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年级孩子语文思维的奥秘——用故事呈现知识
“星期三,小朋友在黑板上写了a、o、e三个字,让两个小朋友来认。小朋友指着a,他张大嘴巴说:‘a。”他们张大嘴巴说:“a。”小老师有模有样地说:‘我告诉你们口诀,有a在给a戴,a不在给o、e戴,如果iu一起来,谁在后面给谁戴。’”
这是一个一年级上学期孩子原原本本的写话,我指的是,这个写话是在没有家长指导的情况下孩子独立完成的。
与此同时,笔者还欣赏了其余多份一年级写话。这些孩子的写话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有一个孩子的写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小兔生日,去菜园采摘蔬菜招待客人,采到一个大南瓜,很难搬,突然看到了小熊骑着自行车,于是受到启发,将南瓜滚了回去。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统编版教材一年级的几乎所有课文,都跟知识有关。比如《乌鸦喝水》《雪地里的小画家》《小蜗牛》等等。
这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一年级孩子在语文表达方面,首先要有发现知识的思维。比如《乌鸦喝水》,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能够观察周围世界,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面的韵文是不是有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倾向呢?毋庸置疑。这个孩子写话的内容就充满了知识,而且“张大嘴巴”本身就是解决问题,这个孩子还“画蛇添足”地把老师刚教的声调符号的加法知识放在了写话里面,实际上也是在解决标声调有时会出错的问题。
为什么在一年级,统编版教材编辑也好,或者一年级孩子真实的写话内容也好,都倾向于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呢?这很好解释。一年级孩子还处于“这个世界有什么”的思维阶段,他们的知识面太狭窄,在他们的头脑里充斥了大量的问题,他们必须要解决“我在哪里”“我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
那么在语言表达上,一年级孩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很显然,他们呈现出了一种故事性思维。统编版低年级教材几乎所有课文也都在讲故事,包括那些儿童诗。一年级孩子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讲故事。故事自然就包括故事的发生,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故事的发生,一般从时间开始,类似于童话中的“很久很久以前”。故事的经过,主人公一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故事的结果是,故事里的人都有所收获。这看起来好像是一年级孩子语文思维的一个总的逻辑特征。
那么如何写生动呢?这里可能又涉及到一种思维,那就是描述性思维。一年级孩子需要涉及一些描述性的技能,尤其是“什么的什么”这样的表达思维。这在统编版教材里也有很多涉及。形容词的本质,就是让所表达的事物更像自己的状态。而这可能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思维,我有一个模糊的判断,目前一年级经常使用的()的()的训练,可能并不能让孩子产生形容意识,主要原因可能是缺少语境。
好了,粗略观察到这里,总结一下,一年级的语文思维可能是这样几种思维的综合:知识性思维、故事性思维和形容词思维,而用故事呈现知识,可能是一年级语文思维训练的重点。当然,上面的写话里也表现出了一些语病,这还需要我们慢慢总结和解决。可能乱七八糟,但先记录在此,奢望对一年级语文老师能有点用处。