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梅入伏:古人是如何预测酷暑时节?

我又来谈无聊又无用的知识了!

今年的梅雨季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一场雨接着一场雨,似乎已经许多年没有遇见这么典型的梅雨季了,仿佛那总也晒不干的童年烦恼又回来了。我跟爹妈吐槽这似乎漫长得不见终止的雨季,我妈便说,入伏了就好,但入伏天就热了。

所以就来聊“三伏”“梅雨”这些都是啥玩意儿?

三伏:廿四节气的编外人员?

我们都知道冬有“三九”、夏有“三伏”,这是一年之中最冷或最热的一段时间的“标记”,是在久远的历史那头便被定下来的。它们虽然不属于二十四节气节气,但却像节气一样对着农业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所以也被称作“杂节”,除了“伏”、“九”,还有前面提到的“梅”,后面会提到的“腊”,这些都是。它们很多如今重新被赋予了气候学上的意义,这是后话了。

虽然冬夏的这两个“标记”名字格式都是“三X”,但如今在日期的确定上却是完全不同的推算方式

“三九”是以冬至为起点开始推算的(详见以前的推文《冬至大如年,凭什么啊!| 依旧是烧脑的历法向节气特辑》),而以往关于节日和历法的文章里已经多次强调过了,冬至在二十四节气里的意义与众不同,它更是历法测算的一个基准点。所以“数九”其实不难,因为冬至太出名了,甚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但“三伏”就特别不好算,如今的我们都是等着新闻来通知我们哪一天入伏了,哪一天又该出伏了。民间有一句俗话“节到小暑进伏天”,似乎“入伏”这天应该跟小暑有关系,其实只是两者的日子有时候会比较接近而已,一般过完小暑入伏的日子就不远了。实际上真正影响“入伏”日的是夏至这个节气,所以另有一句民谚叫做“夏至三庚便是伏。”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初伏”,持续10天。

庚日,还有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上巳节的巳日,以及端午节原本的日期午日,都属于我国历法里另一套系统“干支纪日”,便是以天干地支为序号进行60天为一个周期的循环,它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长的纪日方式,至少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

在《99.9%国人都算不出来的中国农历 | 应该是至今最烧脑的一篇》里介绍过中国历法的演变,特别烧脑,受限于天文学的发展,所以会有改动和争议。但“干支纪日”就比较简单,只要按照60进制往前数数就行了,是以独立存在。当大家在争论一个月应该有几天一年应该有几个月的时候,干支纪日不会停下来,更加不会受到影响。但当历法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以后,“干支纪日”的弊端就出现了,它不如几月几日来得好记,换算也几乎无规律可循。所以很多“干支纪日”节令后来就逐渐固定在某个日期了,我们对它也越来越不熟悉了。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持续10天。
“初伏”与“末伏”中间的便是“中伏”,加起来便是“三伏”。

这样,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和立秋为基准,用干支纪日推算,就可以获得“三伏”

△ 三伏推算示意图

拥有40天的三伏会更热么?

但这个算法极其不“稳定”,每年的日期都变动,并且有时候会出现三伏有40天的现象,比如今年就是。毕竟没法设定好两个节气之间正好有4个庚日,当有5个庚日的时候就会出现40天,这时候“中伏”就是20天了。

明白这点我们就能知道,三伏有30天还是40天,完全就是“干支纪日”与“节气”这两个完全不想干的日期计算方式之间巧合的结果,跟这一年会不会特别热、热得特别长并没有关系。

而且真的有学者去研究过,这个“三伏”究竟能不能反应每一年的夏季最热气温(这是何等的科学精神)?

△ 1951-2050年三伏入伏日期,《“三伏”的气候学定义和区划》

最终结论是,由于“三伏”本质上还是一种算法,所以它历年的变化规律是完全机械的,与气候学上观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尽管三伏每年都会变动,天数也有变化,且变化比较机械,加上我国真的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还是可以体现出一年之中最热“标记”这个作用的,否则“三伏”这个词也不会成为每年夏天的噩梦,说明古人对每年最热这段时间的观察是正确且有效的。

如果说“数九”透露出的是百无聊赖的萧瑟,那么与之对应的“熬伏”则是艰难惶恐里的烦躁。

三伏,就是30天都要趴着么?

但“伏”到底是什么呢?网上有一种说法是“伏”就是让你趴着别动,这当然是玩笑之语。

△ 就是我们家猫特别可爱,让大家看一下

有个成语叫“岁时伏腊”,虽然我们经常吧“三伏”与“三九”并提,但“伏”和“腊”更有“CP感”些,都是古代祭祀,也都属于可以反映气候,指导生产生活的“杂节”,只不过一个在夏季一个在冬天。

它们在日期上的推算当时也很相似,“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腊”则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由于冬季的祭祀往往更受到重视,“腊日”风俗就比较好的保留下来,出于方便固定在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如今的“腊八节”。

按照一些传世文献的说法:“(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也就是公元前694年秦德公首创了伏日祭祀。但学者们也有异议,因为有些文献里记的是“初伏”而非“初作伏”,一字之差,意思就差了老远了(也有学者认为这段记载表示在秦国范围内的“初作伏”,其他地方早已有了)。但可以肯定从这个时候起“伏祀”就开始流行于秦国,由秦王主持,十分隆重。顺便提一句,秦国伏祀是用狗来祭的。

到了汉代,伏日祭祀依然盛行。不过汉代人还发展出跟前面提到“伏就是趴着”很近似的“伏闭”,也就是在家歇着,闭门不出,不公干也不务农,原因据说是“万鬼行”。这伏日咋又要避鬼了?据说是跟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有关。

无论如何,时至今日“伏日”的这些习俗都已经很罕见了,“三伏”更多是作为一年之中最热时期的代称被我们提及,它的算法似乎也影响不到我们的生活。

六月六天贶节,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另一个角度看,伏日其实也不算消失了,更像是被取代了。我国的节日设置使用了多套不同的计算方式,导致彼此之间的相对日期每年都在浮动,所以很多临近的节日在后来就会互相融合,比如《“清明”是怎样干掉“寒食”和“上巳”的?| 历法向的清明特辑》。毕竟日期临近的节日,风俗又往往很相近,能吃的能玩的其实很受到了季节的约束。

取代伏日活动的是六月六(天贶节),但六月六起源也很早,两者只能算彼此融合。六月六和三月三一样,不仅汉族过,在一些少数民族里甚至会更隆重,如布依族、土家族、瑶族、苗族等都有这个节日,它们与历史上的六月六可能是同源异流、也可能交叉影响过,很多内核比较相似

△ 不同的六月六风俗,@中国民族报

六月六(天贶节)有几个活动是和伏日很相似的,比如祭神敬神、驱邪避鬼、宴饮狂欢和休市避暑等,最晚宋代这些就已经成型了,不过传承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毕竟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也就这点内容了。

除此之外,洗晒也是六月六非常重要的活动,民谚常说“六月六晒龙袍”或“六月六晒红绿”。不同的是,洗晒的习俗据学者考证是从七月七移植过来的,它和季节关联性更高,在最热的时候清洗和暴晒有利于消毒防霉。六月六除了晒衣物,还晒书、晒经、晒谷子等,几乎就是把家底翻一遍搞个大清扫。洗呢,就洗澡、洗头发,还洗家里的牲畜,有地方称六月六为猫狗生日,这天也要拉出来洗洗。(看到这里的铲屎官,应该明白要干什么了吧!)

出梅入伏:从历史到科学

回到开头的话题,今年梅雨季恐怕结束得很晚,入伏之后很多地方估计还会有雨水(我看天气预报的),那“三伏”究竟是不是“梅雨季”的终结者呢?

前面说了,“梅”和“伏”一样都是有气候意义的“杂节”,是古人对于一定日期内的典型气候观察以后得到的。只不过古人没有科学观察气象的条件,所以使用了一些机械的日期推算方式,所以现在气候学上使用这些名词的时候也往往重新赋予其科学意义。比如三伏,就有新三伏的说法,是以持续高温为衡量标准。

△ 新三伏与传统三伏的对比,《“三伏”的气候学定义和区划》

入梅出梅就更复杂一些。

它也像三伏一样,有一个基于节气的推算方式,比如芒种后的A日为“入梅”,夏至后的B日为“出梅”,有的地方在出梅之后还会有“断梅”的概念,一般设在小暑日,前面说了,小暑过后几天就入伏了。

之所以上面写“A日”“B日”是因为各地各时对于出梅入梅的说法都不统一。毕竟入伏只是天气热,古人没有办法精确量化温度,但有没有下雨就太明显了,所以任何机械推算入梅出梅的方式都很容易被发现有误差,所以一般也只是用来做一个心理预期,不会拿来当做准确的预报。

也正是这个原因,如今的梅雨季几乎就是一个气候学上的名词了,没人会用算三伏一样去推算它(每年梅雨季都起起伏伏的,谁算谁打脸)。徒留下三伏孤零零地每年都被拿出来算一下……

孤独、漫长但热煞个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传统服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0)

相关推荐

  • 入梅、出梅时间怎么确定

    入梅时间的计算,需要依据"干支纪日".从每年的"芒种"开始计算,第一个"丙"日为干支纪日的天干,是入梅的日期,约在每年的6月中上旬.但是由于 ...

  • 入梅、出梅、进伏、炎天

    入梅是在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出梅是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十天为末伏 炎天是用初伏减去出梅的日期,不够减出梅的日期 表示没有炎天 如阴反霉:雨打 ...

  • “夏至三庚便数伏”:今年的入伏日期数错了,三伏只有30天

    前两天,全国大小媒体都在大呼小叫地报道:三伏天来了,今年的三伏有40天,超长暑热! 其实这只是借着"三伏"的概念来炒作"加长版的盛夏",对基本概念都缺乏正确的认 ...

  • ​入梅·出梅【刘映辉 | 文学看台1726】

    ................................................................................ ................... ...

  • (转)梅雨季

    ​日子过的真快,江南又是一年梅雨季.梅雨季节又称霉,适逢梅子成熟又被称为梅.气象学上的入梅有严格的衡量标准,大气环流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稳定在北纬30度附近,连续阴雨,雨日多,雨量多,空气湿度高, ...

  • 24节气之11小暑:出梅入伏,平心静养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指每 ...

  • 节气茶事 | 小暑,出梅入伏荷香茶

    荷花池畔竹凉床, 一枕闲消夏日长. 燎过水沉天正午, 旋移小艇采莲房. 宋·王同祖 <夏日金陵制幕即事> 今日小暑,依古人所记载的物候规律,按干支岁时历法,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第一个庚日 ...

  • 岁时节日|小暑:出梅入伏,炎天热

    小暑,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是" ...

  • 出梅入伏。小公鸡、黄鳝,曾是伏天的补品

    今天,7月11日,我们江苏省市两级气象部门都宣告今年的梅雨季结束,梅姑娘正式下班.这个日期,与传统的按照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为出梅日,也就是昨天,农历六月初一己未日仅相差一天. 同时,今天,农历辛丑牛年 ...

  • 今日出梅入伏!“桑拿天”开启,气温直冲37度

    今日出梅入伏!"桑拿天"开启,气温直冲37度 新民网12小时前 · 新民网官方账号 上海中心气象台2021年7月11日5点钟发布今天和明天上海市天气预报: 多云,今天午后到傍晚有分 ...

  • 上海出梅入伏 冷饮批发小店日销量超万根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7月11日报道: 7月11日,上海出梅入伏,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位于杨浦区国和路上的一家冷饮批发小店迎来了销售旺季,老板赵先生说,最近每天都能卖出上万根冷饮.全部七折的良心价吸引附近 ...

  • 明天“出梅”,后天“入伏”

    今天上午 湖北省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 预计7月10日湖北出梅 今年梅雨期长24天,接近常年平均梅雨期长度.整个梅雨期降水强度偏弱,雨带南北摆动大,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局地极端性强.随着后期副热带 ...

  • 六月六晒伏节:出梅了,入伏了,唐僧喊你晒衣服了

    六月六晒伏节:出梅了,入伏了,唐僧喊你晒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