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未必是英雄,“邪”也不一定是大反派

今天

中医老是讲“扶正祛邪”,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到底该怎么理解这个“正”和“邪”呢?

八零九零后从小是看动画片长大的,对于正邪的理解好多也是从动画片上来的。

(图片源自网络)

什么叫正?孙悟空叫正,蓝精灵叫正,柯南叫正。

什么叫邪?西天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叫邪,格格巫叫邪,黑衣组织叫邪。

说到底,好人就叫正,坏人就叫邪。这就是从道德上来分的。

但是中医药里的“正”和“邪”是这样吗?

不是的。

什么是“正”?

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中正平和”。这四个字是各自独立的,同时又是互相解释的。我们得把“正”放在这里边去理解。换句话说,什么叫“正”?就是中,就是平,就是和。

《素问》里有一句话,叫“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伤寒论》第58条里又有一句话,叫“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两句话,一个说“平”、一个说“和”,都是说了治病最终的目的,就是这四个字,恢复身体的中、正、平、和。所以,反过来说,什么叫“正”呢?就是平和、均衡,没有偏颇。它不是英雄,也不是强大,它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中国文化不崇尚“强”,崇尚“和”,尤其是在治理身体的时候,因为它看到,有强就必然有弱,有盛就必然有衰。

身体里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你的子民,谁把谁打坏了都是你的损失。所以你要让他们和平共处,这样即便有外贼来犯,也可以齐心协力去抵御,你的根本没有丢。

所以中医里的扶正,和今天人讲的吃补药根本不是一个意思,这个扶正,是要恢复阴阳的平和,恢复五脏的均势。咱们看《射雕英雄传》,《九阴真经》里有一句话,是金庸老先生引用《老子》的话,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做到了,就是扶正,就是遵循规律。

什么是“邪”?

“邪”跟“正”一样,也不需要用道德来定义它。“邪”,就是不正。跟这个“邪”类似的,还有几个字,咱们一起来看,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它的意思。

一个字是“贼”,一个字是“淫”,一个字是“妖”。咱们听古代的公案或者神魔小说,经常有什么“贼邪”、“妖邪”,佛经里常常用“淫邪”这个词。大家耳朵一听,就知道是不好的词。但是在中医里,这几个字恰恰可以反过来帮咱们了解这个“邪”的意思。

什么叫“贼”

《内经》里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贼”,是从外边来的。

你的城邦本来治理得很好,突然城外来了一拨山贼,要到你这儿来抢东西。中医里的外感病,就可以理解成这个意思。外来的邪气,我们就叫“外邪”。那他怎么来的呢?

自然界不是保温消毒箱,它是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中的。有气候正常的年景,就有气候反常的年景,有帮助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和风,就有侵害生命的贼风,这都是正常的。你也可以管这个叫“天作孽”。作为人来说,一方面把自己的城邦治理好,五脏处于平和均衡的状态,来了贼一起抵御,那就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一方面呢,真的是坏年景,自然界的环境反常,你也不要跟天去硬碰硬,不要说我身体好,虚邪贼风朝我来,那就是自找了,所以我们还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如果说“贼”是从外边来的,那么个“妖”和“淫”就是里边来的,是“自作孽”。

什么叫“淫”?

有人说是男女关系混乱,这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淫”指的是过度

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讲“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就是这个雨一直下一直下,下得过度了,就叫“淫”。中医里把病分成外感病和内伤病。那什么是内伤病?有内伤七情,你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了,超出了身体能够承受的程度,气血逆乱,就成了病。同样,不光是情绪,饮食、房室、劳力、劳心,任何一种过度,都会导致内部气血、脏腑的失衡,导致“不正”,“不正”就是“邪”。

什么叫“妖”

古人早就给咱们下了定义,在《左传》里,叫“人弃常,则妖兴”。违背正常的规律、正常的天理,这就叫“妖”。

对人来说,最简单的天理是什么?吃饭,睡觉。

不吃就会饿,再不吃就会饿病,再不吃就会饿死,这就是天理。好多人减肥就是不吃,干饿,就是两个结果,一个就是饿到半夜扛不住狂吃一顿,白天白扛了;还有一个就是把胃饿坏了。

人是早上起床,晚上睡觉。顺着阳气的兴盛起床、活动、工作;顺着阴气的兴盛放松、休息、睡觉。那有人说我就喜欢晚上工作,有效率,每天晚上不睡觉,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特别有成就感,窗帘一拉倒头就睡。偶尔这样一次没事,长此以往,整个人就熬坏了,晚上想睡也睡不了了。

为什么?因为他反常了,他“阴阳反治”了,自然界阴气盛的时候他在耗散阳气,阳气盛的时候他在睡觉,身体的阳气根本升发不出来。这些都是反常,反常也是邪。

上边咱们用了三个字来解说这个“邪”,实际上这三个字,也就涵盖了中医说的病因,就是外因、内因、不内外因。总结来说,那些与“正”相对的,失衡的、过度的、反常的,无论是天作孽还是自作孽,都可以归结到“邪”的范畴。

“正”与“邪”的关系

在中医学里,“正”和“邪”的关系不是严格对立的,“扶正”和“祛邪”也不是独立的。

明朝有一个叫盛寅的医生,写了一本医论叫《医经秘旨》,里边有两句话很有意思:

“火与痰,本气与津液也。无病则为气与津液,有病则为火为痰。”

“气有余便是火。气焉能有余?惟是少一分之阴,便多一分之气,此一分之气无所归宿,而为火矣。”

这两句话实际上表明了一个意思,就是人的疾病,乃至随着疾病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它们在本质上和“正”是分不开的。那么治疗的时候,你光去除这些病理产物,吸痰、降温,病能好吗?

不能,因为你没把这个病的根源找到,没有在根本上纠正偏颇、过度、失衡,所以这些有形的东西旋去旋来,是扫不干净的。

作者:樊经洋

编辑:念盈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