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再探二道关东侧,期望揭秘一段身世存疑的早期长城

疫情尚未结束,户外尚且受阻。身体僵化僵硬,拔高气喘难行。前两次的爬山,凸显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于是就想增加一点活动量,做些恢复体力的训练。顺便为稍后的长城探索之行做些探路的准备。

头天骑行神堂峪,到长城脚下遇到关卡,探路失败。想起二道关东侧那段长城,其东北角之外还有一段支墙,对其身世有诸多疑问,萧老师及其他几位老师都有意再走一遍二道关,顺便考察一下这段可能是早期长城的遗迹。于是决定乘公交车前往探路。未必一定要登上去,能看看这段长城的防控是否严格也行。

出发的比较晚,9:35的H14,在二道关的北牌楼站下车。在桥上可以看到跨河的两座敌楼,西侧为重修的镇河楼,东侧为加固的镇北台残存的框架。阳光和煦,轻风拂面,白云闲游,蓝天深邃,倒映在水面的云天,染透一池碧水,好不舒爽。

(距离起点0.14km 当前海拔305m)

 

东侧无法攀爬的断崖下,长城文保碑上,扯了一道拦截的横幅,并无人看守,成为一道摆设。

(距离起点0.14km 当前海拔300m)

 

去年秋天我从北侧的沟里上山,绕行了很远的冤枉路。不过,正是那次误打误撞,遇见了东北方向那段支墙在一个垭口处的剖面,使得我对那段墙体所属的年代产生了种种联想,留下一定要陪对长城历史有研究的老师再次探索、辨识这段墙体的念头。

这次从墙体南侧上山(下图借用独善其身老师的照片)。

 

刚上墙,遇到一阵强劲的风。前几天八九级的阵风持续了三四天,否则早就动身探路这段长城了。天气预报说好的今天二三级风,此时应该有四五级。看来天气预报对于山区的气候,并不能准确适用。

(距离起点0.33km 当前海拔336m)

北侧鳞龙山。

开始的一段爬升,使得我的心肺功能一时有些不适应,呼吸急促。慢慢地,才适应下来。

墙体向东延伸,直插一座险峻的山头。东北方向,可以仰见一座敌台,怀柔271号敌台。根据其他驴友的轨迹及路网,上行的线路是绕过这座山头的,可能是悬崖难以攀爬吧。

登上城墙仅不到四百米,回望时突然发现一座敌台,这座敌台从西侧没有引起注意,从东侧看其实非常明显。上次来时也没有注意。此敌台在长城遗产网上没有标记,估计长城资源普查时,还是相当潦草,没有复核、确认,如我一样,从西向东走过没有发现。
(距离起点0.54km 当前海拔390m)

 

未标记墩台东侧约十数米,墙体凸出一个直角,难道是一处战台或者马面?

(战台?距离起点0.54km 当前海拔391m) 

山势渐为陡峭,墙体在向山崖上延伸。毛石的墙体,修得较为简易。

(距离起点0.62km 当前海拔406m)

 

墙上的山杏,虽然个头还小,但向阳的一面,已经变了颜色。再有一个月,就可以成熟了。尝了一个,山杏果然是苦杏,据说有低毒。

 

墙体止于崖壁之下。
(距离起点0.69km 当前海拔432m)

 

此后沿半山腰的小路绕行。

(距离起点0.69km 当前海拔434m)

 

在低矮的灌木及矮树丛中穿行,时而需要屈膝躬腰,最终回到墙上。轨迹记录仅行走了80米,实际应当明显长于这个距离。因此户外软件的轨迹,记录的可能是水平投影的距离,忽略了曲线和高差。
(距离起点0.77km 当前海拔468m)

从此处向南望,翻过这座高耸的巨石,除了面临深渊,山脊上地势还算和缓,不知上方是否还筑有墙体。留待以后再说吧。

(距离起点0.88km 当前海拔477m)

上方271号敌台,以及与之相连的墙体。

(距离起点0.90km 当前海拔478m)

  

271号敌台近景,一层的券窗保存基本完好,券门顶部坍塌,二层结构已经不见。其内部上次进去过,这次略过。

(距离起点0.95km 当前海拔498m)

回望271号敌台,对面山梁上清晰可见的是267、266号敌台,其西南侧265号敌台。268号敌台隐于二道关村中,269、270号敌台则分别为镇河楼、镇北台。

(距离起点1.04km 当前海拔540m)

原来六道木的花是这样的。一只甲虫正趴在花蕊上忘情地吮吸花蜜。

 

前方需要翻越这座山脊,远远看上去像是无路可行。

(距离起点1.08km 当前海拔548m)

 

山崖外侧,是无底的深渊,几块松动的石块,应当是当年墙体的组成部分,其实此处完全没有必要筑墙了。

(距离起点1.11km 当前海拔552m)

崖下有掉落的蜂巢,可能是驴友摘除的。往四周仔细搜索了一遍,没有发现新筑的巢穴,可以放心通过。去年夏天,在卧虎山被野蜂刺了两枪,留下两个针眼,好久才恢复。

我对这样的心存忐忑,毕竟外侧就是无底深渊;后来看独善其身老师的游记,对这段狗牙山脊轻松越过,真是佩服。

(距离起点1.11km 当前海拔552m)

俯瞰山川大地,来时的路,已在脚下。本来今天并不一定走通此段,到此时已经义无反顾。

(距离起点1.12km 当前海拔558m)

犬牙交错的山脊,前方还有。好在此时风基本息了,不然还真不放心。

(距离起点1.13km 当前海拔564m)

西南方向,是黄花城水库,以及水库南岸的黄花城长城主线。从四海冶通黄花城的这条宽漫的道路,越过这道长墙,就是开阔的平原谷地,可以顺大路直抵皇陵禁苑以及京城,故而成为极冲之地。

又是狗牙状山脊。

(距离起点1.17km 当前海拔573m)

侧边即是悬崖。

(距离起点1.18km 当前海拔580m)

前方是这段城墙的东北角,自此高点往后,墙体折向东南。

(距离起点1.20km 当前海拔591m)

从陡立的石壁上小心攀下。

(距离起点1.22km 当前海拔587m)

再往前,毛石墙体更显单薄简易,却挺立数百年,经历劲风疾雨寒雪,依然保持直立,屹立于天地之间,山崖顶端,着实难得。

(距离起点1.27km 当前海拔589m)

有些地段,可见毛石间裸露于外的粘合的黄土,而不是粘合力强的三合土。经风雨的冲刷,只残留痕迹了。
(距离起点1.35km 当前海拔601m)

墙体的东北角是一座巨大的石堆,按其位置、形制,应属于一座墩台,长城遗产网地图并未标记。

站在墩台之上东北望,依稀可见一道石墙隐没于灌木杂树丛中。那就是我去年秋天从外侧绕上脚下这段城墙时,在外侧一个垭口遇见那段支墙的剖面,进而判断属于人工墙体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山垄。那段墙体顶部覆盖了厚厚的泥土,迄今为止,所见的明长城均显露于地表,散见的北齐长城也在地表有明显痕迹,而表面覆盖了大量泥土的墙体,显然非一日之力--那么,其年代很可能极为遥远,甚至比北齐长城更为久远--会是自上郡往东往北,延伸入辽东的战国长城,但在居庸关与辽东之间,没有发现痕迹与线索的墙体吗?

另外,视线之内,依稀分辨的支墙墙体,是向南侧转折了吗?如果是,那二道关的形制,是明长城之前的长城已经如此修建,只是走势未完全重合,而是东侧在更外围的小山梁上向南转折?

(距离起点1.35km 当前海拔604m)

墩台外缘,向下深切,直立成崖,显然系人工加工的结果,借以居高临下,拒止敌寇于墩台之下。那么,此墩台外侧的支墙,与二道关应不属于同一道防线,很可能属于不同的年代。外侧那段支墙的年代,愈加存疑。

(距离起点1.35km 当前海拔604m)

 

晚上归来的时候,独善其身老师发了他两天前(即周五)行走本段长城的游记《2020-4-24二道关东线补缺》,文中描述二道关边墙西段,西北角上也有一段墙体,并且连接着一座城堡或寨。去年我走那段长城时,也见到了那段墙体,但是我的判断,是该段墙体是正常沿山坡上行至山脊,在外侧兜了一小段,然后折向二道关关口而去,仍属于二道关西段连续墙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也尝试继续向西北探察,一路也是犬牙交错的山脊,独行不放心,没有走远。 

 

独善其身老师提供的无人机航拍的城堡如下,在二道关外侧的深山凹里,竟然隐藏着一座城堡,让人大为惊讶。不过,就其位置,与二道关墙体的联系来看,那座城堡或堡寨,应当仍属于明长城附属设施,与东段的支墙年代可能并不相同。当然,如果能有机会前去探察更好。

从东北角墩台往南,地面散见有三合土残渣。

(距离起点1.36km 当前海拔605m)

此处石缝间残留的三合土最为明显,并且仍然发挥着作用。

往前也有数个面临绝壁的小山头。

(距离起点1.38km 当前海拔602m)

部分地段,单边墙内侧看不出甬道痕迹,可能没有修筑吧。

这段墙体保存尤为完好,甚至两三孔箭垛依然直立着。

前方崖顶上的小山头。

(距离起点1.42km 当前海拔586m)

从崖顶往下走,两侧皆是悬崖,只有窄窄的脚坑可以小心往下挪。

东侧悬崖

(距离起点1.46km 当前海拔585m)

西侧悬崖

因为前面又一个山头,往下是陡峭的崖壁,下载的他人轨迹是在此之前走的绕行路线,路网上虽有两条细条,但左右寻找,总是偏离,向下探看,山势过于陡峭,一个人独行,不敢冒险,最终原路返回,并且下山时走到悬崖之上,进退两难。

这次选择按下载的轨迹绕行,直行下降的线路,留待与其他老师与驴友同行时再作尝试。

绕行的路,确实有一条山道,但久无人行走,几乎被灌木矮树掩没,需仔细分辨,在荆棘刺棵之中小心穿行。

终于穿出荆棘灌木丛,眼前忽然一亮,一片盛放于眼前。

(距离起点1.76km 当前海拔483m)

原来已经进入村民果园范围。沿果园路一路下行,行走得轻松顺畅。

后来读独善其身老师的游记,他们竟然是从崖上直接下降,又是佩服不已。

(距离起点1.80km 当前海拔475m)

仰视此次绕行的山崖,侧边果然险峻。

到轨迹与路网会合处,发现错过了272号敌台。于是沿上坡上行,寻找上方的敌台。

山坡上是新嫁接的果树树枝。

(距离起点2.38km 当前海拔343m)

对面一段墙体,如同倒挂一般,垂于沟谷对面的山崖下。山崖下的沟谷,即是口楼村通往深山的通道。那条路通九宫山垭口,翻过垭口,可抵达兴隆城,也可沿长城到达铁矿峪。

攀到山脊以后,山顶有清晰的山径。沿小径而行,终有矮墙,应当离敌台不远了。

(距离起点2.48km 当前海拔382m)

地面散落有残砖,与此前只有毛石不同。

(距离起点2.48km 当前海拔382m)

穿过茂密的灌木丛,就见到了隐没于草木之中的残台,272号敌台。这座残台只剩下基座,上方结构全都不见,可能是离村庄过近的原因。

连接272号敌台的,还有一道墙,难道,此敌台有两道墙体围护?

(距离起点2.50km 当前海拔384m)

站在敌台边缘向山谷南侧眺望,南侧墙体止于断崖之下。敌台之下,有墙体向山下延伸,沿途灌木密集,难涩难行。根据萧老师介绍,在口楼村曾遇村妇叫骂穿过其宅院的驴友。为省时间精力减少麻烦,我决定按轨迹和路网下降,不穿行这段荆棘丛。

--后来读独善其身老师游记,他又是沿墙体下行,其不畏艰险精神,令人敬佩。

(距离起点2.54km 当前海拔398m)

上下这段小山头, 也是要在巨石陡坡上跳跃攀爬。

从村后果园路,进入口楼村。轨迹记录,才不到3公里。

(距离起点2.94km 当前海拔288m)

南侧的山崖下,露出一片青灰色的岩壁,问知村民,知是石灰岩,以前此处有一座石灰窑厂,如今已经被关闭。

往东行,近行观察南山坡下的那段倒挂墙体。途中遇见一座村内残台,为273号敌台。

(距离起点3.33km 当前海拔273m)

残台东半拉券窗已经不见。南墙西券窗被木板遮挡,内有村民物件。能够在村中保留,已经很不容易。

西侧三眼券窗被堵塞,应当与南券窗所见村民物件有关,即村民为利用此楼而封堵了西侧券窗。

敌台东侧,被封于一户村民院内,村民的院墙与老宅用古旧的石及砖块砌就。

敌台,一段墙体从后侧山上垂下来,这也是独善其身老师的下山之路。

(距离起点3.43km 当前海拔282m)

观察273敌台处的路口,由于此处处于一条常年有流水的沟口,当年是否也会有一座水门呢?

南侧墙体,因长度较短,没有特别之处,并且有一段过于陡峭,墙体上是无法攀爬,只能可能从东侧绕行。于是放弃探察这段。

沿沟谷中的水泥路向东行,观察两侧山体,是否在东侧还有与东北角支墙向南走向有关的痕迹。倒也有南北相对的小山脊,但没有人工筑砌的痕迹。

道路北侧地势甚为低缓处,一个用石量很大的台地倒显有些奇怪。这会是曾经的支墙经过之处吗?--没有任何的依据,即便真的可能,所有的证据,也都烟消云散了。

带着无尽的猜测与遐想,踏上归程。南望黄花城长城,如锯齿一般,拉链一般,等待揭开一段历史的机密。

2020-4-27,次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