响刚性需求,
很难体现“房子是用来住的”要求
近日,相关媒体记者获悉,自9月14日起,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继续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此次调整后,首套房房贷利率上浮5%-10%成为主流,同时个别银行调整为最低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的利率政策,还有个别银行的多个网点首套房集体“暂停接单”。
调整信贷政策,提高首套房贷款利率,是此轮楼市调控最为严厉的手段之一。也正是因为首套房贷款利率持续上调等政策的作用,楼市过于热闹、房价过于疯狂的问题得到了较好遏制。按照国家统计局9月18日发布的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8月份,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或持平,同比涨幅全部回落,15个热点城市全面停涨。据统计,这也是3年以来15个热点城市首次全面停涨。
从楼市调控的角度分析,应当说,这是比较好的结果,也是希望看到的现象。但是,从政策的角度考虑,信贷政策的调整,尤其是首套房房贷政策的设计,是不是上浮越多、调控的效果越好,就值得好好研究和思考了。
事实上,本次楼市调控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要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就是要遏制房子的过度投资与投机,遏制房子被炒作。但是,对刚性需求,还是鼓励和支持的,并不应该过度压制、过度使用调控政策。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知道,在市场供应与居民购房需求还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刚性需求仍然有着比较大的潜力、住房租赁市场尚没有完全建立、广大居民租房意识也没有确立的情况下,过度压制刚性需求,是会影响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和让购房者产生恐慌的,是不利于楼市稳定的。楼市需要解决的,不仅有过度投资和投机问题,还有供需问题,特别是首套房的供应问题。殊不知,对于多数居民来说,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哪怕面积小些、结构差些、地点偏些,仍然是首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把首套房的贷款利率放得过高,就会从另一个侧面形成“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会让购房者对楼市调控政策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购房贷款。如近段时间北京等地出现的“消费贷”转“房贷”,就是后果之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楼市调控决不是堵塞刚性需求的门,而是过度投资与投机的门。即便首套房存在投资心理,所“投”的也是对未来房价的上涨预期,而不是过度投资和投机,是避免将来购房代价更高。更何况,首套房房贷利率也已经超出了基准利率,对购房者来说,已经没有“便宜”可赚,为何要持续不停地上浮首套房房贷利率呢?为什么不能让刚需者享受正常的信贷服务呢?
更重要的,银行在持续上调首套房房贷利率的同时,却又在“消费贷”转“房贷”方面给购房者以通道,那么,这样的矛盾格局,到底是为了稳定楼市呢还是扰乱楼市正常的秩序,是想以此来控制刚性需求呢,还是为炒房者提供方便。开足前门、堵塞后门,才是遏制楼市过度投资和投机最有效的手段,而不是锁紧前门、偷开后门。如此,楼市调控就会走入歧途,就不可能产生预期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银行在楼市调控问题上,应当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突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对刚性需求,还是能够在政策上适当宽松,至少不应当持续收紧。对首套房房贷利率,在基准利率上略有上浮,已经相当严厉了,不能再继续上浮了,切不可让购房者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对多数购房者来说,银行对首套房房贷利率上浮一个百分点,就有可能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几个百分点,这显然不是调控的目的,也不是调控追求的目标。调控的目的,就是要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调控的目标,就是要让房价回归正常轨道。
对银行来说,在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房贷政策后,更应当做好的就是不要让其他方面的信贷政策走形,不要出现诸如“消费贷”转“房贷”等方面的问题。如果银行的门把好了,信贷政策的方向不走偏,按照目前的调控力度,楼市是会回归正常的,房价上涨也会更加理性的。不然,过度严厉,物极必反,会让刚性需求被过度压制后,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最终让调控政策被迫放松,形成房价的恶性反弹。显然,这是不希望出现的现象
谭浩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