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拖去产能为何无解?

雾霾已经成为令全国头疼的问题,环保压力倒逼钢铁和煤炭等污染行业去产能。而在几大产能过剩行业中,电解铝是其中之一。让人不解的是,自2013年发布相关去产能文件以来,电解铝的产能近两年不但没有降下去,反而新增大量产能,与“三去一降一补”明显相悖。

实际上,电解铝产能过剩,并不是现在才出现,早在2003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首次宏观调控,就剑指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然而,十多年后,电解铝产能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在近年来加大调控力度、加快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反而越调越多、越去越严重了。显然,这是对去产能工作的极大讽刺。

那么,为什么一个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产能严重过剩问题的行业,却能在几次宏观调控下仍然“坚挺不已”,产能持续增加呢?应当说,单靠企业的投资冲动,可能是做不到的,也是难以令人置信的。电解铝产能继续扩张的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利益的强烈驱动,且这个利益,不只来自于企业,也来自于地方政府。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目前一些电解铝企业的生产模式,一方面,“自配电”现象十分严重,能够获得的利益远高于电力风险。按照媒体披露的信息,电解铝全行业生产1吨电解铝平均所耗费的电大概在0.4元/度,而生产1吨电解铝大概要花费13500度电,也就是说,生产1吨电解铝仅在电费成本上,全行业平均就要花费5400元,而有“自配电”企业每生产一吨电解铝只要花去电缆2430元,不到全行业平均电费成本的一半,自然有企业愿意去“顶风作案”、顶风上项目;另一方面,只要有电解铝生产企业,不仅可能为地方增加就业、上交税收,在现行的考核制度下,还可以增加电力方面的考核分量,用用电量来向上级表功、向上级证明地方经济已经稳定。

殊不知,这样的结果,至少带来三个方面的危害。一是去产能工作成为摆设,提出的去产能目标很难达到。达不到去产能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难以推进、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二是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大量高污染企业出现,不仅会使雾霾更加严重,也会使治污工作失去方向和目标;三是影响公众对中央政策执行力度的信任,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为,去产能也好,治污也罢,都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电解铝产能却不降反升,这怎么也不可能让公众相信政府的执行力是强的,中央的决策是能够在地方得以落实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已经出现的电解铝产能不降反升问题,对新的电解铝产能增加问题,有关方面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把电解铝产能不降反升的原因调查清楚,看一看哪些地方在阳奉阴违,哪些企业在顶风作案,哪些人在玩技巧。要知道,如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刻,仍然不能将无效产能增加之风刹住,不能把过剩的产能降下来,不能对擅自新增电解铝产能的行为纠正过来,去产能工作就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很难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原则上讲,去产能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需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关键就在于,地方和企业没有按市场化要求办事,没有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没有按规定审查项目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合理性,而是只看到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甚至是个体利益,从而造成去产能工作遭到了极大阻力。对这样的地方和企业,在有效运用法律手段的同时,也要适当配之以行政手段,用有形之手遏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有形之手”,而不是形成治理的无形之手和随意扩大产能的有形之手之间的严重分裂。如果那样,电解铝的产能只会越去越多、越去越严重、越去越没有谱。

总之,去产能工作的效率如何,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事关经济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事关经济稳定,事关经济步入复苏通道的效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对电解铝的去产能工作进行客观评估,对乱上新产能的地区追究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只有这样,去产能工作才不会倒在起点处。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电解铝也不能拉后腿。这一点,必须明确。否则,还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去产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